劉振華
(河南省安陽縣第二人民醫院 安陽455112)
不穩定型心絞痛(UAP)是介于急性心肌梗死與勞累性穩定型心絞痛的臨床表現,主要包括初發心絞痛、靜息心絞痛伴心肌缺血改變、惡化勞力性心絞痛等。其特征是心絞痛癥狀進行性加重,疼痛感強,持續時間長。由于其病理生理機制的獨特性,如不能恰當治療,可導致患者發生急性心肌梗死或猝死[1]。本院應用丹參酮ⅡA磺酸鈉(STS)注射液治療UAP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UAP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丹參酮ⅡA磺酸鈉組)和對照組(常規對癥治療組)各45例,病程1~15年,經心電圖、超聲波心動圖、血常規檢查、血清心肌酶等檢查符合UAP臨床診斷標準,并排除心肌梗死。對照組男24例,女21例,年齡(56±10.2)歲;觀察組男25例,女 20例,年齡(58±9.8)歲:兩組年齡、性別、病程等方面差異不大(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1.2.1 對照組 應用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他汀類、ACEI等常規對癥治療。
1.2.2 觀察組 在常規治療基礎上,加用丹參酮ⅡA磺酸鈉60 mg,加入250 mL的0.9%生理鹽水或5%葡萄糖注射液中稀釋靜點,1次/d,2周為1個療程。
1.3 療效評價標準(1)顯效:心絞痛不發作,或嚴重程度改善2級以上,ECG正常或ST段下移減少>0.1 mV;(2)有效:心絞痛發作次數減少2/3以上或嚴重程度改善1級,ECG明顯改善,ST段下移減少>0.05 mV;(3)無效:心絞痛未改善或病情惡化、猝死等,ECG無改善。
1.4 統計學方法 本組數據經卡方檢驗,P<0.05為有統計學意義。
1.5 治療結果 兩組療效比較見表1。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1.1%,對照組總有效率為80.0%:兩組比較差異顯著(P<0.05),有統計學意義。

表1 治療后觀察組和對照組療效比較 例(%)
不穩定型心絞痛是急性冠脈綜合癥之一,若診斷和救治不及時會導致心源性猝死或急性心肌梗死。其發病機制主要是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破裂同時伴有血栓形成,引起亞急性或急性心肌供氧減少。臨床研究表明動脈粥樣硬化形成的始動環節是內皮的損傷和功能性的改變,內皮細胞功能的受損,嚴重影響調節平滑肌張力、抗血栓形成、抗炎、抗凝血的作用,一氧化氮是內皮功能的主要指標,具有抗炎、抗血小板凝集、擴血管、抑制平滑肌增值的作用,所以內源性一氧化氮活性下降或減少是導致血管功能障礙的主要原因[2]。
丹參酮ⅡA磺酸鈉是一種可以理氣止痛、活血化瘀的純中藥制劑[3],其通過提高心肌和內皮細胞的一氧化氮含量,改善冠狀動脈的微循環過程,從而達到保護心肌的作用。丹參酮ⅡA磺酸鈉通過降低心肌耗氧量、擴張冠狀動脈、抑制平滑肌增殖、抑制內皮和中性粒細胞的相互作用、抑制血小板的凝集,達到維持血管內血液正常生理功能、改善缺血區心肌的代謝紊亂和供血、增強心肌收縮力、提高心肌耐缺氧的能力、防治心肌缺血的再灌注損傷,降低急性心肌梗死和心源性猝死的發生率。總之,丹參酮ⅡA磺酸鈉可以抑制血小板聚集、穩定斑塊、預防血栓形成、降低患者心絞痛發作的次數和改善患者靜息心電圖ST段的改變,其治療不穩定型心絞痛的效果顯著,安全可靠,無不良反應,值得推廣應用。
[1]高淑琴,董淑芬,吳金華.丹參酮ⅡA磺酸鈉治療不穩定型心絞痛臨床觀察[J].中國醫藥導報,2009,6(30):54
[2]孫明臣,李作吉,孫桂臻.丹參酮ⅡA磺酸鈉治療不穩定型心絞痛療效及QT離散度評價[J].中國醫藥前沿,2012,7(4):8-9
[3]乙永林,楊靜,葛長江.丹參酮ⅡA磺酸鈉治療不穩定型心絞痛的療效觀察[J].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09,17(12):1 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