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東槍
有時候看一些國外的廣告,就總覺得很羨慕人家。因為看他們的廣告文案,大都是用很直白的口語寫成的——我們的就不是。
好比說吧,咱們假設有一張國外的數碼產品平面廣告,標題是“Smarter than smart(直譯為‘比聰明更聰明)”——舉個例子而已,我先臨時瞎編一個。這句話,放在中國的廣告上,會被寫成什么?
“比聰明還聰明”?不大可能。根據我的經驗,大多數客戶會希望你把這句話寫成“睿智非凡”、“智領卓越”或是“智冠群倫”。當然,有的時候客戶們也很糾結——他們會特別認真地思考,甚至跟你討論——你覺得,是“智冠群倫”還是“智耀群倫”更好一點呢?
我不知道會有多少文案同行曾因為自己能寫出一句“智耀群倫”而沾沾自喜,我只知道我確實在很多求職簡歷里見過這類文字。我也不知道有多少人喜歡“智耀群倫”的華麗文風,我只知道我每隔幾天就會在朋友圈或微博里看見一些文章,文章里會把“You say that you love rain,but you open your umbrella when it rains. You say that you love the sun,but you find a shadow spot when the sun shines.(直譯為‘你說你喜歡雨,但是下雨的時候你卻撐開了傘;你說你喜歡陽光,但當陽光燦爛時,你卻躲在陰涼之地)”之類的英文句子翻譯成“你說煙雨微芒,蘭亭遠望;后來輕攬婆娑,深遮霓裳。你說春光爛漫,綠袖紅香;后來內掩西樓,靜立卿旁”什么的,而這種文章的題目一般都叫做“看,中文真是太強大了”。
人家是在努力把話說清楚、說明白,我們則有很多時候,是只顧了把話說漂亮。
頭幾年,我還用文言翻譯過美國總統奧巴馬的一次演講。后來,那篇文言譯文似乎也常在被轉載時加上“看,中文真是太強大了”的批語。這讓我懊惱。
當然,我并不覺得這是我的錯——我把這種風氣歸罪于我所受的教育。
上小學的時候,三年級左右吧,剛開始寫作文,有一次老師讓寫“雨”,我寫的那篇獲得了老師的贊揚,因為全班同學只有我在作文里寫了一句“豆大的雨點”——“豆大的雨點”當然不是我的私人發明,那時候的我可能連“豆”到底有多大也說不清楚,“豆大的雨點”這五個字一定是我在各種小學生作文選里或是什么別的書里讀到的。
后來,“善于使用成語”一直是作文中的加分項,我很早就掌握了這個技巧—甭管什么作文,用個“沆瀣一氣”最少能多得5分,“汗牛充棟”則至少10分起,而很多邊邊角角的細節,如果能加以心思,就更是完美——“曾幾何時”就比“從前”更高端,“綜上所述”就比“總而言之”更大氣,“換言之”就比“換句話說”更顯得“文筆好”……
當然,也得掌握好分寸,一個初三學生寫篇《記一次快樂的春游》還滿篇自稱“筆者”就有點作死了。
如果我們從小受到的就是這樣的語文教育,我們又怎能不因寫出一句“智耀群倫”而沾沾自喜?我們又怎么不因幾句“煙雨微芒”而感嘆“中文真是太強大”?
我們的山不是山,水不是水。
順便說一聲,“煙雨微芒”的“芒”字是個錯字,非要這么說的話,也該寫成“煙雨微茫”。我在網上搜了搜,發現那些轉發“中文真是太強大了”的朋友大概是太為祖國的語言文字而自豪了,激動得都沒看出來。
(童萬年薦自《南都周刊》)
責編:小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