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劼
烏克蘭仍然迷失在國運十字路口。在首都基輔的獨立廣場上,各路政治人馬旌旗招展。興奮的烏克蘭人說,一定要在獨立廣場,讓烏克蘭改天換地。但對基輔獨立廣場這個見過幾多世事滄桑的“老人”來說,這只不過是歷史的重演。從18世紀至今它六度易名,但國運一直沒有大的改觀,因為給廣場改名換姓容易,真正反思歷史難。
六個名字六段歷史
基輔獨立廣場的歷史,最早要追溯到公元9世紀的基輔羅斯時代。最初的廣場沒有現在這么大,而且也沒有一個正式的名字。大家約定俗成叫“中心廣場”。18世紀,這里用俄語取名“山羊沼澤”。此后的300多年,這個古老廣場五易其名。19世紀70年代到20世紀20年代結束前,這里被稱為“河臘沙機廣場”。俄國“十月革命”爆發后,廣場的名稱則充滿了政治色彩。它先是在1919年到1935年期間,被稱為“蘇維埃廣場”,在1935年到1977年,又改稱“加里寧廣場”。1977年——1991年,這里被稱為“十月革命廣場”。蘇聯解體之后,選擇獨立發展的烏克蘭人,將這里正式命名為“獨立廣場”。
18世紀開始,這座廣場的前五個名稱,都是俄語的,而“獨立廣場”則是烏克蘭語的,這也是烏克蘭想從俄羅斯大國陰影下擺脫的歷史佐證。
然而歷史印記和社會發展趨勢,從來都不是靠改名換姓就能夠改變的。當地人說,雖然獨立之后的烏克蘭,一直努力讓國民忘記蘇聯加盟共和國那段歷史,但將這個廣場稱為“蘇維埃廣場”的人很多。在基輔,俄語仍然是通行好用的城市語言,尤其是在獨立廣場四周的不少來自摩爾多瓦等國的商人長期經營的商城里,俄語以及“曾是一家”的聊天背景,是談成買賣的關鍵。但當地人說,對于一些廣場的老稱謂,當地人也心存芥蒂。比如說,“加里寧廣場”就不太受當地人歡迎,一些當地人聽到這個稱呼,往往會還以白眼,說“那是俄羅斯的英雄,你是不是走錯城市了?
地上地下兩個世界
獨立廣場是基輔的交通要道必經之地,烏克蘭人對國家發展之路的迷失在這里也顯露無遺。廣場上抗擊外敵、重整山河的口號聲此起彼伏,各路力量自發組織的武裝人員高度戒備在不同角落,而獨立廣場地下卻是另一番景象。這是兩層的購物中心,歐美知名品牌服裝店、咖啡館都在安安靜靜地做生意。對于很多不了解時局,對政治變幻不感興趣的基輔年輕人來說,一杯咖啡、一塊蛋糕就足以消磨一個白天,至于明天誰會是國家的領導人,沒人在意。
將廣場一分為二的“河臘沙機大街”是基輔最繁華的商業路段,美歐知名品牌服裝店、速食連鎖店比比皆是。西方文化早已深入烏克蘭人的生活。一些基輔老人站在獨立廣場上慨嘆,這樣一條越來越像美式風格的大街,割走了不少“獨立精神”,而沒有了這種精神,如何找到出路?
(丁東宇薦自《環球時報》)
責編:我不是雨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