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雪梅+葉宇平
摘要:隨著技能勞動者與非技能勞動者之間報酬差異越來越大,技能溢價現象在各地區表現得十分明顯。通過模型推導出技能溢價的表達式,本文利用CHNS數據庫的數據與擬合回歸的方法估算了我國的技能溢價水平,同時采用1989-2011年的時間序列數據,對影響技能溢價水平的因素進行了實證分析,結果顯示技能溢價水平受偏向型技術進步的影響最為顯著,技能勞動相對供給和對外貿易也對其有正向影響。
關鍵詞:技能溢價 技能勞動 技能偏向型技術進步
中圖分類號:F241.2 文獻標識碼:A
最近幾十年各地出現了技能勞動與非技能勞動之間的工資差距不斷擴大現象,即出現了技能溢價。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技能偏向性技術進步的影響。Acemoglu認為技術進步是內生偏向于技能勞動的,使技能勞動的需求增長且報酬增加,持續增加的技能勞動將會導致更多的技術創新。Krusell et al.指出技術進步、技能偏向性源于資本與技能的互補性,技術更新和高利潤導致設備投資的增加,新設備投入生產增加了技能型勞動的需求,出現技能溢價。現代技術進步與資本、技能愈加的融合,其發展也更加復雜和高級,并在技術進步出現技能偏向的同時也存在資本偏向性。技術進步表現為知識或技術創新,這需要大量的資本投入,更需要大量的高質量的人力資本。如果是機器設備的投資,不斷創新的技術必然使新設備比舊設備具有更高的技術水平,此時就需要高技能的人力資本與之匹配,這就會導致技能勞動擁有更高的影響力和需求,也會出現技能溢價。
我國學者宋冬林(2010)利用1978-2007年時間序列數據,證明了我國技能偏向型技術進步的存在性,以及不同類型技術進步、技能偏向性的差異。本文利用CHNS數據庫①整理估算出中國的技能溢價水平,試圖分析技能溢價各影響因素的作用。
一、模型分析
技能溢價一般被定義為技能勞動與非技能勞動的報酬之比,主要反映出了技能勞動與非技能勞動之間的收入不平等。如果技能溢價上升,則技能勞動與非技能勞動之間的收入差距就擴大。首先,技能勞動的增加會使得其報酬率下降,從而降低技能溢價。其次,技能勞動增加,與其互補的技術的利潤率也會上升,這對技能勞動的工資會有一個正向的影響,會提高技能溢價;同時,技能供給也可以受政府政策的影響,如果政府增加教育的投入,那么技能勞動數將會增加。
為了推導技能溢價需要建立一個生產函數,本文的模型是在借鑒Murphy et al.的模型基礎上的擴充,設定了一個如下形式的生產函數:
從式(4)中可以看到影響技能溢價的有2個因素:首先是[SX(]Aξ[]A∈[SX)],若ξ比∈的值大,則相對于非技能勞動,技術進步對技能勞動有一個更大的正外部效應,技術進步表現出技能偏向性的特征,使得技能勞動的生產率提高,技能溢價水平增加,但前提是σ>1,即技能和非技能勞動是完全替代的,技能勞動的增加取代了部分非技能勞動。如果σ<1技能和非技能勞動完全互補,技術進步的提高會導致技能溢價下降。因為技能勞動與非技能勞動的互補性,技術進步更大比例地提升非技能勞動的需求,超過對技能勞動需求的增加。即技術進步在刺激技能勞動生產率提高的同時,更大程度地推動了非技能勞動的需求和生產率,使得兩者之間的報酬之差不明顯。第三個因素是技能與非技能勞動的相對供給數量,該值越大,技能勞動數量相對越豐裕或技能勞動的供給相對越多,技能溢價的值將越小。
括號中由兩部分組成,一是技術進步增長率,二是技能勞動相對供給的增長率,兩者之和決定了技能溢價增長率的變化程度。因此,若技能勞動生產率的增長率大于非技能勞動,技能勞動供給的增長率會超過非技能勞動,技能溢價增長率也會提高,此時技術進步是具有偏向性的。
二、模型選擇和指標設計
(一)模型設定
根據之前的分析,技能溢價受到技術進步、技能勞動的相對供給等因素影響。除了偏向性技術進步等影響之外,也有學者從國際貿易的角度進行分析,Mamoon & Murshed認為貿易自由化導致出口企業面臨激烈的競爭,會出現大范圍的技術進步和生產變革,優質企業通過技術升級得以生存。企業生產效率變得更高,同時企業需要更多地技術工人,從而增加了技能勞動的報酬。我國學者殷德生等(2006)將國際貿易納入分析框架,發現行業技術進步偏向解釋了工資不平等現象。雖然Acemoglu認為國際貿易和經濟全球化導致技能溢價的根本原因還是技術進步,由于本文采用的是投入法衡量技術進步,沒有考慮國際資本和技術的引進,可以將國際貿易作為一個解釋變量來分析。因此,結合各變量之間的關系,建立技能溢價的線性對數計量模型:
lnWP=α+βlnSkill+γlnA+ωlnTrae+ψx+ε
其中Skill、A、Trade和x分別代表技能勞動的相對供給、技術進步、對外貿易和其他影響因素(將物質資本K作為一個控制變量)。
(二)變量定義
因變量WP是技能勞動與非技能勞動報酬比。技能勞動在收入分配過程中,通過較高的勞動生產率獲得了更高的勞動報酬,所以技能溢價用技能勞動與非技能勞動的工資比表示。由于各統計年鑒中都沒有按職業或教育程度劃分的工資數據,可采用CHNS的調查報告中的數據。目前,已有的年份是1989年、1991年、1993年、1997年、2000年、2004年、2006年、2009年和2011年。其中2011年增加了11北京,31上海,55重慶三個地區的調查對象,由于北京、上海的人均收入較高,會使得技能和非技能勞動工資均值增加,所以舍棄這三個地區的數據,采用共有地區的數據②。
根據問卷的設置,本文采用兩種劃分技能與非技能勞動的方法:(1)按照最高教育程度進行劃分,大學或大專學歷以上的劃分為技能勞動,大學或大專以下的即為非技能勞動。(2)按照職業進行劃分,高級專業技術工作者,一般專業技術工作者,如管理者、行政官員、經理,辦公室工作人員,技術工人或熟練工人,軍官與警官,運動員、演員、演奏員劃分為技能勞動,農民、漁民、獵人、非技術工人或熟練工人,士兵與警察、司機、服務行業人員(管家、廚師、服務員、看門人、理發員、售貨員、洗衣工、保育員等)劃分為非技能勞動。對于其缺失的年份,即未調研期間的數據,通過全國平均工資序列和已有的技能勞動與非技能勞動工資回歸的方法擬合獲取,將數據完整為1989-2011年的時間序列,這樣就能得到技能溢價水平的值,見圖1和圖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