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典詩詞的形象,是借助客觀物象(如山川草木等等)表現出來的主觀情感形象,我們稱之為“意象”。意象是寄托詩人情感,構成詩歌意境的客觀物象,是詩歌的基本單位。在鑒賞詩歌時,如果能熟知并懂得詩歌傳統意象的象征性,從而以文化解讀來理解詩歌作品,那么鑒賞詩歌也就成功了一半。這里我試舉幾例有關愁苦寓意的意象,或表達憂愁、悲傷心情,或渲染凄冷、悲涼氣氛。
1、梧桐。在中國古典詩歌中,是凄涼悲傷的象征。如宋代李清照《聲聲慢》:“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元人徐再思《雙調水仙子·夜雨》:“一聲梧葉一聲秋,一點芭蕉一點愁,三更歸夢三更后。”都以梧桐葉落來寫凄苦愁思。
2、芭蕉。在詩文中常與孤獨憂愁特別是離情別緒相聯系。宋詞有李清照《添字丑奴兒》:“窗前誰種芭蕉樹,陰滿中庭。陰滿中庭,葉葉心心舒卷有舍情。”把傷心、愁悶一古腦兒傾吐出來。
3、流水。水在我國古代詩歌里和綿綿的愁絲連在一起,多傳達人生苦短、命運無常的感傷與哀愁。如:唐代李白《宣州謝眺樓餞別校書叔云》:“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劉禹錫《竹枝詞》:“山桃紅花滿上頭,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紅易衰似郎意,水流無限似儂愁。”李煜《浪淘沙》:“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李煜《虞美人》:“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宋代歐陽修《踏莎行》:“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秦觀《江城子》:“便作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
4、猿猴。古詩詞中常常借助于猿啼表達一種悲傷的感情。如:北魏地理學家、散文家酈道元《水經注·江水》中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唐代杜甫《登高》:“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趙嘏《憶山陽》:“可憐時節堪歸去,花落猿啼又一年。”
5、杜鵑鳥。古代神話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望帝,因被迫讓位給他的臣子,自己隱居山林,死后靈魂化為杜鵑鳥,暮春啼苦,至于口中流血,其聲哀怨凄悲,動人肺腑。于是古詩中的杜鵑就成為凄涼、哀傷的象征。唐代李白《蜀道難》:“又聞子歸啼夜月,愁空山。”白居易《琵琶行》:“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宋代秦觀《踏莎行》:“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等等,都以杜鵑鳥的哀鳴,來表達哀怨、凄涼或思歸的情思。
另外,斜陽(夕陽、落日),也多傳達凄涼失落、蒼茫沉郁之情。如唐代李商隱《樂游原》:“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王維《使至塞上》:“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宋代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懷古》:“征帆去棹殘陽里,背西風、酒旗斜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