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思進 陳 嬋 董智勇 胡怡淳 胡豐村 戴 亮 龔兆陽 金理柜
(1.浙江省瑞安市中醫院,浙江 瑞安 325200;2.浙江中醫藥大學,浙江 杭州 310053)
腰腿痛病是脊柱退行性疾患中的常見病,嚴重困擾著患者,本病屬于中醫學“腰痛病”范疇,近年來發病呈明顯增加趨勢。筆者采用單穴電針、四維牽引聯合調脊手法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療效進行對照觀察,現將觀察結果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擇2013年1月至2014年4月筆者所在醫院就診的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112例,其中男性79例,女性33例。按隨機數字表法隨機分為兩組,觀察組56例,男性40例,女性16例;平均年齡(45.50±11.96)歲;平均病程(2.70±1.28)個月。對照組56例,男性39例,女性17例;平均年齡(46.0±10.99)歲;平均病程(2.65±2.11)個月。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等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病例選擇 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1]。(1)有腰部外傷、慢性勞損或受寒濕史。(2)年齡18~65歲,性別不限。(3)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壓增加(如咳嗽、噴嚏)時疼痛加重。(4)脊柱側彎,腰生理孤度消失,病變部位椎旁有壓痛,并向下肢放射,腰活動受限。(5)下肢受累神經支配區有感覺過敏或遲鈍,病程長者可出現肌肉萎縮。直腿抬高或加強試驗陽性,膝、跟腱反射減弱或消失,拇趾背伸力減弱。(6)X線攝片、CT及MRI檢查:脊柱側彎,腰生理前凸消失,病變椎間盤可能變窄,相鄰邊緣有骨贅增生。CT、MRI檢查可顯示椎間盤突出的部位及程度。
1.3 治療方法 兩組均同時應用練功療法。 發揮患者的主觀能動性,強化康復訓練治療慢性脊柱相關疾病有較好的作用,可明顯提高觀察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臨床療效。主要的練功療法有:舉屈蹬腿,蹬空增力,五點支撐等反復多次。
1.3.1 觀察組 采用單穴電針、四維牽引聯合調脊手法療法。(1)單穴電針。①取穴:“腰突穴”,約當患側脊柱后正中線旁開1寸,體表位在L4/L5節段夾脊穴與大腸俞之間,按壓該穴絕大多數患者會出現明顯的沿坐骨神經分布的放射痛。②操作:穴區常規消毒后,采用夾持進針與平補平瀉法垂直將直徑0.45 mm、長75 mm無菌毫針迅速刺入皮下,邊進針邊仔細調整進針的角度與深度,以獲得明顯的得氣感為度。深約70~73 mm。針刺完畢后接通低頻電子脈沖治療儀(G6805-2A型),以所刺針針柄為一電極,另在該穴周邊旁開1 cm處取一固定于皮膚的濕棉球作為另一電極。(2)四維牽引。用以宗整脊牽引儀進行牽引。所有患者先給予第一維牽引3 d(即俯臥縱軸骨盆牽引)操作方法:患者俯臥于四維脊柱牽引儀上,將上端牽引帶束于胸下部,下端牽引帶束于髂骨上,進行縱軸牽引。牽引時間 30min,牽引質量 20~40 kg,每日 1~2次。然后行第四維懸吊牽引(俯臥過伸雙下肢懸吊牽引),操作方法:患者俯臥于四維脊柱牽引儀上,將上半身用環套過腋下,雙下肢牽引帶束于膝關節上下端,用升降板將下半身托起,胸腰段與上半身呈25~45°,調整牽引儀,使雙下肢緩慢逐漸升起,下肢與下半身呈懸吊狀,后將托板放至離下肢約30 cm處,以下腹部離開托板為宜,腰曲減少、變直或反弓者,給予中間加壓,質量5 kg,同時囑適度擺動下肢。所有患者均排除牽引禁忌證,每次牽引時間30min,牽引質量20 kg,以患者耐受為度,每日2次。牽引結束放下身體時托板的角度為10~15°,平臥休息同等時間后方可離床。(3)調脊手法。①點穴松解法:患者俯臥位,術者立于患側,先用拇指尖螺紋面點壓腎俞、大腸俞、環跳、委中、承山、阿是穴等穴位上,用點穴法從上到下、由輕到重、深透入內,各點壓約30s。②神經根松解法:患者取仰臥位,患肢行直腿抬高及足背伸加壓:術者一手扶小腿遠端后側,另一手扶膝前上方使膝伸直然后被動抬高患肢上舉,逐漸加大幅度抬舉3~6次。當患肢行直腿抬高到最高處,然后行足背伸向內、中、外3個方向壓足各10次,在治療過程中,逐漸抬高患肢直到80°為度,或以患者每次行此手法時能承受為度。③腰骶側板法:患者取側臥位,以左側臥為例,醫者面向患者站立,右手或前臂腋前,左手前臂置于患者右臀部,在患者充分放松情況下,兩手相對同時瞬間用力,以響聲為度,力的交點在腰骶樞紐關節處。兩側均有癥狀者左右各作1次。按放松法:醫者沿脊柱兩側膀胱經施用 法、按法,上至下反復3次后結束手法。
1.3.2 對照組 采用傳統針灸牽引推拿療法。(1)針灸。取穴:腰椎兩側夾脊穴;命門、腰陽關、腎俞、大腸俞、環跳、承扶、殷門、委中、承山、足三里、陽陵泉、絕骨、昆侖、丘墟及腰臀和下肢阿是穴。血瘀證加膈俞、三陰交,行瀉法;寒濕證加溫針灸;濕熱證加足三里、太沖,行平補平瀉法;肝腎虧虛證加腰俞,行補法,并可加用溫針灸。(2)牽引治療。主要采用骨盆牽引法,患者仰臥床上,在腰胯部縛好骨盆牽引帶后,每側各用10~15 kg質量作牽引,并抬高床尾增加對抗牽引的力量,每日牽引1次,每次約30min,10次為1個療程。(3)推拿手法:理筋手法按摩法、推壓法、、脊柱推板法及牽抖放松法。兩組患者手法治療均每周5次,每次約30min,3周為1療程。早期均絕對臥床休息,2周后使用墊枕墊腰。待腰部肌肉放松后,辨證施行腰椎牽引治療,3周后腰圍護腰下床適度活動,3個月內避免彎腰負重。必要時結合心理治療及健康指導,改變患者不良的生活和工作習慣,逐步開展功能鍛煉。 觀察周期,1周5次,3周為1個療程。
1.4 觀察周期及指標 觀察指標為疼痛、壓痛、復發情況。
1.5 觀察項目及療效標準 觀察治療后患者腰部VAS、JOA指標,臨床療效標準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1]。
1.6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15.0統計軟件。計量資料以()表示。應用 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前后腰痛VAS評分 見表1。兩組治療后與本組治療前比較,差異明顯(P<0.05)。治療后兩組差異亦明顯(P<0.05)。
2.2 兩組治療前后JOA評分比較 見表2。兩組治療后與本組治療前比較,差異明顯(P<0.05)。治療后兩組差異亦明顯(P<0.05)。
2.3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見表3。治療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1)。
2.4 隨訪結果 本組患者112例中,16例失訪,得到隨訪者96例(85.71%)。隨訪時間6個月。對比兩種治療方法的遠期療效,觀察組復發4例(3.57%),對照組復發11例 (9.82%),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意義 (P<0.01),觀察組臨床復發率低于對照組。
表1 兩組治療前后腰部VAS評分比較(分,)

表1 兩組治療前后腰部VAS評分比較(分,)
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下同。
表2 兩組治療前后JOA評分比較(分,)

表2 兩組治療前后JOA評分比較(分,)

表3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腰椎間盤突出癥是臨床常見病和多發病,主要是腰椎間盤退行性改變,使纖維環破裂,髓核突出,突出變性的間盤組織周圍可產生炎性反應和生成神經末梢,刺激或壓迫腰椎內神經根、脊髓或馬尾神經等產生腰痛及腰脊神經所支配的下肢放射性疼痛、麻痹[2]。
電針療法在消除炎癥、松解粘連、糾正脊柱內外平衡以及降低椎間盤內壓力等方面,存在明顯治療優勢[3]。單穴電針療法作為腰椎間盤突出癥特色非手術療法之一,發軔于老中醫長期的臨床實踐,具有“少而精”的選穴特點和顯著的鎮痛效果[4]。
四維牽引可充分調動腰背筋膜、豎脊肌、腰大肌、髂肌、腰小肌、臀肌、闊筋膜張肌以及起于骨盆止于下肢所有肌肉,通過雙下肢擺動使上述肌肉伸縮,解除痙攣,消除充血水腫,以達到四個維系脊柱肌肉力的平衡,恢復肌肉對腰椎的支撐力。同時通過牽引上述肌肉、骨盆和胸腰韌帶作用腰椎和胸椎,使變直和側彎的腰曲恢復正常[5]。
手法治療是非手術療法的主要手段,其機理及療效都得到了普遍的重視及肯定[6-8],安全性較好[9]。由于手法治療改善了腰椎的曲度,利于椎間盤回納[10],使神經根相對于椎間盤發生了位移,調脊手法通過點穴松解法,神經根松解法,腰骶側板法,滾按放松法,從而使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的腰腿痛等癥狀得到很好的緩解,達到治療的目的[11]。
腰背肌鍛煉配合治療能夠糾正脊柱的力學不穩定性,恢復脊柱的正常解剖及力學關系,有利于脊柱穩定,減緩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發展和臨床癥狀[12],功能鍛煉是緩解腰椎間盤突出癥癥狀及穩定脊柱的有效療法之一,發揮患者的主觀能動性,強化康復訓練治療慢性下腰痛有較好的作用[13],患者能夠接受并堅持,預防腰椎間盤突出癥復發的作用[14]。同時使用墊枕墊腰恢復了脊柱的生理弧度。因此,還原腰椎生理曲度是治療和防止腰椎間盤突出癥復發的關鍵[15]。
通過臨床研究確定三步聯合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是公認的規范的有效的治療方法。此療法具有以下療效及優勢:(1)無創、痛苦小、定位準確、操作方便。(2)使患者臨床癥狀得到明顯的改善,腰部的動態平衡失調得到恢復。(3)療效確切、療程短、大幅度降低患者的經濟負擔。(4)不易復發,副作用少,使患者避免重復治療的醫療費用。本方法是一種安全、簡便、療效肯定、易于推廣的新療法,可有效解除患者病痛,同時可提高經濟效益。
[1]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201-202.
[2]彭濤,姚新苗,呂一,等.臭氧消融聯合射頻熱凝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臨床研究[J].中醫正骨,2013,25(11):13-15.
[3]蔣學余,劉曉瑜,謝慰,等.電針腰突四穴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臨床觀察[J].中國中醫急癥,2013,22(11):1849.
[4]黃仕榮,石印玉,詹紅生,等.單穴電針對腰椎間盤突出癥鎮痛作用的對照研究[J].中國針灸,2006,26(5):319-321.
[5]韋以宗,潘東華,韋春德,等.四維牽引調曲法治療腰腿痛[J].中華中醫藥雜志,2006,21(2):122-124.
[6]彭寶淦,李端明,龐曉東,等.椎間盤源性腰痛的分型[J].中華骨科雜志,2009,29(9):801-805.
[7]徐寶山,譚清實,夏群,等.腰椎間盤突出癥和椎間盤源性疼痛免疫病理學研究[J].中華骨科雜志,2011,31(1):66-70.
[8]楊衛星,袁濤,馮彥輝.三維正脊法聯合骶管阻滯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療效觀察[J].頸腰痛雜志,2013,34(6):480-482.
[9]周誠恩,陸延,黃云鴻,等.脊柱旋轉復位手法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系統評價[J].中國中醫急癥,2013,22(7): 1132-1134.
[10]顧云伍,韓慧,韋以宗,等.牽引斜板整脊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力學測試[J].中國中醫骨傷科雜志,2004,12(1):13-16.
[11]葉露雯,夏臻,陳百穎,等.杠桿定位手法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前后 CT 觀察[J].浙江中醫藥大學學報,2010,34(5):752-753.
[12]邱建文,魏人前,張奮耿.腰背肌功能鍛煉在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的遠期療效評價[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1,31(3):413.
[13]陳于陽.功能鍛煉預防腰椎間盤突出癥復發96例臨床觀察[J].中國中醫急癥,2010,19(4):604-605.
[14]董福慧.脊柱失穩的因素及其對策[J].中國骨傷,2008,21(8):563-564.
[15]鄭兆儉,林檣,周倩,等.腰椎間盤突出癥的復發與腰椎曲度的關系[J].中醫正骨,2013,25(10):2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