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國超 李程科 王 成
(1.浙江省臨海市第二人民醫院,浙江 臨海 317016;2.廣東省順德桂洲醫院,廣東 順德 528305;3.浙江省溫嶺市中醫院,浙江 溫嶺 315000)
急性創傷保守治療常見的西藥有活血化瘀藥物、消腫藥物等。雖然其在臨床上有一定的作用,但由于藥物制劑純度不高等出現高風險性,且費用較高,短期內只有通過鎮痛藥物緩解疼痛癥狀,但其副作用大,對于孕婦、老年人等不適宜[1]。中醫學認為,急性創傷是在外力暴力作用下形成氣滯血瘀、不通則痛,故在治療上要按照中醫的證癥結合觀點進行辨治。筆者通過中醫三步法加減辨治急性創傷取得較好臨床效果。現總結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0年5月至2013年8月230例急性創傷患者為研究對象,分成兩組。對照組115例,男性87例,女性28例;年齡17~71歲,平均(36.90±4.10)歲;病程 30min 至 6 d,平均(3.8±1.2) h;其中跌傷57例,墜落傷23例,撞傷15例,車禍傷20例;四肢關節82例,腰背部24例,其他部位9例。觀察組115例,男性90例,女性25例;年齡15~70歲,平均(37.20±4.30)歲;病程 35min 至 7 d,平均(3.9±1.3)h;其中跌傷55例,墜落傷22例,撞傷14例,車禍傷24例;四肢關節85例,腰背部22例,其他部位8例。兩組患者臨床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納入患者均有明確外傷史,且經過影像學檢查無手術適應證,均簽署治療同意書。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采用西醫治療,如肢體腫脹明顯者用甘露醇250 mL靜脈滴注,每日1次,若疼痛明顯加塞來昔布膠囊口服,每日1次,每次1粒。觀察組則采用中醫三步法進行治療。第1步:急性期48 h內應用止血、祛風藥,方用大薊12 g,小薊10 g,牡丹皮8 g,側柏葉 10 g,荊芥蕙 12 g,防風 8 g,蒲黃 5 g,三七20 g,梔子 6 g,白術 8 g,甘草 6 g。第 2 步:48 h 后,因創傷局部瘀血凝滯,出現疼痛、腫脹功能障礙,應使用活血祛瘀藥物,方用當歸尾12 g,木通8 g,桃仁8 g,紅花10 g,蘇木 8 g,枳殼 8 g,厚樸 10 g,陳皮 6 g,甘草 5 g,以上藥物取3劑,取汁200 mL,每劑分2次服完。并用生大黃25g沸水浸泡漫出藥面約2 cm,服藥時與湯藥一起混合服用,泡1次水兌1劑湯劑。第3步:使用養氣血、舒筋、強筋藥物調理,恢復肌體正常功能,最大程度減少后遺癥。方用四物湯加減:當歸12 g,白芍6 g,川芎8 g,生地黃10 g。輔以健胃行氣藥如陳皮5 g,白術8 g;肌肉筋絡損傷為主者加用制乳香10 g、制沒藥10 g、丹參 10 g、黃芪 25 g;上肢加引經藥如桂枝 8 g、柴胡10g;下肢加牛膝12 g,地龍10 g;胸部損傷加葛根8 g,桔梗 10 g,柴胡 8 g,枳殼 6 g;伴有肢體隱痛及酸痛等加用制川烏5g,制馬錢子4 g。所有藥量根據病情適當加減,直至患者病情穩定為準。
1.3 觀察指標 對所有患者在治療前和治療末進行炎癥因子白細胞介素-1(IL-1)、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C 反應蛋白(CRP)檢測。
1.4 療效標準 參考中醫藥管理局制定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和視覺模擬評分(VAS評分)進行評定。治愈為患者在1周內臨床癥狀消失,預后無任何異常;有效為在1周內臨床癥狀明顯緩解,重體力活動時有疼痛;無效為治療后臨床癥狀改善不滿意,1周后仍需藥物控制,創面滲液。以尺子從0~10刻度,0代表無痛,10代表需鎮痛藥物控制,讓患者根據疼痛的情況選擇合適刻度進行評價。另外比較兩組治療后在住院時間、腫脹消退時間情況。
1.5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16.0統計軟件分析。將調查統計的內容作為變量,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后臨床效果比較 見表1。結果示觀察組療效優于對照組(P<0.05)。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2.2 兩組治療后相關指標比較 見表2,表3。兩組治療前 IL-1、TNF-α、CRP、VAS 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前后各差異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 觀察組治療后在 IL-1、TNF-α、CRP、VAS評分、腫脹消退時間、住院時間方面優于對照組(P<0.05)。
2.3 兩組治療后VAS評分比較 見表4。兩組 (P<0.05)。
表2 兩組治療前后VAS評分及IL-1、TNF-α、CRP水平比較()

表2 兩組治療前后VAS評分及IL-1、TNF-α、CRP水平比較()
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表3 兩組腫脹消退時間、住院時間比較(d,)

表3 兩組腫脹消退時間、住院時間比較(d,)
與對照組比較,△P<0.05。下同。

表4 兩組治療后VAS評分分布及構成比n(%)
中醫學認為,急性創傷屬于“痹病”范疇,是在外力暴力作用下形成的氣滯血瘀證,是臨床上最常見的疾病。記載稱“肢體損于外,則氣血傷于內,營衛有所不貫,臟腑由之不和”,所以,急性創傷的病機中心為氣滯血瘀,治療原則為行氣活血化瘀[2]。
中醫三步法是根據中醫對急性創傷的辨證而得來的方法,可分成3個階段,即:止血、活血化瘀、舒筋強筋。在本次研究中,第1步是在1 d內進行的,因24 h內是機體損傷后出血并造成損傷擴大最嚴重的時間段,應及時應用止血藥,從而減少創傷對人體的損害,使用祛風藥的目的是防止組織因損傷抗邪力減弱,容易出現風邪內侵,增加創傷順利愈合難度,如再失治誤治,將會遺留明顯后遺癥,輕則陰雨及勞累后創傷部位不適,重則長期局部酸脹,疼痛,嚴重影響日常生活[3]。而應用止血藥物能降低組織水腫,降低微小血管破壞,正所謂“氣傷痛、形傷腫”。第2步主要是活血祛瘀,此時需要解決兩個問題,即脈絡損傷津液,血溢出脈外后形成血腫,二是傷后氣機障礙,氣血流通受阻滯,運化失職,水濕停聚后形成水腫。故此時需要應用利水消腫藥物。第3步養氣血,舒筋,強筋,是要在祛邪基礎上扶正[4]。
結果看出,運用三步法后其臨床效果明顯升高,治愈率75.65%、總有效率96.52%,且VAS評分在3分以下就占 63.48%。且在 IL-1、TNF-α、CRP、VAS 評分、腫脹消退時間、住院時間上也有明顯的改善這說明了三步法在急性創傷上有明顯的效果。
從藥物構成上分析,第1步中主要是止血和祛風藥物,止血可減少組織損傷,按研究的 “治血重在治水”,第1步的治療不僅一定程度上減少組織水腫,且能降低因組織水腫而造成皮膚清亮、張力性水泡等并發癥,也為第2步的治療鋪墊,第2步活血化瘀是關鍵[5]。在藥物上,當歸尾、桃仁、紅花、蘇木、枳殼、厚樸、陳皮均是臨床上常見的理氣活血化瘀藥物,從西醫上看,此期由于皮膚表面受到擠壓,血管通透性下降,細菌容易通過表皮而逐漸深入組織內部,容易定植在組織上,而炎癥因子如IL-1、TNF、CRP等就會升高,其中CRP是反應機體在應激期變化的最敏感指標之一,IL-1、TNF則能很好的反應全身吞噬細胞強弱的指標,即其可反應出機體的損傷程度。而在此期時,以上藥物能抑制炎癥因子IL-1、TNF等物質吸收,能促進組織滲透性增強[6]。而第3步則是要補血和血,調經化瘀,即采用四物湯加減,此時多是瘀血和水腫相互結合,滯留肌膚,閉阻筋骨,外毒和瘀水互結后共同侵犯肌膚,故在臨床上要重用川芎、當歸、地黃等祛邪外出藥物,聯合桂枝等引經藥物共奏補血活血、強筋健骨作用[7]。而應用三步法后IL-1、TNF、CRP明顯下降,這說明了機體的炎癥去除明顯,吞噬細胞的作用增強,對機體已經形成了保護,同時說明了治療是有效的。
總之,中醫三步法加減治療急性創傷是按照中醫的“病證結合”,是整體和局部有機統一的治療方法,安全性高,值得臨床推廣。
[1]吳征杰,區錦燕,廖榮宗,等.活血祛瘀中藥加諾氯昔康對創傷骨折后高凝狀態的影響[J].中國骨傷,2010,18(5):257-259.
[2]張超,王平,李遠棟,等.健脾利濕中藥配合手法治療急性創傷性滑膜炎 38例[J].中國中醫急癥,2011,20(11):1870.
[3]郝江,雷鳴,潘興華,等.比較兩種不同中藥組方對創傷大鼠應激細胞因子及腹腔吞噬細胞功能的影響[J].中國臨床康復,2010,9(30):226-228.
[4]王大鵬,尹鵬展,郭自斌,等.中藥顆粒劑活瘀消腫湯在創傷急診肢體腫脹中的應用[J].中醫臨床研究,2011,(17):45-46.
[5]蔡文智,李亞潔,蔡保塔,等.中藥敷料組方創傷生物學評價的實驗研究[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11,19(6):444-446.
[6]郝江,雷鳴,潘興華,等.3種不同中藥組方對創傷大鼠應激細胞因子及腹腔吞噬細胞功能的影響比較[J].中國中西醫結合急救雜志,2010,11(5):281-283.
[7]郝江,柏力,邊革元,等.3種不同中藥組方對創傷后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防治作用的臨床研究[J].中國中西醫結合急救雜志,2011,12(3):153-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