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崢嶸
馬白山,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是瓊崖革命根據地的創建人之一。他在瓊島堅持斗爭幾十年,為海南人民的解放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
白色恐怖中加入中國共產黨
馬白山,出生于海南島澄邁縣大豐鄉銀題村(今澄邁縣馬村鎮馬村。1925年春,馬白山高小畢業,以優異的成績考入瓊海中學(今海南中學)。時值國共兩黨第一次合作,革命形勢飛速發展。
1926年初,國民革命軍渡瓊消滅了鄧本殷的部隊,推翻了軍閥在瓊崖的黑暗統治。中共廣東區委為了發展瓊崖的革命形勢,派了一批黨、團員骨干來瓊開展工作,先后建立了中共瓊崖地委和國民黨瓊崖特別委員會。在國共兩黨的地方組織領導下,瓊崖的工人、農民、學生、婦女等革命群眾運動蓬勃興起,革命浪潮洶涌澎湃。在學校中,學生們掀起了學習革命理論的熱潮,各種革命刊物在青年學生中間廣泛流傳。楊善集、王文明等經常到學校作政治報告,宣傳馬列主義和俄國十月革命的意義,講解中國革命的性質、對象和動力,以及學生運動的方向,指導學生運動。馬白山深受革命潮流的激蕩和革命思想的熏陶,參加了瓊崖學聯發動的旨在改革舊的教育制度的擇師運動,反對壓制學生參加革命活動的校長和訓導主任。經過斗爭的鍛煉,馬白山更加堅定了革命意志,同年冬,他懷著身投國民革命的熱情,加入了中國國民黨。
1927年,蔣介石在上海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后,4月22日,瓊崖國民黨當局派軍警包圍了海口、府城地區的中共和共青團機關以及工、農、學、婦等群眾團體的駐地,將來不及轉移的中共領導人、中共黨員和積極分子逮捕、殺害,一時白色恐怖彌漫全島。據統計,全島被捕殺的共產黨員和革命群眾近2000人,整個瓊崖被籠罩在白色恐沛之中。
馬白山目睹國民黨右派背叛革命、殘殺共產黨人和革命群眾的罪惡行徑,義憤填膺,對蔣介石的倒行逆施,感到萬分懊悔和失望。正在這時,他的同學、中共地下黨員李興佑主動地接近他,與他一起議論國事,抨擊時弊,探討革命前途問題,使馬白山心中豁然開胡,好像在黑夜中看見了指路的明燈。他向李興佑表示了加入中國共產黨的愿望和要求。1927年9月的一天,李興佑再我馬白山談話時,慎重提出愿介紹他參加共產黨。翌日,李興佑帶他到校外的唐家學旅,參加中共瓊海中學支部大會,會上舉行了馬白山入黨宣誓儀式,并推選馬白山為黨支部委員,分管宣教工作。
越是艱險越向前
1927年冬,馬白山初中畢業,中共組織安排他回家鄉馬村開展革命活動。馬白山先在村里小學任教,并興辦農民夜校,一邊教農民學文化,一邊進行宣傳活動。1928年春,馬白山到瓊山西部山區我到中共瓊山縣委書記馮白駒,匯報了工作情況。返回馬村后,他根據縣委的指示,在夜校里發動20多名青年農民,成立了馬村農民協會,還建立了黨組織和農民武裝。隨后又經過5個多月努力,在澄邁第四區的馬村、鹽丁、五村、白蓮等鄉村建立起5個中共支部,并在此基礎上成立了中共澄四區委和區紅軍分隊,馬白山任區委書記兼區紅軍分隊長。
正值瓊崖土地革命深入發展之際,廣東省國民黨反動當局命令其第十一軍第十師師長蔡廷錯于3月中旬率所部和譚啟秀獨立團來瓊,對瓊崖紅軍和革命根據地進行“圍剿”。同年冬,瓊崖紅軍反“圍剿”失利,全瓊革命斗爭轉入低潮。澄邁四區的革命斗爭也遭受挫折,區委奉上級指示轉入隱蔽斗爭。當時,由于馬白山已成為敵人注意的目標,組織決定讓他暫時離開澄四區。
1929年夏,中共組織決定馬白山去江西蘇區學習。9月,他抵達上海,同中共上海滬西區委接上關系。但因當時從上海到江西蘇區的交通線被國民黨軍重重封鎖無法前往,滬西區委書記黃龍征得馬白山的同意,改派他去南京中央軍官學校學習軍事。一年之后,由于他的身份暴露,被迫離開南京返回上海,在滬西區委擔任內部發行工作。
1932年夏,馬白山向中共滬西區委提出返瓊工作的要求,很快得到批準。8月,他離滬回瓊,途徑廣州時,獲悉瓊崖第二次反“圍剿”斗爭失利,斗爭環境十分險惡,黨的交通線也已中斷。但他毫不畏俱,到處尋我返瓊的辦法。一天上午,馬白山在街上巧遇在上海早就熟悉的昌江縣革命青年史丹和林建功,并在他們的幫助下,乘民船潛渡瓊州海峽,來到史丹的家鄉昌江縣,接受史丹的邀請,到昌江縣第二學當教師,以教師職業作掩護,開展革命活動。
大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曾在昌江縣領導過農民反對土豪劣紳的斗爭,但由于當地尚未建立中共組織,瓊崖“四·二二”事變后,這里的革命斗爭沒有堅持下來。馬白山到昌江后,在群眾中進行了艱苦深入的宣傳發動工作。他經常找教師、學生談心,從中物色黨的發展對象。1934年,馬白山的胞兄、共產黨員馬秋江在上海被捕。馬白山通過昌江二小校長戴恩民將其保釋出獄。馬秋江出獄后也來昌江二小教書,與馬白山一起從事革命活動。1936年春,馬白山同中共瓊崖特委派到瓊西南臨委的楊啟安建立了聯系。在中共上級組織的指示下,1937年初,馬白山先后在昌江縣第二小學、英顯村、四更村、新街分別建立了中共支部。
“七七”事變后,昌江縣的愛國青年學生,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掀起了聲勢浩大的抗日救亡運動。馬白山在新街創辦了時代書店,銷售宣傳抗日的進步書刊。他和馬秋江、陳巖、林樹蘭等人組織并帶領抗日宣傳隊,在昌江各地和感恩、崖縣、儋縣等地宣傳抗日。中國共產黨的影響隨著抗日救亡運動的深入開展而迅速擴大,全縣許多區鄉都建重了中共組織。同年8月中共昌感縣委成立,馬白山被選為縣委委員。
開創瓊西抗日局面
1938年10月,廣州淪陷,瓊崖危急。在廣大人民群眾強烈要求抗日的壓力下,國民黨當局被迫接受中國共產黨提出的原則,雙方達成了談判協議。這時,馬白山受中共昌江縣組織的派遣,擔任昌江縣壯丁常備隊的軍事教官,并兼任小隊長。12月5日,瓊崖紅軍游擊隊根據國共談判協議,在瓊山縣云龍墟改編為廣東民眾抗日自衛團第十四區獨立隊,馮白駒任隊長,馬白山被任命為隊副0,從此開始了他的革命戎馬生涯。
1939年2月10日,日本侵略軍占領海南島。獨立隊在中共瓊崖特委領導下奮起抗敵,大大地鼓舞了瓊崖人民的抗日熱情,紛紛要求加入抗日隊伍。3月,獨立隊擴編為獨立總隊,馬白山任總隊副。根據特委決定,馬白山在瓊西地區的澄邁、臨高、儋縣、昌感等縣發動群眾,搜集武器,建立起第三大隊,兼任大隊長。他率領第三大隊積極打擊入侵之敵,擴大抗日游擊區,發展了瓊西地區的抗戰形勢,有效地配合了第一、二大隊在瓊山、文昌地區的抗日斗爭,實現了中共瓊崖特委在抗日統一戰線中獨立自主開展敵后游擊戰爭,打開全瓊抗戰局面的戰略部署。
1939年8月底,馬白山調回總隊部工作。10月初,中共瓊崖特委和總隊部為了適應當時抗日戰爭形勢的發展,計劃向瓊西地區推進,創建山區抗日根據地,并決定派馬白山到第三大隊,加強瓊西地區抗日戰爭的領導。馬白山到第三大隊后,聽取了大隊領導和當地黨委的匯報,認為澄邁、臨高、儋縣、白沙等縣相毗鄰的山區,地形險要,糧草豐盛,適宜于建立相及穩固的根據地。同時,考慮到日本在那大駐有重兵,成為抗日武裝進入山區建立根據地的巨大障礙;而且那大日軍正對周圍農村加緊武力控制,妄圖迫使群眾成為“順民”。為了粉碎日軍的陰謀,實現特委和總隊部的戰略決策,馬白山提出將部隊開進那大地區,在當地中共組織配合下,發動群眾開展對敵斗爭,建立起那大周圍的游擊區,對那大之敵形成包圍之勢,最后消滅那大守敵。他的這一意見,得到了第三大隊、當地中共組織領導人的支持和特委、總隊部的批準。
于是,馬白山率領第三大隊進入那大周圍的清平、洛基、陶江、南豐等鄉開展工作。10月中旬,在松門村召集那大周圍各鄉黨政領導人會議,進行抗日動員和討論攻取那大的作戰計劃。會議決定成立圍攻那大行動委員會和指揮部,由馬白山任主任和總指揮;決定各鄉發動男性青壯年,收集民間武器建立農民武裝大隊,并籌集充足的糧食以備戰事所需。根據統一部署,10月21日起,開始發動群眾罷市,斷絕那大的出入,破壞儋縣縣城新州到那大的公路橋梁和電話線。同時,白天,第三大隊和部分農民武裝在那大至新州的公路選定有利地形,布置伏擊陣地,以阻擊來援之敵;還組織游擊小組,占領那大周圍路口的有利地形,以監視從那大進村襲擊群眾之敵。夜間,則由第三大隊組織突擊隊深入市區對日軍營地實行佯攻,布置農民武裝和群眾在外圍虛張聲勢,使敵惶惶不可終日。在全民抗日的聲勢威懾下,那大守敵不敢出擊,縣城新州的日軍也不敢增援。那大四周全是山區,地勢隱蔽,雖有敵機在上空盤旋也難起作用,最后迫使那大之敵于11月5日夜棄城逃跑。當夜,第三大隊的突擊隊進入市區,將來不及逃跑的1個偽軍中隊80余人,包圍迫降。次日,從那大逃往新州的日軍,又在途中遭到儋縣游擊隊阻擊,潰不成軍。至此,圍攻那大戰斗勝利結束。圍攻那天的勝利,沉重打擊了日本侵略軍的氣焰,發展了儋、臨、澄地區的抗日局面,為特委和總隊部轉移到瓊西山區建立抗日根據地,舉行了一個奠基禮。
東返瓊文抗日反頑
1940年春,隨著美合山區抗日根據地的建立,抗日武裝力量迅速壯大,先后又組建了第四、第五兩個大隊。7月,中共瓊崖特委和總隊部決定成立西路指揮部,任命馬白山為指揮,統一指揮第三、第五大隊的行動和領導瓊西地區的抗日戰爭。
9月,特委和總隊部為適應新的抗日形勢和斗爭的需要,決定撤銷東路、西路指揮部,成立支隊建制。馬白山任第二支隊長,率部于美合外圍地區開展抗日游擊戰爭。12月,國民黨頑固派掀起反共逆流,集中保七團等部共3000余人,分5路進攻美合抗日根據地。馬白山率第二支隊第一大隊配合總隊部特務大隊,分別從正面和兩側抗擊敵人,經數小時激戰,打退了頑軍的多次進攻,掩護特委和總隊領導機關安全撤出美合村;第二大隊則在水南村抗擊從蘭洋向美合進攻的頑軍,打得頑軍退回了馬鞍嶺。
美合事變后,中共瓊崖特委認真討論中共中央書記處1940年12月28日《對瓊崖軍事政治工作的指示》,決定特委機關和總隊部機關東返瓊文根據地。馬白山按照特委和總隊部的命令,率領第二支隊立即轉戰臨高、儋縣,擔負打開通道、掩護領導機關東返的任務。
1941年1月底,中共瓊崖特委和總隊部機關安全抵達瓊文根據地,剛剛安置就緒,國民黨海南當局即調其保六、保七兩個團進犯。2月15日,中共瓊崖特委在瓊山縣樹德鄉山心村召開第三次執委會議,根據中共中央和毛澤東關于瓊崖抗戰方針、任務的指示,作出了集中力量,打退國民黨反共逆流,堅持團結抗日的決議。會議決定調第二支隊回瓊文,集中一、二支隊力量,進行抗日反頑斗爭,鞏固瓊文抗日根據地。3月下旬,馬白山奉命率領第二支隊撤出澄、臨、儋地區,東進瓊文根據地,與第一支隊并肩作戰。4月10日,頑軍保七團第二營和瓊山縣游擊大隊來犯,馬白山率部與第一支隊一起,在洪烈坡進行阻擊和包圍,重創頑軍。5月19日,在洪烈坡突圍逃跑的保七團第二營,又以兩個連進犯瓊山縣龍發鄉青云村,遭到馬白山率領的第二支隊與第一支隊再次圍攻,激戰一晝夜,傷亡慘重。5月27日,馬白山命令第二支隊第一大隊,在瓊山縣道崇鄉湖子村截擊從文昌縣錦山鄉接運軍用物資歸來的保七團副團長林蔡材所部第二營第四連,頑軍倉皇逃竄。5月29目,馬白山又率第二支隊與第一支隊包圍進犯成來鄉的頑軍保七團董佰然部和瓊山縣游擊大隊許大任部,予以重創。7月4日,馬白山和吳克之指揮第一、二支隊在文昌縣大昌鄉美德村、譚牛和瓊山縣大致坡三個目軍據點之間伏擊日軍,拔除目軍美德據點,取得重大勝利。同月,第二支隊又在文昌重興公路伏擊日軍車,獲全獲。10月,總隊部決定吳克之和馬白山為正副指揮,率第一、二支隊挺出瓊山縣甲子鄉六坡村,將國民黨瓊山縣游擊大隊全部、第三和第四大隊各一部圍殲,并摧毀幾個反動的鄉公所。12月,保七團二營向威來鄉進犯,馬白山與吳克之率第一、二支隊將其擊潰。
1942年1月,吳克之、馬白山統一指揮第一、二支隊將瓊崖保安司令兼保七團團長李春農所部第二營、特務連、保六團九連包圍于三江鄉斗門村,擊斃了李春農。接著又在成來鄉大水村和三江鄉公舉伏擊頑軍,將頑軍包圍于大水村,經5天4夜的激戰,斃傷頑軍數百人。在不到一年的時間里,馬白山率領第二支隊與第一支隊緊密配合,協同作戰,打退了國民黨頑固派的反共逆流,拔除了深入瓊文根據地的目軍據點,為鞏固和擴大瓊文抗日根據地作出了貢獻。
重返瓊西,進軍白沙
為發展瓊西地區的抗日斗爭,馬白山提出以瓊西各縣地方武裝為基礎,組建一個新支隊的建議,被中共瓊崖特委和總隊部采納。特委會議決定,在澄、臨、儋地區建立第四支隊,任命馬白山為支隊長兼政委,負責組建工作。1942年3月初,馬白山帶領潘江漢、陳巖等,晝夜兼程趕到澄邁縣辦事處,轉達特委和總隊部的決定。在當地黨政組織的支持、配合下,以澄邁、臨高,儋縣的地方部隊為基礎,并發動群眾拿出武器加以充實,很快組成了有兩個大隊兵力的第四支隊。
第四支隊成立后,按照特委和總隊部的部署,以第二大隊活動于臨高、儋縣地區,發動群眾,開展抗日反頑斗爭,建立以木排為中心的和民、和祥、清平、洛基地區抗日根據地;第一大隊的第一、三中隊在澄邁地區,邊擴軍邊戰斗,鞏固發展旺商、仁興、美厚、和安等鄉的抗日游擊根據地。在對日偽頑的戰斗中,部隊不斷壯大,到1943年3月,第四支隊已下轄三個大隊。這一切為后來創建五指山根據地創造了條件。
1943年8月中旬,以紅毛鄉鄉長王國興為首的白沙黎族、苗族人民,為了求生存,求解放,舉行了震撼全瓊的白沙起義。
9月,國民黨頑固派進行反撲,起義遭到挫折。同年冬,起義首領王國興派代表尋找共產黨,同第四支隊和中共臨儋聯縣縣委取得聯系,要求派部隊進入白沙支援并領導起義群眾開展斗爭。
馬白山和四支隊政委陳青山一致認為,進軍白沙是建立中心根據地約有利時機,當即派政治處主任江田帶領起義代表赴總隊部匯報。馮白駒親切接見了黎族人民的代表,聽取了代表的匯報,對代表提出進軍白沙的請求表示堅決支持,隨即指示馬白山、陳青山選派數名軍政干部,隨同起義代表進入白沙開展工作,支持王國興堅持斗爭,并為部隊進入白沙做準備。1944年春,第四支隊主力大隊進入白沙,創建了白沙文豪山根據地,繼而成立了白沙縣臨時民主政府。次年春天,馮白駒率領瓊崖黨政軍領導機關進駐文豪山根據地,組織兵力進入白沙腹地殲擊頑敵,建立了白沙抗日根據地,形成了奪取瓊崖抗日戰爭最后勝利的戰略布局。
創建五指山中心根據地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抗日戰爭勝利結束。10月,蔣介石派國民黨軍第四十六軍來瓊。四十六軍軍長韓練成雖因“救駕”有功深得蔣介石信任,但思想傾向革命,與中共多有聯系,這次來瓊,就接到周恩來密信,要他運用個人的影響力和手中的權力,在無損大計的前提下,盡可能保護瓊崖黨組織的安全,并使游擊隊不受損失或少受損失。到海口后,他曾設法與馮白駒等聯系。并讓馮派代表談判。因中共瓊崖特委末接到中央指示,電臺被損壞又無法請示,不敢貿然相信韓的誠意。1946年1月,中共瓊崖特委在牙叉召開會議,作出加緊準備自衛反擊戰爭的決定。2月,國民黨軍第四十六軍向白沙解放區進攻,第四支隊支隊長馬白山、政委王白倫堅決執行牙叉會議的決定和部署,率領所部在臨高、瞻縣地區,機動靈活地迎擊來犯之敵。春夏間,在儋縣的洛(基)長(坡)公路設伏,殲敵1個排,繳獲輕機槍1挺,槍榴簡2具,步槍20多支;繼而又在東成鄉立丁山反擊深入“清剿”之敵。
1946年11月,國民黨軍第四十六軍陸續調離瓊崖,廣東國民黨當局派幾個保安總隊前來“接防”,繼續在瓊打內戰。此時,軍事上敵我力量對比已發生變化,國民黨軍被迫從“全面清剿”轉為“重點清剿”,人民武裝力量在自衛反擊戰中經受了考驗,作戰能力得到了進一步的加強。同年12月,中共瓊崖特委在澄邁召開有瓊縱各支隊領導人參加的臨委書記聯席會議,作出了粉粹敵人“重點清剿”,擴大解放區,建立白沙、保亭、東京三個縣的五指山革命根據地的決策,并確定以白沙縣為基礎,逐步向保亭、東京發展。當時,第四支隊在馬白山率領下活動于白沙、儋縣交界的山區,按照臨委書記會議決定,主動尋找戰機,狠狠打擊西區的敵人,策應瓊文地區的反“清剿”斗爭。同時,積極向白沙推進,切斷敵人從那大到白沙牙叉之間的聯絡線,使白沙守敵陷于孤立無援的境地。12月中旬,馬白山率其主力進入南豐、牙叉公路沿線。不久,從南豐鄉黨政機關送來的情報中獲悉,國民黨保二總隊1個營由那大向南豐開來,準備進入白沙縣城牙叉,然后竄入白沙根據地進行“清剿”。12月29目,馬白山命令主力大隊在牙(叉)南(豐)公路兩側選擇有利地形伏擊敵軍。當日晨,敵人進入四支隊伏擊陣地,被四支隊一舉殲滅1個連,余敵潰退。從此,那大守敵再也不敢冒進白沙。戰斗勝利后,瓊崖縱隊電告中共中央軍委:“……計此役,繳獲輕機槍四挺,槍尾炮四門,步槍四十余桿,敵傷亡八十余人,俘敵八名,子彈一萬五千發,其他戰勝品無數。”中央軍委復電祝賀:“海南得此勝利,甚為欣慰,……你處應繼續此精神,尋求敵之分散部隊及其弱點,集中我之優勢兵力,爭取不斷的在運動中消滅敵人一連至兩連的勝利,定可改變過去局勢,有利于今后的發展。”
1947年1月,瓊崖黨政軍領導機關進駐白沙紅毛鄉,領導白、保、樂根據地的創建工作。馬白山奉命率第四支隊主力,向白沙縣城牙叉挺進。牙叉城內原僅有國民黨白沙縣縣長率領的1個武裝中隊,后來,國民黨廣東省第九區行政專員兼保安司令蔡勁軍為了維護白沙縣的這個反動堡壘,急急忙忙加派了1個營,妄圖固守牙叉。馬白山率主力大隊進入白沙后,立即將牙叉守敵包圍,敵人孤軍無援,乘夜倉皇潛逃,馬白山率部進占縣城,并派兵向白沙的加欽、新市、元門、細水等地的守敵進攻,摧毀國民黨反動政權,懲辦惡霸,發動群眾,恢復和鞏固革命政權。至此,白沙全境遂告解放。
5月,中共瓊崖第五次代表大會在白沙縣紅毛鄉特委駐地召開,遵照中共中央指示,將中共瓊崖特委改為中共瓊崖區委。會議還作出了鞏固擴大五指山自、保、樂根據地,使之聯成一片大塊解放區,作為解放戰爭大后方的決定。會上,馬白山當選為瓊崖區黨委委員,并擔任區黨委軍事部部長。
黨代會結束后,馬白山奉命率領前進支隊轉戰保亭、東京,迅速解放了這兩個縣。前進支隊首先清剿盤據于通什、南圣一帶地方反動勢力頭子“二嫂”王光華所部反動武裝,越過九曲嶺,攻占保亭縣城,繼而進入水滿鄉,殲擊國民黨鄉長王正強、王正群的殘部。8月,前進支隊和第三支隊配合,再次攻陷保亭縣城,摧毀國民黨保亭縣政府。9月,前進支隊和第三支隊兩個中隊在馬白山的統一指揮下,夜襲水滿鄉公館墟的保安兩個連,迫使敵人竄逃。此后,前進支隊轉戰東京的番陽、萬沖、干家地區。
10月,瓊崖獨立縱隊召開第一次全軍代表大會,馬白山被選人大會主席團,并作了《十年來軍事管教總結報告》。會上宣布了中共中央軍委關于將廣東省瓊崖游擊隊獨立縱隊命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瓊崖縱隊的電報,馬白山被任命為縱隊參謀長。會后,馬白山奉命組織第一總隊的第一支隊和第五總隊,在肅清從崖縣到樂東縣城公路線上的敵人據點后,又掃除了東東縣城周圍的據點,進而圍攻東東縣城。樂東守敵400余人在解放軍圍困之下,發生糧荒,被迫傾巢出動搶糧。瓊縱于造水村將其圍殲,解放了樂東縣城叭至此,白、保、樂3縣全部解放,五指山中心根據地勝利建成,實現了“五代會”的決定。
在戰略攻勢中浴血奮戰
1948年下半年,瓊崖的國民黨反動勢力在瓊縱沉重打擊下,被迫采取以分兵固守城鎮為主的作戰部署。此時,瓊崖縱隊已發展壯大為8個支隊7000多人,還有各縣地方武裝1400多人。區黨委和瓊縱分析形勢,認為轉入戰略進攻之時機已經成熟。9月初,瓊崖縱隊集中第三總隊兩個支隊、第五總隊兩個支隊和粵江隊(縱隊直屬隊)等5個支隊的兵力,在縱隊副司令員李振亞的指揮下,發動大規模的秋季攻勢。這時,馬白山兼任中共西區地委書記、專員及第一總隊長、政委,領導西區黨政軍民積極開展對敵斗爭,連續拔除新民縣(今屯昌縣)的大同、海軍和澄邁縣坡尾等據點,全殲守敵,擴大解放區,有力地配合了三、五總隊等縱隊主力的秋季攻勢,為瓊崖縱隊主力轉向瓊西地區發起下一個攻勢,創造了有利條件。
1949年春,瓊縱又從3個總隊中集中6個團的兵力,向瓊西地區發起春季攻勢,由瓊縱副司令員吳克之任前線總指揮,馬白山任副總指揮。這次攻勢,從拔除澄邁的好保據點開始,繼而在臨高海岸嶺殲滅國民黨軍機動部隊一部,而后進軍儋縣,包圍新州城,全殲儋縣反動政府及駐軍。接著揮師白沙、石碌,圍殲白沙縣府和大坡鄉公所,消滅敵兩個自衛大隊和礦警中隊。后又圍攻報板,殲擊國民黨正規軍1個營。當瓊縱主力向昌感、崖縣挺進之時,馬白山奉命率領第八團返回儋縣,配合第九團活動于那大一帶,先后將那大周圍襄翔嶺等據點拔除,并圍攻橋頭墟,威脅那大鎮守敵,牽制海口與那大之敵南下,使縱隊主力部隊南進殲滅東號、廣壩、熱水、九所之敵軍,取得了春季攻勢戰役的勝利0。這時馬白山已升任縱隊副司令員。
春季攻勢勝利結束后不久,夏季攻勢拉開戰幕。馬白山仍在任前線副總指揮。1948年8月,中共中央來電,指定馬白山為瓊崖縱隊、華南游擊隊代表,赴京出席全國政協第一屆會議。馬白山越過重重難關,安全到達北平,當天下午就前往中南海參加朱德總司令招待解放軍代表的宴會。宴會上,馬白山第一次見了毛澤東和劉少奇、周恩來、朱德等中央領導同志。宴會后,朱德約見了馬白山,在問候了馮白駒之后,說:“瓊崖堅持長期革命斗爭很艱苦、很頑強,馮白駒是位堅強的領導者。廣東解放后,就要解放海南島。建國后軍隊改編,要正規化,要辦軍事院校,你要來學習。”朱總司令的一席話,使馬白山深受鼓舞。
9月21日,全國政協會議隆重開幕。馬白山出席了會議,并被選為全國政協第一屆委員。10月1日,馬白山登上雄偉的天安門城樓,聆聽毛澤東主席向全世界莊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開國慶典大會后,馬白山還榮幸地參加了人民英雄紀念碑奠基儀式。
配合主力,解放海南
1949年冬,人民解放軍解放了華南諸省,中共中央軍委毛澤東主席發出解放海南的命令。12月,馬白山從北京南返廣州,以瓊崖縱隊代表身分,參加中共中央華南分局在廣州召開的工作會議。此時,第四野戰軍之四十軍、四十三軍已集結雷州半島,作渡海作戰的準備。華南分局的工作會議結束后,馬白山奉命協助四野部隊作渡海作戰的組織準備。1950年2月初,他應邀參加葉劍英主持召開的海南渡海作戰會議。會議根據毛澤東關于在1950年春夏兩季解決海南問題的決策,提出了渡海作戰的組織部署和具體措施。同月,馬白山隨同十五兵團副司令員兼四十軍軍長韓先楚到徐聞一帶沿海,組織領導所屬部隊做渡海前準備工作。3月初,決定組織一個加強營偷渡登陸,并選定瞻縣白馬井西南海岸為登陸點。四十軍加強營于3月5日啟航,翌日抵岸,在瓊崖縱隊接應下,勝利登陸,并安全轉移。渡海作戰首戰告捷,受到了華南分局來電嘉獎。
3月下旬,韓先楚副司令員決定由一一八師政治部主任劉振華率領一個加強團渡海登陸。馬白山遂向韓先楚提出自己的看法:一個團渡海登陸,是對敵人“伯陵防線”的試探,勝利與失敗對今后主力部隊登陸作戰關系重大,加強團登陸只許成功,不許失敗,因而登陸的地點、時間和氣候選擇極為重要。他認為,要爭取在夜間偷渡抵達,登陸點必須在儋縣、臨高、澄邁沿海選定,從3個縣的情況看,以臨高角西南西海岸線為登陸點較為安全,他還指出,帆船航行依靠風向,速度快慢均由風向而定,如果風向好,即可在預定地點登陸,并得到瓊崖縱隊接應。反之,則要靠登陸部隊獨自機動作戰,危險性較大。為此,他要求參加這次渡海作戰,發揮自己熟悉地方情況的長處,以便與敵周旋,選擇有利時機帶領登陸部隊安全進入解放區。馬白山的意見和韓先楚的想法不謀而合。但韓先楚表示,馬白山是瓊縱副司令員,參加一個團的渡海作戰,必須慎重考慮。而馬白山則堅持認為這不僅是一個團的渡海作戰問題,而是關系到整個主力部隊渡海作戰、解放海南島的重大問題,因而再三堅持陪同渡海。韓先楚終于同意馬自山參加加強團的渡海作戰指揮。
3月26日,馬白山和四十軍一一八師政治部主任劉振華率領加強團,分乘81只大小帆船,自雷州半島燈樓角啟航,經過一段順利的航行渡過海峽中流后,風向和風速突起變化,航行速度劇減,只得靠人力劃行,至次日凌晨5時,先頭的船只才抵達澄邁玉包港的海面。如要抵達臨高角登陸點,還需兩三小時。而這時,在臨高角擔負接應任務的部隊,已同國民黨軍發生了戰斗,敵機敵艦也到達臨高參戰。在此嚴重關頭,馬白山向劉振華建議:以變應變,就地登陸。劉振華立即命令就近的船只向面前澄邁玉包港沖擊登陸,經1小時的激戰,消滅了守敵,占領了灘頭陣地。上午8時,當地黨政干部趕來接應,提供情況和商定轉移路線。待大部分船只抵岸登陸后,于下午5時開始轉移,經1晝夜轉戰,安全抵達了美厚解放區。劉振華十分高興地說,在這種突變的情況下轉移登陸勝利,是和馬副司令參與指揮的作用分不開的。同時,瓊縱一總隊在臨高與敵激戰1整夜,牽制了國民黨軍,使加強團登陸后沒有受到敵人二線部隊的反擊,也起著很重要的作用。
國民黨海南防衛總司令薛岳部署的由海、陸、空組成的立體防線“伯陵防線”,由于人民解放軍第四十軍和四十三軍加強團分別在澄邁玉包港和瓊山塔市地段突破,一下子亂了陣腳,這說明人民解放軍主力大批渡海登陸的條件已經具備。于是,解放海南島戰役指揮部決定,由韓先楚副司令員率領四十軍6個團和軍部在臨高角的昌拱、美夏港一線登陸;四十三軍副軍長龍書金率領一二八師兩個團及師部,在臨高角東側的澄邁地段登陸;時間定為4月16日。馮白駒接到人民解放軍渡海作戰的電報后,立即召開作戰會議,要求瓊縱和已上島的部隊全力以赴搞好接應。按照會議決定,馬白山擔任接應四十軍的前線總指揮,率領瓊縱第一總隊和四十軍上島部隊,于17目先后占領了高山嶺敵炮兵陣地和美夏、昌拱、東英等敵據點,為解放大軍大舉登陸開辟了登陸場。緊接著,接應部隊發出聯絡信號,第四十軍渡海部隊浩浩蕩蕩勝利登陸,搶占灘頭陣地,在高山嶺與馬白山的接應部隊勝利會師。四野第四十軍6個團和四十三軍兩個團勝利登陸后,在瓊縱的配合下向縱深發展,隨即在澄邁的黃竹、美亭打垮國民黨軍的反擊,后向北推進,于23日占領了海口、府城。紛紛向榆林、三亞、八所潛逃的殘敵,于4月30日被人民解放軍追擊部隊各個殲滅。5月1日全海南島解放。
1950年7月,瓊縱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海南軍區,馬白山任軍區副司令員。12月,中共中央軍委指定馬白山帶職到南京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學院高級速成班學習。1年半以后,馬白山以優等成績完成了學業,獲得學院獎勵和表彰,并受聘為學院高級函授系輔導員。馬白山重返海南后繼續擔任海南軍區副司令員、軍區黨委常委,分管正規化、現代化軍事訓練,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將軍銜。1963年后,被選為全國人大第四、第五屆代表。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擔任海南軍區副兵團職顧問。1988年“八一”建軍節,中央軍委授予他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
1992年8月3日,馬白山因病醫治無效,在海口逝世,享年86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