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婷婷
(中國石油集團測井有限公司,陜西 西安710065)
Q油田位于柴達木盆地Q斷階帶,該區古近紀開始接受沉積,共發育七個泉組(Q1+2)-上干柴溝組(N1)、下干柴溝組上段(E23)、下干柴溝組下段(E13)和路樂河組(E1+2)等多套地層,不同區域地層缺失程度不同,沉積厚度大致800~2600m。Q6區塊E1+2以辮狀三角洲平原到前緣過渡帶沉積為主,儲層巖石類型主要為巖屑長石砂巖,儲層空間類型為殘余原生粒間孔為主。取心及測井資料表明,孔隙度1.9%~22.0%,平均12.8%;滲透率0.01~501.5mD,平均7.6mD,屬于低孔低滲儲層。Q6區塊構造整體呈北西西向展布,構造高點位于Q601、Q602井附近,呈斷層控制背斜形態;地震資料水平切片和各個方向的地震剖面上均能見背斜的形態,構造南翼較陡、北翼較緩,東部寬緩、西部窄,淺層緩、深層陡,構造南側深層還有小斷層切割。通過鉆探在構造圈閉以外多口井獲得工業油流,證實了巖性圈閉的存在。
根據前期儲層分類研究成果,利用儲層品質因子建立的模型計算可得低效井儲層類別。下面分別就主力小層Ⅱ-7、Ⅱ-8及次主力小層Ⅱ-10的儲層類別進行了分析。
據要求解釋的44口井Ⅱ-7小層儲層分類結果可得,目的區Ⅰ類儲層少,主要以Ⅱ、Ⅲ類儲層為主,同時在Ⅱ-7小層中,基本無產的Ⅳ類儲層主要分布在構造的外圍,而構造西部Ⅱ-7小層以Ⅱ、Ⅲ類為主。
邊部井Ⅱ-8小層Ⅰ類儲層少,主要以Ⅱ、Ⅲ類儲層為主,同時在Ⅱ-8小層中,基本無產的Ⅳ類儲層主要分布在構造西部和南部。
Ⅱ-10小層在邊部沒有Ⅰ類儲層,發育Ⅱ類儲層的有3口井,主要以Ⅲ類儲層為主,同時在該小層中,基本無產的Ⅳ類儲層主要分布在構造北部和南部。
結合試油試采及構造情況,對構造西部和邊部的低效井進行了重點解釋。針對構造西部和邊部井含水率高、產能低的問題,分析認為有5方面原因。
1)沿構造主體向外延,儲層的有效厚度逐漸減小,物性變差(見圖1)。構造主體部位的主力油層在電性曲線上表現為SP異常幅度大,顯示滲透性好。三孔隙度曲線顯示物性很好,聲波值遠大于下限值220μm/s。密度值2.3~2.55g/cm3,小于下限值2.6g/cm3。油層中子值明顯降低,與聲波值呈現包絡面,深感應值明顯較圍巖增大,全烴曲線呈箱型或鐘形特征,測井解釋處理的含油飽和度達到50%以上,最高到76%,這與實際生產結果一致。在流體識別圖版上,均落在油層的位置,且顯示物性較好。儲層分類多數屬于Ⅱ類。沿構造主體部位外圍,SP曲線負異常幅度明顯減小,滲透率變差,三孔隙度曲線值多顯示在下限附近,電阻率曲線起伏不大,含油不飽滿,受物性控制作用明顯,產量較好者日產油少于2m3。這些儲層在流體識別圖版上處于Ⅲ類儲層或Ⅳ類儲層,測井解釋多數為差油層或干層,處于Ⅲ、Ⅳ類儲層的界限區。以上低效特征在構造西部和構造邊部均有出現。

圖1 Q油田E13和E1+2油藏測井解釋連井剖面
對4-10井Ⅱ-10、Ⅱ-11小層進行壓裂,從測井曲線(見圖2)上看,3個解釋層的三孔隙度曲線比上部Ⅱ-8差,儲層厚度小,測井曲線上表現為砂泥互層,電阻率值較低,與圍巖相差不大。從定量結果分析,2個小層計算平均孔隙度分別為6.2%和6%,位于物性下限以下,解釋為干層;Ⅱ-10小層計算平均孔隙度為8%,滲透率為0.4mD,計算含油飽和度偏低,但從測井曲線特征看高電阻對應密度、中子曲線有含油 “鏡像”特征,在分類圖版中該層處于邊界區,解釋為差油層。該段投產壓裂后初期產水量高,目前產水量下降,日產水1.74m3,產油0.03m3,單層產量低,具一定含油性。

圖2 E1+2油藏Q6區塊4-10井綜合解釋成果圖
2)邊部井儲層流體性質以含水為主,造成投產后含水較高。構造西部井電性特征顯示,儲層中含原生水,射孔后出水多,與構造高部位井相比,這些井的主力層段滲透性差,物性差,電阻率較高部位水層的值升高,壓裂后仍產水。在流體識別圖版上位于水區,儲層類別屬于Ⅲ類儲層(見圖3)。據投產結果,該層壓裂日產水9.69m3,含水99%,與解釋結論一致。

圖3 E1+2油藏Q6區塊3-13井綜合解釋成果圖
3)儲層改造影響。長井段壓裂,造成大量束縛水得到解放,或將附近水層壓開,造成水量太大,油量下降。從該區探井、評價井相滲資料分析可得,沿構造高部位至外圍,束縛水飽和度由21%增加到65%,說明E1+2外圍地層束縛水含量較高。位于構造高部的Q606井,束縛水飽和度為20%~27.37%,同樣位于構造高部位的Q602井束縛水飽和度分布在33.14%~37.82%,而位于構造邊部的Q607井、Q608井、Q609井和Q610井,束縛水飽和度分布在50%~65.6%。沿構造高部位到外圍,束縛水飽和度明顯升高,可見高束縛水飽和度是構造邊部井壓裂出水的重要原因。
Q6區塊7-3井處于構造西部,從測井曲線(見圖4)上看,該段Ⅱ-7(上)、Ⅱ-10和Ⅱ-11小層物性差,SP異常不明顯,計算孔隙度在物性下限以下,解釋為干層。Ⅱ-7(下)與Ⅱ-8小層物性相對好,但物性與電性曲線匹配性差,解釋為差油層。該井在投產過程中對Ⅱ-7到Ⅱ-115層進行壓裂,壓開了其間的薄砂層,造成大量束縛水產出,雖然Ⅱ-7+8有一定含油性,但兩層均屬差油層或薄油層,含油飽和度均在40%左右,自身含油豐度低、束縛水飽和度高,因此出水量大,油量小。
4)壓裂施工的影響。2011年壓裂Ⅱ-9小層,初產日產油1.96m3,日產水4.66m3,投產一個月后,產液量下降,到2012年7月對Ⅱ-8小層進行補孔,補孔后日產油1.06m3,日產水12.37m3,含水92%,解釋為差油層,在儲層分類圖版上位于Ⅳ類儲層,且該井固井質量差,分析認為是將Ⅱ-10水層上部壓開所致。綜合導致產水高。2012年對Ⅱ-8小層補孔壓裂后,初期含水較高,但目前產油量較之補孔前有所增加,主力層還是具有一定含油性(見圖5)。
5)構造位置的影響。構造西部井含水較高,儲層性質含水,沿著主體向外圍油水界限的位置需重新認識,如p4位于斷層兩側的井,受斷層影響儲層物性和含油性明顯變差。在兩條斷層所夾的西部斷塊上,斷塊中部物性稍好,有含油顯示,壓裂投產后有含油顯示,往兩側含油下降。
總體來說,外圍井主力油層儲層物性變差是造成單井產油量低的主要原因。外圍井處于構造較低部位,雖有含油特征,但原油充注程度不高,難以開采。另外,本區外圍地層束縛水含量較高,同時含油飽和度降低,在采取措施求產時,尤其是長井段壓裂時,會造成含水普遍較高的現象。
1)對于該區邊部物性較差儲層,措施改造時建議盡量不要大井段壓裂,以免大量束縛水排出抑制油產量。

圖4 E1+2油藏Q6區塊7-3井綜合解釋成果圖

圖5 E1+2油藏Q6區塊8-5井綜合解釋成果圖
2)邊部主力小層附近水層發育,對于此類距離水層較近的油層的開采方式還需考慮。
3)外圍井儲層厚度大多變薄、物性變差,含油豐度降低,針對薄差層的開發可能需要采取與主體不同的方式。
當然,造成油井低效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條件的話可以從地質、構造、油藏、工程方面綜合分析,逐項排查,待下一步的深入研究能找出真正制約油井產能的原因。
[1]歐陽鍵.石油測井解釋與油層描述 [M].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1994.
[2]曾文沖.油氣藏儲集層測井評價技術 [M].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1991.
[3]雍世和,張超謨.測井數據處理與綜合解釋 [M].東營:石油大學出版社,1996.
[4]陳一鳴,朱德懷.礦場地球物理測井技術測井資料解釋 [M].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