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為全
(中石油大慶油田責任有限公司第二采油廠地質大隊,黑龍江 大慶163000)
一套井網注采系統的部署是油藏注水開發中最重要的部分,不同注采方式注入水波及體積不同,水驅采收率提高幅度也不同。在開采過程中水驅采收率隨著油田不同含水、不同開發階段中注水井吸水指數和采油井產液指數的變化而變化。因此,為提高采收率,必須要適時、合理地進行注采系統調整,以適應注采系統由弱到強的開發需要[1-4]。但就目前而言,對于井網注采系統適應程度的評價標準還缺乏統一的認識。因此,需要開展井網注采適應性研究,確定多項評價指標及合理的評價標準,從理論上為注采系統調整工作提供有效依據。
評價井網注采適應性,主要是分析注采井網是否適應油層的發育狀況、注水與采液的匹配能力以及油藏壓力系統的合理程度。因此,選擇合理油水井數比、注水井注水壓力、油井地層壓力、油井流動壓力、注采比和水驅控制程度等6項指標構成評價體系。
合理油水井數比(Row)的值等于吸水指數與采液指數比值的平方根,有2種確定途徑:①利用具有較好代表性的典型相滲透率曲線;②利用油田實際生產數據,通過統計分析不同含水階段采液指數、吸水指數變化趨勢,確定不同含水階段的合理油水井數比。計算公式如下:

式中,IPR為注采比,1;Jl為采液指數,m3/(d·MPa);Jw為吸水指數,m3/(d·MPa);Bo為體積換算系數,1;fw為綜合含水率,1。
多層砂巖注水開發油田的合理注水壓力,是在不產生威脅套管安全應力前提下,并能獲得最大產液量的注水壓力。目前主要以低于油層的破裂壓力為依據,即:

式中,Pimax為最高井口注水壓力,MPa;h為油層頂界埋藏深度,m;系數為壓力梯度,0.013MPa/m。
一般要求地層壓力保持在飽和壓力以上和原始地層壓力附近,總壓差應該保持在-0.5MPa左右,最低壓力時,總壓差不能低于-1.0MPa。避免地層原油出現脫氣,影響采收率。
從提高采收率、發揮油井生產能力以及提高泵效的角度考慮,高含水期流壓界限下限為3MPa。
合理注采比是能夠保持合理地層壓力,使油田具有旺盛的生產能力,降低無效能耗并能取得較高原油采收率的注采比。由于油田開發中各套井網開采對象存在交叉,高含水后期基礎井網注采比的評價標準將0.8作為參考值,一次加密調整井網注采比的評價標準將1.3作為參考值,二次加密井網注采比的評價標準以1.5作為參考值。
水驅控制程度反映了水驅儲量的控制程度。其是注入水體積波及系數的反映。參照水驅開發效果評價方法的標準,水驅控制程度在85%以上的為好,80%~85%為較好,75%~80%為中等,70%~75%為較差,低于70%為差。
薩東部過渡帶300m地區全區總井數248口,截至2003年全區累積注水5153.75×104m3,累積產油831.35×104t。一次加密井網總井數143口,其中采油井102口,注水井41口,累積注水296.16×104m3,累積產油29.91×104t。年注采比1.21。自然遞減率達20.0%以上。
為改善該區開發效果,對該區開展了注采系統適應性評價。從評價結果上看,區塊注采存在矛盾并主要體現在以下2方面:
1)加密井網油水井數比高于合理值,多向水驅控制程度指標偏低。目前井網油水井數比為2.49,與合理指標相差0.81。井網砂巖水驅控制程度為85.09%,其中單方向占50.61%,多向僅占8.64%。油層動用程度不均,驅油效果差,加密井網含水上升速度加快3.2%。
2)壓力系統不合理,井網產量遞減加快。①部分加密井網注水井啟動壓力高,吸水能力差加密井網注水井開井36口,日配注80m3,日實注61m3。其中完不成配注的注水井16口,油允壓差0.54MPa,日配注70m3,日實注28m3;另有11口注水井頂允壓注水,平均單井油壓13.5MPa,日配注80m3,日實注65m3,油允壓差0.25MPa,兩者所占比例達到加密井網注水井開井數的75.0%。②注入系統注水狀況差,滿足不了井網進一步提高產液量的需求,采油井供液不足,區塊產量遞減加快。③壓力系統不合理,加密井網采油井套損率高,嚴重影響區塊開發效果。
統計沉沒度低于100m采油井有34口,占開井數的41.46%,單井沉沒度34.7m。產量小于2t的低效采油井52口,占開井數的63.41%,平均日產油0.67t。另有因供液能力差而低效關井的采油井20口,占總井數的19.61%。使井網自然遞減率連續2年達到20%以上。
統計21口油水井測壓資料,加密井網注采壓差≥20.0MPa,高于合理界限近2MPa。極易引發套損。
目前薩東300m地區套損率已達14.86%。其中加密井網油水井套損較為嚴重,套損井數占全區套損井數的77.27%。2003年又新增6口,嚴重影響區塊開發效果。
通過解剖分析,確定現井網布井方式對所開采的薄差油層已表現出不適應,注采關系不協調,為此,依據宏觀評價標準,對該區實施注采系統調整。
2004年,轉注采油井17口,補孔轉注9口,共補射100個沉積單元,平均單井補射砂巖11.5m,有效1.7m。轉注后加密井網油水井數比由2.49∶1下降到1.64∶1。砂巖和有效厚度水驅控制程度分別提高4.54%和4.79%,多向水驅控制程度分別提高16.75%和15.98%。完全達到了合理指標的要求。
轉注3個月后,井區41口新、老井網未措施采油井初見效果,受效前后對比,日增液140t,日增油13t,綜合含水下降0.18%。轉注當年,區塊自然遞減率8.95%,與轉注前對比,減緩17.24%,含水上升速度由調整前的2.88%減緩到0.69%,減緩了2.19%。2005年,區塊產量不遞減,含水上升速度減緩到0.48%。井網注水壓力下降0.46MPa,壓力系統得到調整。套損速度較調整前明顯減緩。同時方案預計提高采收率0.54%,增加可采儲量9.68×104t。開發效果得到改善。
1)宏觀評價指標的確定符合油田開發規律,可以滿足對現井網注采系統適應狀況的宏觀評價。判定注采系統調整潛力,為今后分析井網注采適應性提供理論依據。
2)由于在高含水后期開發階段,油田各套層系間并不完全獨立,開采對象存在交叉,因此利用該評價體系來完善井網間的注采系統是不夠的,還需將評價工作落實到單砂體上,才能更好地解決井網注采系統不適應的矛盾,滿足高含水開發后期油田精細開發的需要。
[1]劉丁曾.多油層砂巖油田開發 [M].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1986.
[2]王乃舉.中國油藏開發模式總論 [M].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1999.
[3]金毓蓀.論陸相油田開發 [M].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1997.
[4]趙翰卿.松遼盆地北部大型河流-三角洲體系砂體沉積模式和非均質特征研究 [M].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