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文,劉曉華,孟 銳,郭文洋
(長安汽車工程研究總院上海研究院,上海 201114)
隨著汽車技術的高速發展,汽車自動化、智能化程度的逐步提高,人們對汽車的安全性、舒適性、娛樂性等要求也不斷提高,加上汽車節能減排法規的不斷加嚴,整車電器設備不斷增加,作為連接汽車各種電器設備 “神經網絡”的整車線束,也越來越復雜,對可靠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時企業經營成本的新增,線束成本壓力也越來越大。
本文結合項目開發實例,從技術的角度,介紹了部分整車線束成本優化及可靠性設計的方法和實例。
某車型倒車燈原理如圖1所示。原理圖轉化為線束圖時,地板線束分MT和AT車型,做了2種不同的狀態。優化后,通過預留回路的形式,地板線束可同時適配MT和AT車型,件號數量減少為原來的一半,可降低管理成本,抵消電線新增的成本后,單車成本可以降低約0.2元。
插接件通用化,不僅在同一車型上盡量選用相同的插接件 (前霧燈和后霧燈的4組插接件相同),在不同車型上也要盡量選用相同的插接件。如同一主機廠的A、B、C、D車型4個霧燈的插接件也相同。即使無法通用也盡量選擇同一類型的插接件,這樣可以使用相同的端子。圖2為某車型優化后的部分插接件。其插接件、端子、卡扣適配關系如表1所示。A和B為一組線對線的插接件,B和F為一組線對板的插接件,C和D為一組線對線的插接件,A、B、C、D為同一系列的插接件,功能不同,外形結構差別很大,可同樣選用公端子G和母端子H。C和E為防水和非防水的插接件,外形結構差別很大,但安裝結構尺寸相同 (橢圓圈處所示),適配同一卡扣A。

表1 插接件端子卡扣適配表
線束插接件通用化后,避免重復的設計驗證,減少插接件種類,相應可減少壓接模具和導通臺模塊種類,單車可降低設計驗證、采購及生產管理成本約25元。
如圖3所示,優化前,插接件為L形出線方向,端子植入13號孔位,1號孔位空余;優化后將回路植入1號孔位,13號孔位空余。線束從更靠近插接件出線點的方向分出,可節省電線長度,降低成本約0.1元。
圖4為線束圖中摘錄下來的鼓風機和風扇熔斷絲繼電器排布圖。優化前,鼓風機回路和風扇回路交錯在一起;優化后,在預裝工序回路走向更順暢,同時鼓風機回路和風扇回路連接距離減少,可節省電線長度,單車可降低成本約0.5元。
圖5為插接件孔位排布優化設計示意圖。小插接件中4個線徑相同的回路全部連接到大插接件中,大插接件為一個混合型的插接件,4個回路植入大插接件的1、2、9、10號孔位中,1、9和2、10適配的端子不一樣。優化前壓接4個回路時,因1、9和2、10號孔位使用的端子不一樣,需要增加一次更換端壓模具和首末件檢查的工序。將回路從1、2、9、10號孔位中優化到2、3、10、11號孔位后,統一為一種端子,不需要更換壓接模具,可一次壓接完成,節省壓接模具更換調試時間。
圖6所示為屏蔽線優化設計示意圖。屏蔽銅絲線頭通過膠帶包扎固定在線芯絕緣層上,屏蔽銅絲有刺破線芯絕緣層,和線芯接觸短路,造成信號干擾的風險。優化后,將屏蔽銅絲回折,并用膠帶綁在絕緣層上,可降低屏蔽銅絲刺破線芯絕緣層的風險,提高線束可靠性。
圖7為傳感器線束優化設計,優化前輸入軸、輸出軸與TCU之間的連接采用普通的電線。優化后,將普通電線變更為屏蔽電線,并將屏蔽線的一端搭鐵,可提高信號的抗干擾能力。對高頻信號屏蔽線,建議采用兩端搭鐵的方式。
圖8為接線點優化設計示意圖。圖8a中,1/1、1/2、 1/3為一組接線回路, 2/1、 2/2、 2/3、 2/4為一組接線回路。在線束走向中,兩個接線點S1和S2在線束分支點的右側,1/1、1/2在接線點S1的左側, 1/3在接線點S1的右側, 2/1、 2/2、 2/3在接線點S2的左側,2/4在接線點S2的右側。優化后,將接線點S1和接線點S2的位置對調,可節省50 cm長的0.5mm2的電線,降低電線成本約0.03元。
在圖8b中, 3/1、 3/2、 3/3為一組接線回路,線徑分別為0.5mm2、 0.5mm2、 0.85mm2; 4/1、 4/2、4/3為一組接線回路,線徑均為0.5 mm2。在線束走向中,兩個接線點S3和S4在線束分支點的右側,3/1、3/2在接線點S3的左側, 3/3在接線點S3的右側, 4/1、 4/2在接線點S4的左側, 4/3在接線點S4的右側。優化后,將接線點S3和接線點S4的位置對調,增加50 cm長的0.5 mm2的電線,減少50 cm長的0.85 mm2的電線,降低電線成本約0.02元。
圖9為某工裝板的布線示意圖。流水線順時針轉動,線束插接件在分支點的左側,即線束分支排布方向與流水線方向相反。線束分支一般使用膠帶纏繞包覆。為加快膠帶纏繞效率,作業員需將線束分支插接件端從工裝板上取下,從分支點開始纏繞膠帶,一直纏到分支末端插接件處,因纏繞方向和流水線的方向相反,隨著流水線的轉動,作業員需要跟著流水線一起走動。優化后,線束插接件在分支點的右側,即線束分支排布方向與流水線方向相同。膠帶在分支上從分支點向末端纏繞時,纏繞走向與流水線的方向一致,隨著流水線的轉動,人員不需要跟著流水線一起走動,或者只需要少量的走動,即可完成纏繞工序,可減少作業員無謂的走動,降低勞動強度。
圖10為插接件預裝示意圖。插接件A為主插接件,連接插接件B、C、D,預裝完成后需要鋪在工裝板上。優化前,相對流水線方向,主插接件A在B、C、D的后面。布線工作方式有兩種:方式一是先固定插接件A,最后固定插接件B、C、D;方式二是治具叉上先固定插接件B、C、D,最后固定插接件A。方式一中,會出現和圖9優化前膠帶纏繞相同的情況,即作業員需要跟著流水線一起走動;方式二中,插接件A為主插接件,連接B、C、D,可能會出現插接件B線束分支穿過插接件C,插接件C線束分支穿過插接件D的情況,導致線束分支相互纏繞,最終需要花費時間將線束清理順暢,影響作業效率。優化后,相對流水線方向,主插接件A在插接件B、C、D的前面,布線時治具叉上先固定插接件A,可降低線束相互纏繞的概率,提高作業效率,同時可減少作業員無謂的走動,降低勞動強度。
圖11為某車型起動機及發電機電路優化設計圖。優化前,各使用一路熔斷絲進行保護。優化后,起動機和發電機共用一路熔斷絲,發電機電源直接從起動機處引出,不僅減少了一路熔斷絲,而且也使得發電機電源線較優化前大幅減短,單車可降低成本約8元。
圖12為某風扇電源分配優化設計示意圖。控制方式為單風扇雙檔風速調節,通過調速電阻,調整高低速風量,使用2個JCASE熔斷絲,區分高低速檔位,對線路進行保護。風扇工作時,只有1個熔斷絲進行工作,2個熔斷絲不會同時工作。優化后,取消1個熔斷絲,高低速共用1個熔斷絲進行保護,新增一個U形卡端子,節省2個端子和1個JCASE熔斷絲,同時電線使用量也將減少,單車可降低成本約4元。
圖13為某車型電動窗開關優化設計圖。優化前電動窗開關的控制模塊在主電動窗開關內,通過主電動窗開關控制其它車窗開關時,工作電路為電源→主電動窗開關→副電動窗開關→副電動窗電機→副電動窗開關→主電動窗開關→搭鐵,多個車窗電機同時工作,經過主電動窗的電流很大,易造成主電動窗開關故障。優化后,除主電動窗自帶控制模塊外,其它電動窗開關也各有一個小模塊,各開關間通過LIN線通信,通過主電動窗開關升降其他車窗開關時,工作電路為電源→副電動窗開關→副電動窗電機→副電動窗開關→搭鐵,減小了主電動窗的負荷。當同時操作多個電動窗時,將通過LIN優先順序依次上升,不會出現兩個以上電動窗同時工作的情況。這樣電動窗開關的成本雖略有上升,但卻節省了從主電動窗開關到副電動窗開關的電源線和搭鐵線,單車可降低成本約5元,可靠性得到了很大提升。
圖14為某車型后刮水電機控制優化設計圖。優化前后刮水電機有3條單線到BCM,分別為電源線、復位線、復位電源線。在復位工作時,電源經由BCM→后刮水電機復位線→BCM→后刮水電機電源線。優化后通過BCM判斷復位線狀態,在復位工作時,電源經BCM→后刮水電機電源線,減少了BCM到后刮水器的復位電源線,而BCM僅改變了控制邏輯,不涉及硬件成本變化,但線束節約了電線及端子,單車可降低成本約3元。
圖15為發動機艙電器盒優化設計圖。該電器盒的2個固定支架通過螺栓螺母的方式固定在車身鈑金上。優化前,先將方螺母焊接在車身上,總裝時,再通過螺栓,將電器盒固定在車身鈑金上。裝配時,因電器盒重力的原因,有朝下掉的趨勢,需要一只手托著電器盒,另一只手操作工具裝配螺栓,勞動強度大,因單手操作裝配工具,會出現裝配螺栓從裝配工具上掉下來的情況,效率較低。優化后,將車身上的其中一顆焊接方螺母變更為凸焊螺栓,先將凸焊螺栓焊接在車身上,總裝時,電器盒掛在凸焊螺栓上,可以雙手操作裝配螺母,這樣螺母從裝配工具上掉下來的概率大大降低。同時,裝配時不用一只手托著電器盒,工作強度降低。
圖16為某車型的倒車雷達接線優化設計圖。倒車雷達ECU布置在儀表管梁上,和儀表線束對接,經地板線束、后保線束和倒車雷達連接。優化后倒車雷達ECU布置在側圍左后輪轂包處,經地板線束、后保線束和倒車雷達連接,這樣倒車雷達ECU距離倒車雷達更近,可提高信號靈敏度,提高可靠性,將對接端子由8對節省為6對,同時減少電線長度,單車可降低成本約3元。
[1]陳琴,沈曉青,韋南勇,等.線束插接件及端子的選型和統一化[J].汽車電器, 2013 (4): 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