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蘇寧,戴 巍
(中國建筑東北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沈陽 110000)
設計的目標從前期業主的初步設想到具體設計內容的確定是有很大變數的,而通過不斷的交流和摸索業主的主要目的,且用建筑專業知識完成業主的主要目標是最重要的部分。
有人會說:“讓甲方提設計任務書”,首先我們要明確,如果業主能清晰完整的策劃整個項目,我們就沒有存在的價值了。
前期我們通過與業主的交流獲取的基本情況和初步設想,但知道這些遠遠不夠,因為業主不是專業的醫院設計者,不能提出具體的建設思路。這就需要我們通過規劃,為業主提出專業的設計數據。讓業主更加清晰地明確設計的目標。
醫院建筑設計是一個復雜工程,對于用地的各種信息的分析是決定建筑設計走向的重要依據,在外部環境分析中(1)城市規劃部門的要求:建筑密度50%,容積率,高度控制,綠化率,入口要求,消防疏散要求,日照間距。(2)地形地貌分析。(3)基地周邊環境景觀,視線,噪聲分析。(4)基地周邊原有建筑物的高度,布局,立面及屋頂形式 。(5)基地內部原有綠化,遺址等要素分析。(6)基地所在地的氣候和風土傳統等等,都是制約醫院建筑設計的條件。
設計的分析讓我們明確設計的方向。而如何在分析的條件下完成設計目的就是我們設計的重點內容。判斷設計的重點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對方案的看法也是不同的,每個醫院都有這樣或者那樣的不足和困境,有的是床位的數量不足,有的是醫療環境急需治理,有的是現有條件不能滿足醫院發展要求。除了解決醫院的使用功能外,還有醫院為分期考慮,對場地的利用。
這是設計過程中對設計方法進行的必要檢驗,通常設計過程中有先入為主的想法,思維會被限定,若不能從多方面反思和修正設計思路,很容易將設計引入死胡同。設計可從以下四點進行檢驗:其一.建設步驟是否可行;其二.醫療流程是否合理;其三.設計是否解決了醫院的主要困難;其四.是否還有其他替代方案。
多通過換位思考來看待自己的方案,少從建筑師特有的“我認為該怎么做”去思考,找出醫院真正需要解決的矛盾,注重自己的設計能否真正解決問題,這將引導設計走向成功。
盧薩卡西綜合醫院設計
(1)人性化的景觀綠軸,營造出獨具特色的園林式醫院形象。
(2)便捷的醫療功能流線,創造高效的就醫空間體系。
(3)強化可持續發展,構筑現代化醫療建筑新形象。
(1)規劃用地東西向高差大概9米,地勢不利于醫院的設計,我們通過對場地的整合,處理成兩個臺地,靠西側形成以鋪地為主的高臺地,主要解決車行和停車的流線。其他部分形成以景觀為主的低臺地,主要利用原有地勢形成自然景觀。兩者以大臺階和景觀臺地相連接,建筑部分架空橫跨兩部分臺地,形成了豐富的空間層次。
(2)就功能而言,大型醫院是民用建筑中最為復雜的建筑類型,如何組織醫院的內部流線,怎樣處理好功能之間嚴密的邏輯關系,如何強調空間的可識別性和易達性,是我們著重思考的問題。基地為南北向的長條形,我們通過縱向布局把場地劃分為門急診區、醫技區、科研行政區、后勤區、感染區和住院區,并通過不同的景觀院區和連廊創造一個明晰的功能流線,使之連接各個區域,同時營造一個層次豐富的公共空間體系。
(3)設計突出建筑科學性、合理性、超前性,體現現代醫院發展方向,滿足高新技術要求,隨著醫療技術和分科的快速發展,基本結構必須建立在一個多學科的方式上,使建筑能適應局部功能的變化,預留發展用地,考慮分期實施的可能性,保證其具有較高的可持續發展的可能。

盧薩卡西綜合醫院鳥瞰圖
功能布局 院區按功能分區為:門急診區、醫技區、科研行政區、后勤區、感染區和住院區。
門急診區在用地南側,結合主入口為院區主要形象,在內部科室設置上,將各科診區設置為單元形式,并形成盡端,營造穩定的就診區域,減少不必要的人流穿越,提高就診效率。在對應部分設置醫生區,改善提高醫護人員的工作環境。
醫技區設置在門急診之間,通過兩個景觀內院與兩者分隔,急診部分與醫技的電診科相連接,方便設置夜間就診流線。布局最大程度上形成完整順暢的醫療流線。
科研行政區在用地中部西側,臨近主要道路,方便形成單獨流線,在住院區和門診區之間,方便管理和交流。
后勤區和感染區在用地中部東側,此部分是場地低點和西側有6米左右高差,我們利用高差形成后勤和感染區的單獨流線,有效的實現醫院的供給和污物運輸,且有一定的隱蔽性。
住院區在用地的北側,最大程度上占用有利朝向,由兩棟病房樓組成,共計1000床,北側的為普通病房樓,主要為六人間,每層有二個護理單元。主要滿足內外科的病房。南側的為VIP病房樓,主要為四人間,有部分VIP病房的設置。病房之間有獨立的景觀區,滿足住院病人的休閑要求。探視人員入口和景觀區有高差隔離,最大程度保證住院區的景觀為病人服務的屬性。
[1]張銘岐,呂富珣. 論醫學模式的發展對醫院建筑形態的影響. 建筑學報,2002(04).
[2]陳志青. 讓醫院融入環境,讓患者感受自然—--臺州市中心醫院設計[J]. 新建筑,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