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石勇 彭華茂 (北京師范大學發展心理研究所,北京 100875)
認知功能是人們認識客觀世界和反映客觀事件的各種心理功能〔1〕。認知老化是指與增齡相關的認知功能的變化趨勢。認知功能對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有重要作用,如記憶力減退往往會引起焦慮、情緒低落〔2〕。認知損傷會更加影響老年生活,老年癡呆患者會出現嚴重的認知障礙、日常生活能力下降以及人格、行為的改變,對患者和家人的生活都會造成極大的危害。因此,本文旨在探明認知老化的規律、機制以及在此基礎上進行干預研究。
1.1 文獻檢索 選取中國知網(CNKI)作為檢索數據庫,選擇檢索項:題名/關鍵詞/摘要,模式:模糊匹配,范圍:全部。以“年老化、老化、年老、老年化、認知老化、認知衰退、認知損傷、認知障礙、老年癡呆、畢生發展、老齡化”為檢索詞進行檢索,時間跨度為1981~2010年。對檢索到的所有文獻摘要進行人工查閱,并在檢索到的文獻參考文獻中查找屬于認知老化的相關文獻予以補充。論文入選標準為:①實證研究的被試有老年人或綜述性文章的內容是關于認知老化;②公開發表在國內正式期刊的論文;③論文第一作者所在地為大陸;④論文為中文。最終篩選出文章244篇。
1.2 分析類目 在參考國內有代表性的文獻計量學研究的基礎上,借鑒已有相關研究成果〔3~5〕,最終確定了7個分析類目,分別是:①研究主題;②文獻發表年代;③文獻來源與基金支持;④研究方式;⑤研究力量的機構分布;⑥研究力量的地區分布;⑦研究對象類型及城鄉分布。
1.3 統計學方法 使用文獻計量學的方法,采用指標主要是百分比、頻次等。
2.1 文獻發表年代分析 上世紀80年代初期的研究較少,僅有5篇,以后逐年遞增,在21世紀的前后10年,5年內的論文數量翻番,2001~2005年發表論文83篇,占總論文數量的34.02%;由此可見,雖然我國認知老化的研究在20世紀80年代初期才開始起步,但隨著年代的推進,研究數量呈不斷上漲趨勢,其中1986~1990年18篇,1991~1995年31篇,1996~2000年41篇,2001~2005年83篇,2006~2010年66篇。在2006~2010年發表的論文數量較21世紀初的5年有所下降,但仍維持在60篇以上;這表明,近年來國人對老年人的認知重視程度不斷提高。
2.2 研究主題分析 認知心理學研究的內容涉及感知覺、記憶、思維、語言等。國內外不同學者對其研究領域的分類存在差異,由于老年人存在認知衰退,對認知老化的研究還有認知損傷、認知干預等。
本文將認知老化分別按研究內容和研究層次兩個層面對所有研究進行主題分類。在研究內容上,分為認知功能正常老化和病理性老化兩大類進行分析。其中,認知功能正常老化又分為感知覺、注意與意識、記憶、思維、言語、智力和其他7個子類,此處的智力是指按照巴爾特斯的畢生發展觀分類的流體智力和晶體智力;病理性老化分輕度損傷和老年癡呆2個子類。關注病理性老化44篇,11.07%研究老年癡呆,6.97%研究輕度損傷。關注認知功能正常老化的研究占絕大多數(81.97%),而其中,研究記憶的占33.61%,9.43%研究智力,4.92%研究感知覺,3.69%研究注意與意識,2.46%研究思維,0.41%研究語言,27.46%研究其他。
在研究層次上,分為描述性研究、解釋性研究、干預和預防的研究。其中,描述性研究是指對認知老化現象與規律的研究,解釋性研究是指對認知老化機制及認知老化相關影響因素的研究。對認知老化研究層次與年代的交叉表分析發現,關于認知老化現象與規律的研究,是所有認知正常老化的研究中開展得最早的,基本上是逐年穩步增長;而關于認知老化機制的研究較認知老化現象與規律開展得晚,大規模的進行是在21世紀的10年,目前成為了認知老化研究的主要內容;關于認知干預的研究在1990年前后的10年開展較多,中間有10年沒有人繼續進行,但從2006~2010年的5年間,又有人開始進行,但其數量遠遠不及認知老化現象與規律、認知老化機制的研究兩類。見表1。

表1 認知老化研究層次變化趨勢(n)
2.3 文獻來源與基金支持分析 關于認知老化的研究來源較廣。其中,在《心理科學》(48篇)、《中國老年學雜志》(38篇)、《心理學報》(35篇)、《中國心理衛生雜志》(35篇)、《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32篇)、《心理科學進展(心理學動態)》(22篇)6種雜志上共發表210篇,占86.07%。來自于其他雜志的文獻較少:《心理發展與教育》、《社會心理科學》、《心理學探新》均為4篇;《應用心理學》、《心理與行為研究》、《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為3篇;《心理研究》2篇。《西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航天醫學與醫學工程》、《中國康復》、《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科學通報》、《中國康復醫學雜志》、《自然科學進展》、《醫學研究雜志》、《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海軍總醫院學報》11種雜志上各發表1篇。
基金資助項目的論文往往反映人們對某一研究領域的關注和重視程度,同時也代表一個研究領域內的新動向、新趨勢,具有較大的難度和較高的水準〔6〕。本次研究的244篇論文中,有資金資助的為151篇,占總量的61.89%。屬國家級(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為主)資助項目的有79篇,省(部)級37篇,市級(4篇)和院校所內部(16篇)也有資助,值得一提的是,兩項或兩項以上的基金支持的研究有42篇,這些研究絕大部分受到了省(部)級以上的基金支持,且有7篇受到了國際基金支持。由基金支持的力度、范圍和形式可以看出,認知老化的研究受到相關部門和機構的充分重視。
2.4 研究方式分析 近30年的老年心理學文獻中,獨著論文的有30篇,占總篇數的12.30%,合著論文占87.70%。在合著論文中,2人合著的論文占23.36%,3人合著論文占26.23%,4人合著論文占18.44%,5人合著論文占8.61%,6人及以上合著論文占11.07%。由此可見,合作研究已經成為認知老化研究的主要方式,其中,尤以2~4人的合作研究方式最為明顯。
2.5 研究力量的機構分布分析 以文獻所有作者的單位為準,對研究力量的機構分布進行分析發現,機構合作(此處指不同研究單位之間合作進行研究)、研究所(此處指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師范院校和醫院是老年心理學研究的主要力量,分別占總研究的29.92%、22.95%、16.39%和13.93%,4者共203篇,占83.20%。中科院與其他機構的合作研究達20多個,此外,醫院之間包括精神衛生中心(所)之間3.28%多采用合作的方式進行研究。而綜合大學7.79%,醫學院校4.92%,其他普通高校0.41%,療養院0.41%。總的來看,研究力量的機構種類較多樣化。
2.6 研究力量的地區分布分析 認知老化各地區研究力量發表的論文中,北京市的最多,為124篇,占總研究的50.82%;其次是上海34篇,占總研究的13.93%;而其他省份中,研究占總量的百分比均在5%以下,且在黑龍江、海南、甘肅、內蒙古、寧夏、青海、西藏、云南等地沒有1篇研究,福建、江西僅分別有1篇和其他省市的合作研究,有意思的是,江蘇與其他省市的合作研究有3篇,數量是獨立研究的3倍。研究數量排名前三的北京、上海二市的論文數量占總數的64.75%。由此可知,研究力量的地區分布極不平衡。
2.7 研究對象(來源)類型及城鄉分布分析 從1981~2010年這30年間發表的244篇論文中,研究對象的老年被試取樣僅有12篇是在全國各省市的城鄉大規模取樣,而這些基本上是流行病學調查研究,4篇在縣郊鄉村取樣外,其余228篇的老年被試均在城區取樣。
對于城區老年被試的(來源)類型進行進一步分析,86.89%的被試來自社區,而對于來自心理/神經科(醫院/中心)或者普通醫院的門診或住院患者的則較少,分別為6.94%和6.25%。此外的被試來自單位退休職工、軍隊離退休干部、福利中心和敬老院等地方。
3.1 在關注認知老化核心領域的同時拓展其他領域的研究從文獻研究內容分析結果可以看出,關于認知老化對記憶的關注多于其他主題,尤其是關于言語的,基本上沒有涉及,而作為認知中的重要內容思維,研究數量少的同時研究分布也非常零散,6篇文章涉及推理、決策、問題解決等。這在一方面有利于核心問題的深入研究,但同時也造成其他領域少有人問津,而感知覺、注意等認知功能對認知老化可能具有基礎性作用,各領域相關問題的研究對于最終探明認知老化的奧妙具有重要的作用,這些領域的研究需要進一步拓展與加強。
在研究層面上,對于認知老化機制的研究逐步取代認知老化現象和規律成為重點,但也存在大量的相關研究,對于認知老化機制進行系統的理論探討和模型建構仍然不夠。我國近30年的認知老化研究,最初以認知老化現象和規律為重點,到認知功能隨齡變化的規律基本達成共識時,研究者們更關心認知老化的原因,而中斷的干預研究也重新開始。由描述性研究向解釋性研究轉變,進而開展干預預防研究,從理論到實踐,用實踐檢驗理論,這符合一般科學研究的規律。目前干預研究數量較少,一方面說明老年人認知功能的維持與促進工作亟待加強,另一方面也說明,有關認知老化機制的研究還存在大量待探討與澄清的問題,繼續深化認知老化機制研究是提高干預研究效果的重要前提。
3.2 認知老化的研究整體水平較高 文獻來源分析結果顯示,86.07%的研究發表在《心理科學》、《中國老年學雜志》、《心理學報》、《中國心理衛生雜志》、《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心理科學進展(心理學動態)》6種雜志上,除《中國老年學雜志》外,其他都是心理學的相關核心期刊。其他期刊也主要是心理學相關的專業期刊。由此可以說明,認知老化研究具有一定的心理學專業性,且整體水平較高。
3.3 認知老化研究漸受關注,日益發展 從論文發表年代來看,進入21世紀的頭5年(2001~2005)里發表的認知老化方面的文章接近過去20年發表的相關文章,而2001~2010年的10年間發表的文章占30年發表的文章的61%,數量的劇增說明越來越多的研究機構和研究者投入到認知老化的研究當中。
從基金支持上來看,近2/3的認知老化研究獲得了基金支持,這其中,獲得省(部)級以上基金支持的研究近80%,有27.8%的研究課題受到了2項以上的基金支持,并且有7項研究獲得了國際基金的資助。在報告了基金支持的計量學文章里,姚本先等〔4〕對安全感的研究發現,僅16.86%的研究獲得了基金支持,這遠少于認知老化研究獲得基金支持的比率。
3.4 合作研究已成趨勢,仍需繼續深化加強 從研究方式的分析結果可以看出,近9成的研究是通過2名以上的研究者合作完成。而從研究機構分布來看,近1/3的研究是2個以上的研究機構通過合作完成的,從研究機構的地區分布來看,11.07%的研究由2個以上的省(市、區)的研究機構共同進行。這些都反映了合作研究在我國認知老化研究中的必要性和發展趨勢。但合作機構的類型較單一、機構合作非常態化、合作區域覆蓋面不廣等問題依然很明顯,如果能在充分注意研究方法的多樣化、研究機構的跨領域性、研究合作的日常化和區域覆蓋更廣尤其是對于沒有進行相關研究的地區的覆蓋的前提下開展更為廣泛深入的合作研究,對于充分調動各方力量、各類機構長期投入本領域的研究,對于全國各地區、各類老年群體進行廣泛深入的研究,進而推動認知老化研究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3.5 縮小地區差異,充分發揮核心研究力量作用 研究力量地區分布分析結果顯示出極大的不均衡性,其中,北京、上海兩地的研究大大多于其他地區的研究,尤其是北京地區更為突出,這可能跟當地的經濟、文化以及教育發展水平等因素有關。這一方面反映了這些地區有專門的機構(中科院、北京師范大學等)和穩定的研究力量,形成重點研究機構與穩定研究力量的優勢在于可以對認知老化的某些特定問題進行持續深入研究,有利于認知老化研究的發展。因此,未來的研究可以在核心力量的參與下,通過機構合作促進地區平衡發展和有長期從事認知老化研究意愿的中青年研究者的培養,以點帶面開創我國認知老化研究力量強大、研究體系完善、研究領域系統、研究成果豐碩的新局面。
3.6 拓展研究人群,服務社會發展 由于研究經費、人力和時間等因素的限制,我國的認知老化的研究對象大多從城市社區取樣,對于農村老年群體的關注極少,以農村老年群體為研究對象的相關研究主要是調查性質的,通過社區樣本得到的結果能否推廣到占大多數的我國農村老年群體,這個問題需要予以重視。
除此以外,已有國內的研究者通過國際合作開始認知老化的跨文化研究,雖然剛剛開始,數量少,但這是一個很好的動向,通過跨文化研究了解老年人的認知心理一般特性和我國老年人的特性,能對認知老化的普遍性和多樣性進行深入的研究。因此,未來需要多進行一些國際合作,在充分比較的同時引入國際視角,豐富我國認知老化的研究內涵與外延。
1 吳振云.我國老年心理學的發展與展望〔J〕.中國老年學雜志,1996;16(5):266-8.
2 吳振云,許淑蓮,孫長華.高齡老人的認知功能和心理健康〔J〕.中國人口科學,2001;(ZL):57-60.
3 姚本先,何玉梅.1987~2006年我國心理健康標準研究現狀的文獻計量學分析〔J〕.中國衛生事業管理,2008;25(2):123-5.
4 姚本先,汪海彬,王道陽.1987~2008年我國安全感研究現狀的文獻計量學分析〔J〕.心理學探新,2009;29(4):93-6.
5 余益兵,葛明貴.世紀之交中的中國發展心理學研究的計量學分析〔J〕.心理發展與教育,2004;4(1):79-83.
6 肖 宏,楊如華.科技期刊基金資助指數的作用及其意義〔J〕.編輯學,1994;6(2):67-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