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關浩 林尤冠 (瓊海市中醫院內一科,海南 瓊海 571400)
糖尿病(DM)進展至一定階段后,胰島功能多已衰竭,很多患者口服降糖藥仍控制不良,尤以老年DM患者多見〔1〕。美國糖尿病協會/歐洲糖尿病研究學會共識指南均建議盡早給予基礎胰島素(FINS)〔2〕,但FINS雖然能消除高血糖所致的“葡萄糖毒性作用”、利于胰島功能恢復和改善胰島素抵抗,但高FINS用量易產生高胰島素血癥,導致低血糖、體重增加等并發癥〔3〕,尤其是老年DM患者極易出現血糖波動,低血糖發生率高達70% ~80%〔4〕,這不僅會使病情持續發展或反復發作,重者還會發生昏迷,造成不可逆的腦損傷,甚至死亡。本文將格列美脲、甘精胰島素聯合用于老年DM患者,效果滿意。
1.1 臨床資料 選擇2009年6月至2013年3月我院收治的老年2型糖尿病(T2DM)患者70例,男45例,女25例;年齡60~79〔平均(66.5±2.6)〕歲;病程6~28個月,平均(12.5±5.6)個月;體重指數(BMI)23.6~31.4 kg/m2,平均(25.1±2.2)kg/m2。納入標準:(1)年齡60歲以上;(2)符合1999年WHO 糖 尿 病 診 斷 標 準〔5〕,為 T2DM,空 腹 血 糖 (FPG)≥8.5 mmol/L,餐后2 h血糖(2 h PBG)≥12.0 mmol/L,糖化血紅蛋白(HbA1c)≥8.5%;(3)單純使用α-糖苷酶抑制劑和/(或)雙胍類降糖藥物,劑量穩定1個月以上,未使用FINS;(4)資料完整,按時服藥,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合并心、肺、肝、腎功能不全,慢性胰腺疾病或甲狀腺功能亢進等其他內分泌代謝病史,合并急性感染和急性并發癥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每組35例,兩組年齡、性別、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所有患者停用原治療方案,改為口服格列美脲,每天早餐前30 min服用,起始劑量1 mg/次,根據血糖結果調整劑量,增加1 mg/次,最大劑量4 mg。觀察組給予甘精胰島素(賽諾菲-安萬特公司生產,生產批號:40E550)每晚22時皮下注射1次,起始劑量0.2 IU/kg;對照組注射諾和靈30R(丹麥諾和諾德制藥公司生產,生產批號:PW50009),早、晚餐前30 min皮下注射,起始劑量0.5 IU·kg-1·d-1。兩組均每隔2 d監測FPG及三餐后2 h PBG,根據血糖情況調整劑量,血糖目標值 FBG 5.0~7.0 mmol/L,2 h PBG 6.0~10.0 mmol/L,待血糖基本控制后將胰島素調整至最小維持量,療程3個月。
1.3 效果評價 在治療第0、12周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測定FPG、2 h PBG,采用高效液相色譜法測定HbA1c,記錄低血糖(根據 Whipple三聯征確定〔6〕:發作時血糖<3.9 mmol/L,供糖后低血糖癥狀迅速緩解)發生情況、胰島素抵抗指數(HOMA-IR)=(FBG×FINS)/22.5。
1.4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3.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定性資料采用獨立樣本R×C列聯表資料的χ2檢驗;定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配對設計資料的t檢驗或兩獨立樣本資料的t檢驗。
2.1 兩組治療前后血糖水平比較 兩組治療后FPG、2 h PBG、HbA1c、HOMA-IR水平均較治療前顯著下降(P<0.05),兩組比較FPG、2 h PBG無顯著差異(P>0.05),而HbA1c、HOMA-IR觀察組較對照組下降更為顯著(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血糖指標比較(s,n=35)

表1 兩組治療前后血糖指標比較(s,n=35)
與治療前比較:1)P<0.05;與對照組比較:2)P<0.05
組別 時間FPG(mmol/L)2 h PBG(mmol/L)HbA1c(%)HOMA-IR觀察組 治療前 12.1±2.1 13.2±8.6 9.1±1.4 3.4±1.61)治療后 8.2±1.31)9.4±2.41)7.2±2.71)2)2.2±1.51)2)對照組 治療前 12.5±2.0 13.6±8.8 9.1±0.9 3.4±1.4治療后 8.9±1.71)9.8±2.61)7.5±2.61)2.8±1.2h
2.2 兩組患者低血糖、FINS用量比較 觀察組發生低血糖2例,對照組8例,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46,P<0.05)。觀察組 FINS 用量為(0.31±0.19)IU·kg-1·d-1,顯著低于對照組的(0.55±0.26)IU·kg-1·-1d(t=5.34,P<0.05)。
T2DM最基本的病理生理改變是FINS分泌絕對或相對不足及靶組織對 FINS敏感性降低〔7〕。研究表明〔8〕,初診 T2DM患者胰島β細胞功能僅為正常的50%,老年DM患者胰島β細胞功能每年下降10%,以致口服血糖藥不能控制而需要胰島素治療。
目前臨床上應用較多的胰島素是預混重組人胰島(諾和靈30R)和長效胰島素類似物(甘精胰島素)。本研究表明,兩種胰島素都能較好地控制血糖,但甘精胰島素對HbA1c的控制及改善胰島素抵抗更為優越。本研究還證實甘精胰島素更有利于減少低血糖反應,減輕胰島素抵抗,降低對心腦血管的不利影響。任志玲〔9〕也得出類似結論。本文認為這與兩種胰島素的生物作用有關,諾和靈30R屬雙時相低精蛋白鋅胰島素,有明顯峰值,高峰時容易造成低血糖,為避免高血糖的產生,就需要減少劑量,FPG就會升高,血糖不能得到很好的控制〔10〕;而且有效作用時間僅持續10~16 h,為控制基礎血糖,需要注射2次/d,造成不便。甘精胰島素是長效胰島素類似物,注入皮下后緩慢釋放,模擬生理性基礎胰島素分泌,與人胰島素的生物效價及半衰期相同〔11〕,作用時間長達24 h而無明顯峰值,能夠更有效地維持基礎血糖,很少引起低血糖現象〔12〕;只需注射1次/d,與就餐時間關聯性不強,臨床使用方便,且不影響其療效,個體內和個體間的變異小,更適用于老年患者。
格列美脲在臨床已廣泛用于老年DM患者,臨床益處已獲證實。首先格列美脲不增加體重,使FINS分泌相對減少,較少引起饑餓,患者就會減少進食,體重不會增加;格列美脲的胰外作用使外周組織對葡萄糖的攝取和利用增加,使葡萄糖轉化為脂肪的量減少〔13〕。其次,格列美脲促FINS分泌呈葡萄糖濃度依賴性,葡萄糖濃度增加會使FINS分泌增加,葡萄糖濃度降低,FINS分泌減少,即使增加格列美脲濃度,FINS分泌也沒有顯著增加,從而減少低血糖發生風險〔14〕。甘精胰島素和格列美脲,能夠產生協同作用,增強胰島素的療效,很好地模擬了生理性胰島素分泌,使胰島素峰值濃度與餐后血糖高峰吻合,降低了低血糖事件發生的風險,且胰島素用量少,更易于使血糖達標〔15〕。綜上所述,格列美脲、甘精胰島素聯合用于老年DM患者能有效控制血糖,低血糖風險小,FINS用量少,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 翁建平.對糖尿病流行病學、循證醫學及基礎研究的探索〔J〕.中山大學學報:醫學科學版,2010;31(2):166-71.
2 童鐘杭.2型糖尿病的現狀及其防治策略〔J〕.浙江臨床醫學,2009;3811(2):113-5.
3 李社莉,王 晶,李 亞.糖尿病患者738例并發癥現狀及相關因素分析〔J〕.陜西醫學雜志,2009;38(10):1406-7.
4 劉衛東.老年糖尿病低血糖28例臨床分析〔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0;19(18):2266-7.
5 中國糖尿病防治指南編寫組.中國糖尿病防治指南〔M〕.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4:78-80.
6 葉任高,陸再英.內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273.
7 Pershadsingh HA.Treating the metabolic syndrome using angiotensin receptor antagonists that selectively modulate peroxise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gamma〔J〕.Int J Biochem Cell Biol,2006;38:766-81.
8 劉彥娥.瑞格列奈和格列齊特對2型糖尿病患者糖和脂代謝的影響〔J〕.中國基層醫藥,2012;19(22):3453-5.
9 任志玲.甘精胰島素治療口服降糖藥控制不佳2型糖尿病患者的效果評估〔J〕.海南醫學,2011;22(13):14-6.
10 廖勝松,王小平.諾和靈30R對2型糖尿病血糖控制的效果分析〔J〕.中國民康醫學,2010;22(10):1233-4.
11 洪天配,田 勍.基礎胰島素的藥理學和藥代動力學特點〔J〕.藥品評價,2011;8(15):18-21.
12 朱新建,曹朝陽,徐風華.甘精胰島素聯合阿卡波糖治療老年2型鍺尿病療效觀察〔J〕.人民軍醫,2010;53(12):928-9.
13 吳 楨,周樹娥.目前臨床評價最優的磺脲類降糖藥——格列美脲〔J〕.實用糖尿病雜志,2008;4(6):54-5.
14 賈安海.格列美脲治療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的療效觀察〔J〕.中國基層醫藥,2012;5(8):1244-5.
15 趙向暉.甘精胰島素聯合格列美脲治療2型糖尿病的療效觀察〔J〕. 中國當代醫藥,2012;19(4):7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