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嶼+回聲
2014年8月29日,上海國際禮品、工藝品展覽會現場,一套金油滴茶罐、茶盞被日本茶道專家宗一以100萬元人民幣高價購走。這個價格,刷新了此前一套金油滴建盞賣出45萬元的紀錄。9月中下旬,中央電視臺展開“尋寶在建陽”活動,又給建盞添了一把火。
建盞,這個因斗茶而生,因斗茶而亡,興于兩宋,明朝停燒,生命不足500年的瓷器,再次以高傲的姿態,走進飲茶人的眼簾。不禁讓人想起《世界茶經》對建盞的評價:一種聽得到、看得到、感覺得到的茶器,從它美麗變幻的色彩中,你能感受到它在入窯時烈火燃燒的響聲,可以感受到釉水與火焰交融而產生的美麗斑紋,一盞乾坤,變幻莫測,瓷中瑰寶,價值連城……
漫山都是“挖盞人”
為尋訪這份美麗,手藝探訪者林瑾洪和王雨來到曾經建盞燒制最火熱的地方——建陽市水吉鎮后井村,用腳步記錄下最真實的場景。
“歷史上,水吉曾屬建州轄地,因而得名建窯,后來又叫水吉窯、建陽窯等。
穿過一條山路,便能到達蘆花坪建窯遺址,讓人震驚的是,破碎的瓷片和匣缽散落得滿山遍野,不僅龍窯內到處都是,山路兩旁也隨處可見,就連附近的小河里也都是瓷片。而這不過是其中的一處窯址,可以想象建盞曾經有多么興盛。
當地村民三五成群地挑著扁擔、簸箕和鋤頭,開著摩托車聚到窯址上,各自尋到‘寶地便開始下鋤挖盞。一眼望去,幾座山坡布滿了大小窟窿,千瘡百孔。
村支書說高峰時每天有兩三百人前來挖盞,最少也有幾十人開工!這一切源于幾年前有一家人挖到了9個品相完好的‘供御建盞,一下發了大財。這事在村子里炸開了鍋,挖盞便成了大家致富的手段。雖然人人都希望一夜暴富,但收獲的大多是沒有底款、有缺陷的盞。盡管如此,賣給城里收盞的人,運氣好的話,一天也能分得幾百塊。只是,誰也沒有想過,這樣做對窯址造成的傷害。其實幾年前政府嚴禁村民挖掘窯址,于是消停了一陣。但許多窯址就在村民的田地下,自己挖自己的田天經地義,政府也拿不出可行的辦法。
就這樣,堆積如山的瓷片和匣缽與裸露的紅色泥土混雜著暴露在外,‘挖盞人對此早習以為常。他們將挖出來的匣缽連同建盞碎片用簸箕一裝就直接往山下倒,如此對待文物,著實讓人觸目驚心。有村民講起20年前的往事,當時不知道田里和山上隨手挖出來的黑色茶碗如此值錢,還把它們拿到城里,以一個舊盞換一個新碗。他們說:‘只能怪自己愚昧、無知。也許在不久的將來,今日的‘挖盞人也會發出同樣的感慨吧!”
紅土中的手藝
之所以有那么多“挖盞人”,除了經濟效益外,還因為建盞的燒制難度大。吳立勇是當地唯一一個還在用建窯燒盞的人。他曾在上海開旅館,回到老家聽別人說燒制建盞難度很大,不太相信,決定自己試試。剛開始燒時,基本窯窯報廢,即便現在,他還是沒能完全掌握建盞的燒制方法。遺憾的是,吳師傅使用模具壓坯,再手工修坯,令建盞的文化感失色不少。
相比而言,水吉鎮上的建盞手藝人、建窯建盞省級非遺傳承人蔡炳龍的水平要高出許多。作為蔡氏建盞三兄弟之一,他研究了20多年建盞,擅長燒制油滴盞。油滴盞的釉面密布著銀灰色金屬光澤的小圓點兒,因形似油滴而得名。而蔡炳龍擅長燒制藍油滴盞,這種盞的釉色會隨著陽光強弱與觀察角度的不同而不斷變化,美不勝收?!爸饕坑粤系呐浞胶驼莆諢频幕鸷?,釉料要用礦釉?!辈瘫埥榻B道。
在蔡炳龍的房間里,擺著幾個制作釉水的陶缸。剛采回來的釉料像普通的礦石,在水中浸泡后會慢慢軟化成漿狀,再過濾掉殘渣,加入草木灰等配料就成了釉水。這個過程要很長時間,但比化學釉燒制出來的建盞更具傳統建盞的古樸之美。
“好的釉水顏色偏紅,黏性強,是含鐵量較高的石灰釉,具備燒成黑釉的基本條件。”蔡炳龍說,“它最大的特點就是在高溫中流動性強,低溫時能結晶生成各種奇特的斑紋,在不同的光線下色澤和明暗也不同,變化豐富,非常美。”蔡炳龍一邊說著,一邊展示如何施釉,他用手捏住圈足,胎體倒置斜著浸入釉水,停留一段時間讓釉水滲透進胎體,直到胎體掛上足夠厚的釉。
前期的拉坯、上釉等工序完成后,就可進行最后的燒制過程??墒炙嚾酥荒芸刂聘G的溫度,所以結果充滿了不確定性,“天氣、溫度等都可能影響燒制結果?!?/p>
其實大部分手藝人并不會公開自己的制作工坊,因為一旦被同行看到,就意味著他的燒制方式公布于眾。其實建盞燒制的方式基本類似,只在細節處稍有差別。不過,正是這些微小的細節,決定了最后的成品品質。“好的建盞釉層有肥厚之感,釉色大多呈醬黑色或醬紅色,比如兔毫盞,紋理追求長而細?!彪m說手藝人對一生探索的燒制細節有保密的義務,但對整個行業的發展未必是件好事。
目前,優秀的建盞手藝人有建陽的蔡氏三兄弟、福州的李達、南平的孫建興等。據建陽市建窯建盞協會統計,建陽生產建盞的廠家有20多家,從業人數不過180余人。產品類型相對單一,主要有“兔毫盞”、“油滴盞”,但都是觀賞品,日用品種較少,而稱得上品牌的也只有“蘆花坪”、“貴稀堂”兩個。
“在建陽辦廠、稍成規模地生產建盞也就是近三四年的事?!辟F稀堂老板詹桂溪說,此前日本、韓國有很多人熱捧建盞,早就開始仿制了,而中國臺灣、上海、廈門等地也有人搶注建窯建盞商標?;蛟S是墻內開花墻外香,其實在本地人眼中,大多覺得這黑乎乎的東西并不好看。
曜變天目
說起建盞,就不得不提到南平的孫建興。作為建窯建盞技藝的國家級非遺傳承人,他還是現代建盞的始拓者。今天我們還能看到建盞,他功不可沒。
孫建興和建盞的緣分可以追溯到1979年,那時國家下文要求恢復失傳800年的建窯燒制技藝,由中央工藝美院、福建省輕工所等部門和單位組成了建窯建盞恢復小組,全力破解古代建盞的燒制技術。年輕的孫建興被安排到梅劍鷹教授手下學習。
歷經數百次的配方試驗失敗后,建盞恢復科研小組在1981年成功燒制出仿宋兔毫盞,無論是釉色、紋理,還是胎骨、造型等都達到以假亂真的地步!然而由于市場的冷清和高額的項目經費,小組最后被迫解散,建盞研究戛然而止。
但孫建興卻不甘心,他在調到南平后,繼續進行配方的工藝研究,1982年終于成功仿制出了油滴盞。在攻克“油滴”難關之后,他又花了22年時間潛心研究曜變?!瓣鬃儾煌诟G變,很難燒制,只有在積碳的地方利用高溫下釉色變化的瞬間才能生成,具有不可復制性?!睂O建興說,曜變整體呈現出虹彩藍光的效果,是建盞中的極品。在古時,幾千萬件作品中才能產生一件成功的曜變作品。20多年來,他經歷了無數次的失敗,在幾近失望時,一次燒木葉的過程讓他偶得了曜變。雖然看似偶然,但其中艱辛只有他自己知曉。
同時,孫建興不斷研制新品,包括國寶油滴、油星、玳瑁、柿紅等近40種建盞,真正完全揭開了建盞燒制的奧秘。也因為孫建興的努力,曾經兩次申報非遺都落選的建盞,在將完整的建盞技藝添加進去后,于2011年順利通過了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評審。
世人皆知,建盞因茶而生,古時追求茶沫掛盞的美事如今卻難以在現代推行。若是將茶湯注入深黑色的建盞里,實難欣賞茶色之美。何況現在已極少有人用碗喝茶,所以建盞市場早已被更具實用性的龍泉青瓷、德化白瓷搶占,日益走向衰落和滅亡。當下的建盞手藝人,或許更應該做“挖盞人”,挖掘出建盞的一條新路來,如果一味仿宋,路還真是越走越窄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