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學紅 張喜清 蘇芳
·病例報告·
貽貝引起日光性皮炎一例
于學紅 張喜清 蘇芳
患者女,52歲,因面部、雙手背脹痛、瘙癢2 d來診。患者2 d前去河邊洗衣,約2 h后自覺面部及手背皮膚發脹、灼熱、刺痛及蟲爬感,未在意,繼續洗衣1個多小時回家,發現面部、雙手背腫脹伴癢痛不適,遂到當地醫院就診,以面部浮腫待診收住院,給予中藥(不詳)、呋塞米消腫利尿治療無效,第2天病情持續加重,當晚雙側眼瞼高度浮腫不能睜眼、口唇外翻,患者感面部、雙手背刺痛難忍并伴有頭痛、頭暈、乏力,不伴發熱、關節痛,無惡心、嘔吐及呼吸困難,急轉來我院。患者平素健康。追問病史,發病前1天晚上及發病當天早晨均進食過大量貽貝(圖1),無其他可疑食物、藥物服用史,無特殊可疑物接觸史。患者回憶去年春季有過進食貽貝后第2天面部輕微浮腫,約1 d后自行消退,但因家人同食均無類似癥狀而未在意。
體檢:各系統檢查未見明顯異常。皮膚科檢查:面部及雙手背呈顯著的非凹陷性浮腫,表面緊張發亮,觸之質地較硬,雙側眼瞼腫脹不能睜眼,口唇外翻,張口受限(圖2),雙側顴部、手背有紫紅色瘀點、瘀斑,壓之不退色。其他非外露部位未見皮損。實驗室檢查:血尿常規、血細胞沉降率正常,肝腎功能正常、抗核抗體無異常。診斷:貽貝引起日光性皮炎。
治療經過:給予地塞米松15 mg/d靜脈滴注,3%硼酸溶液冷濕敷,同時忌食海鮮、避光。連續治療3 d后,面部及雙手浮腫明顯消退,灼痛及癢感減輕,將地塞米松減為10 mg/d,病情進一步好轉,2 d后改為潑尼松30 mg晨頓服,帶藥出院并囑其繼續避光。出院7 d后復診皮損基本消退,無不適癥狀。

圖1 貽貝(沿海地區大量養殖)

圖2 患者面部腫脹,其上見散在的瘀點、瘀斑,睜眼困難,口唇外翻,張口受限
討論貽貝在中國北方俗稱海紅,是一種雙殼類軟體動物,殼青黑褐色,沿海地區大量養殖,其肉蛋白質含量高,營養豐富,味道鮮美,沿海居民常有食用。推測本例患者發病原因可能是貽貝體內含有某種光感物質,患者食用后經日光較長時間照射后于機體內引起光化學反應而致病,其個人體質是發病的關鍵因素之一。動物引起的日光性皮炎較為罕見,有報道泥螺引起日光性皮炎[1]。研究者發現泥螺體內含有較高的鐵、鋅、鎂及硫酸鹽,其黏液、鹵液及內臟中呈現較強某種紅色熒光,實驗室檢查發現患者血清鐵略高于正常,尿中亦出現類似卟啉的紅色熒光[2]。本病診斷并不困難,但應與以下疾病進行鑒別:①皮肌炎:本病特征性皮損為以眼瞼為中心的眶周水腫性紫紅色斑及Gottron征;肌炎癥狀;全身癥狀:可伴有發熱、關節痛等;肌酶升高;特異性抗PM-1、抗Jo-1抗體;肌電圖、肌肉活檢示肌損害;②皮膚卟啉病:常有家族史,查血和尿卟啉異常;③煙酸缺乏癥:皮炎為本病最典型癥狀,常在肢體暴露部位對稱出現,形似曬斑,常伴有舌炎及腹瀉以及神經精神系統癥狀。本病的治療以避光和對癥處理為主,嚴重者及時應用糖皮質激素。
[1]呂婭妮,許靜,姜啟君.泥螺-日光性皮炎1例[J].嶺南皮膚性病科雜志,2007,14(1):47,52.
[2]薛幼聲,阮驤,肖啟超,等.泥螺日光性皮炎調查研究初步報告[J].中華皮膚科雜志,1965,11(6):379-381.
2013-03-27)
(本文編輯:吳曉初)
10.3760/cma.j.issn.0412-4030.2014.01.025
264200山東省威海市立醫院皮膚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