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杜兆貴
網絡的普及,給廣大網民提供了極大的便利,網絡媒體中的新聞已成為網民了解世界的一個窗口。標題是文章的眼睛,下苦功夫制作出一個好的文章標題,是文章寫作中的重要一環,網絡新聞作品更是如此。因為,網絡媒體與傳統媒體相比,不但信息海量,發布權限相當自由,其閱讀方式也有別于傳統媒體,在網絡媒體中,讀者看到的首先是標題,如果感覺自己有閱讀需要,需要點擊進去才能看到其中正文內容,因此,是否能制作出新奇、吸引人眼球的標題,成為讀者是否點擊閱讀正文內容的關鍵。
縱觀當下的一些網絡媒體平臺,有些網絡新聞發布者,為片面追求點擊率,不惜用一些低俗不堪或帶有挑逗性文字的標題來吸引網民,尤其是在一些貼吧、論壇、微博、微信、QQ空間等網絡平臺,語言低俗的標題隨處可見,其后果就是直接危害社會,毒害青少年。
網絡新聞標題低俗化特征主要表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一)無中生有,造謠惑眾。新聞應該以事實為基礎,但有些人利用網絡可以匿名發表的便利機會,在網上散布一些與事實不符的虛假新聞信息,這些人當中,有的出于好玩的心理,有的則是蓄意造謠。
2013年7月5日,某縣一名男子石某通過QQ“說說”發布了一條 《一家十三口慘遭滅門》的新聞信息,為了給人一種真實感覺,石某還配發了兩張有警車和民警的圖片。事實真相并非如此,實際情況是,石某在上班附近的地方看到兩只狗咬死13只鴨,鴨主人和狗主人吵了起來,鴨主人報了警,民警前往調解,在這個事件中,石某故意歪曲事實,本想開個玩笑,以聳人聽聞的文字標題吸引網民的注意,不料虛假信息誤導了他人,造成了社會恐慌心理,擾亂了正常的社會秩序。
2013年8月17日,一名昵稱為“請叫我叁公子”的梁姓女子因“覺得有趣”,在微博上發了一條標題為 《浙江桐廬五名女性性侵一醉酒男子致死》的虛假新聞,文中聲稱“在七夕節當晚,杭州桐廬某個山上,有五個女子有目的將一男子灌醉,后以爬山為名對其實施輪奸、蹂躪、摧殘,手段極其殘忍,法醫鑒定結果為:精盡人亡!”這則謠言在網絡上迅速發酵并不斷蔓延,后經桐廬警方認定純屬謠言。
上述例子可見,一些網民只是出于好玩心理,利用網絡的便利以搶人眼球的文字為標題,歪曲事實,發布虛假新聞信息。更有甚者,有的人有意挑戰法律底線,不顧謠言可能產生的嚴重后果,蓄意在網上散布謠言蠱惑人心,謀取不當利益。被公安機關依法刑拘的網絡紅人“秦火火” “立二拆四”等“謠言推手”就是典型例子,他們為提高網絡知名度和影響力,牟取更多利益,策劃、制造了一系列網絡熱點事件,使自己迅速成為網絡名人: “7.23”動車事故發生后,故意編造、散布中國政府花2億元天價賠償外籍旅客的謠言;利用“郭美美炫富事件”蓄意炒作,編造了一些地方公務員被要求必須向紅十字會捐款的謠言;編造雷鋒生活奢侈情節;捏造全國殘聯主席張海迪擁有日本國籍。由于他們的蓄意炒作,惡意傳播,給社會造成不良影響,危害公共安全。
(二)暴力血腥,人性缺失。在網絡新聞中,有不少屬于事故或治安案件內容的,在報道過程中,有的標題文字選用過于傾向暴力血腥,認為只有這樣才能吸引讀者眼球,提高點擊率,如《行人過馬路被撞飛遭大巴碾壓》 《丈夫當著4名未成年子女面將妻子斬首》《樹林中現“無臉”女尸,生前曾遭強奸命喪剝皮刀》,這種赤裸裸描述,雖然有一定的沖擊力,但在標題文字中,有意把暴力血腥細節放大,追求感官刺激,其后果是容易引起部分讀者不適應。另外,在一些車禍的報道中,一些用詞表現出人性缺失,如 《四川宜賓發生街頭命案,一湖南女子被捅數刀斃命》 《深圳梅林關發生慘烈車禍,一家三口當場斃命》,這其中“斃命”一詞就有淡薄苦難,漠視死亡之意,沒有體現出在災難面前對人性的關懷。
(三)題文不符,斷章取義。由于網絡的特殊性,網民在閱讀時,看到的首先是主頁標題,然后才是二級標題或正文,有些人利用這種閱讀的特殊性,為達到煽情和誘惑的目的,先是用帶有欺騙性的假標題來吸引人眼球,等讀者按照標題點擊進去閱讀,才知道標題與內容嚴重不符,有的甚至驢唇不對馬嘴,讀者大呼上當,這種現象在社會新聞、文娛新聞標題制作中尤為多見。如某論壇有一則八卦新聞,其題目采用了聳人聽聞的 《某公園驚現一具被支解的尸體》標題,等網民點擊進去后,才發現是在公園內發現一輛被盜并被拆卸電瓶的電動車。影視明星張柏芝,為“東洋之花”沐浴露拍新廣告,酬金是400萬港幣,發布者卻用了 《張柏芝為400萬寬衣解帶》標題,讓人誤以為是張柏芝在為400萬而拍“艷照”之類的影視鏡頭,這些標題與正文內容脫節,使讀者感覺受到了欺騙。
有的新聞標題則是采取了斷章取義手法,以此來吸引眼球,如某網娛樂頻道的 《娛記揭白巖松 “抱兒尋母”》,文中內容本來是說白巖松在畢業10年后,抱著自己的兒子,尋找母校的故事,在這個標題中,由于“抱兒尋母”中 “母” 字與 “兒”字結合在一起,容易讓讀者產生別樣理解,有 “標題黨”之嫌。
(四)偷窺隱私,語言挑逗。一些低俗的網絡新聞信息,為迎合某些人低級趣味的獵奇心理,不惜以女性身體的某些敏感隱私部位為焦點,采用了重感官刺激的挑逗性語言進行描述,這些語言中又以女明星“胸、乳、臀、性”居多。如 《××女星翹腿掀裙頻露底走光》《翹臀嫩模三角洲泄春光》《十大美女明星遭遇襲胸的尷尬瞬間》《女優示范性誘端茶服務,雙腿大開露底褲》等等,這些詞語具有明顯的語言挑逗性。
(五)無聊瑣事,故弄玄虛。在網絡媒體,一些人利用人與生俱來的獵奇心理趨向,把一些本來毫無意義的無聊瑣事,在語言表達時故弄玄虛,以達到吸人眼球目的。
《陳慧琳 “遺像”驚現殯儀館》這一標題讓人誤以為香港著名女歌手及演員陳慧琳去世,實際情況是重慶一家殯儀館治喪中心借陳慧琳、古巨基的黑自照片作遺像廣告招攬生意。
劉嘉玲在亞洲電視投拍的電視劇《影城大亨》中擔任主角,她提出的條件是按時收工,不加夜班,除夕和新年都要放假,卻用了一個 《劉嘉玲不陪“大亨”過夜》標題;把僅為有張曼玉形象的廣告搞清潔的照片,用了 《這個男人能給張曼玉搓澡》這個標題。這些事情本來都是一些無聊瑣碎之事,沒有什么新聞價值,作者卻采用了故弄玄虛手法,以此達到吸人眼球的目的。
從上述可知,網絡新聞標題低俗化并非個別現象。網絡作為一種新興的信息傳遞工具,由于其傳遞速度快捷,信息海量,內容廣泛,環境開放而受到廣大網民的喜愛,尤其是青少年更是如此,在龐大的網民隊伍中,青少年占了大多數,他們正處在成長與發展階段,由于人生閱歷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各種認知、思維能力還不完全成熟,對一些低俗信息難以作出理性的判斷與分析,如果在制作標題時,不顧社會后果而超越道德底線,片面迎合一些人的低俗趣味,其危害性是很大的,甚至會導致犯罪行為的發生,整治網絡新聞標題低俗化,是目前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