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因為連續三周打電話回家無人接,兒子匆忙回老家才發現父母已雙雙離世多日:父親家中遭意外,患有癡呆的母親則活活餓死。這是一面人倫之鏡,值得我們去叩問和反思:究竟是什么導致了“子欲養而親不待”的悲劇?盡孝與事業,注定是一個對立話題嗎?這個時代,又承受了怎樣的空巢之痛?
到2050年,我國臨終無子女的老年人將達到7900萬左右,獨居和空巢老年人將占54%以上,空巢老人的養老問題亟待關注。
悲劇令人心酸,現實也似有幾多無奈。子女打拼的艱辛,父母何嘗不能體恤,只是歲月載不動,太多的望眼欲穿。這樣的家庭成千上萬,養兒防老還須多些“防線”。惟愿血脈勿斷牽連,親情常有掛念,鄰里噓寒問暖,社會保障漸全。”
——新華微評
類似的空巢悲劇絕非孤例,每起都撕裂人倫,留下遺憾。我國80歲以上的老人無人護理的,已經有2000多萬人。盡孝不能等,別讓愛太遲。在呼吁盡快完善公共養老服務體系的同時,作兒女的要常回家看看,那里有年邁的父母在等你盼你。”
——人民日報微評
關愛父母必備要素:1、經常往家里打電話,和父母多通話;2、保存親朋好友及鄰居的電話,父母電話不通時可前去照看;3、定期帶老人去體檢;4、送父母小禮物;5、提醒父母的生日;6、帶父母旅行;7、常回家看看。你做到了嗎?”
——上海新聞播報
網友觀點
@摸著心坎說話:越來越多的“空巢老人”的出現,折射出我國傳統養老方式和保障體系正遭遇巨大的沖擊。
@王霄燕:傳統孝道的退化、計劃生育、人口流動等因素導致家庭結構改變,增加了家庭贍養難度。另外,4-2-1家庭結構(1個孩子需供養2個父母、4個祖父母)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老年人遭歧視、漠視、遺棄等現象的發生。
@小豆漿:隨著人口政策的影響和跨地域社會流動的加劇,我國“空巢老人”越來越多,進入空巢的年齡越來越年輕,空巢期也越來越長。與之相應的社會問題包括:“空巢老人”的日常生活缺少照料,同時,“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問題非常突出,在一些高齡化國家,老年人自殺現象較為普遍。
@巴爾扎蘭尼:沒人不想做個孝子,可這社會給我們機會了嗎?吃喝拉撒要錢不?出門要穿衣不?孩子讀書要錢不?去醫院看病需要錢不?我們沒有做官的爹,也沒有做老板的爸,一切都要靠我們用自己的血和汗去取,誰愿意遠走他鄉,誰不愿意陪伴在家人身旁?
@西海海:部分“空巢老人”在心理上存在不同程度的焦慮、不安、孤獨、失落、抑郁等情緒。與病痛等肉體上的傷害相比,缺乏精神慰藉對許多“空巢老人”來說則是一種更大的傷害。
@社區小劉:根據調查顯示,“在空巢老人中存在心理問題的比例達到60%。而達到疾病程度,需要醫學關注、心理干預的空巢老人,比例占到10%-20%。”我認為,社會針對老年人的電視節目少、健身娛樂設施不足,導致老人的精神生活貧乏,加之空巢老人社會活動減少、子女關懷不夠,極易引發精神疾病。
@馮新晉有話說:讓孤寡老人有尊嚴地故去,社會對老人的關懷應該多一點,再多一點。有時候,兒女的一個電話也能讓空巢老人心里舒服許多。
@彩云布魯諾:讓悲劇少一些,希望多一些,總有一天我們會過上我們想要的生活,總有一天我們不會因生活而家庭離散,這過程也許很痛苦,但我們別無選擇,因為我們貧窮啊,富人的想法對我們來說實在太奢侈。
@誰的錢掉了:對于身在異地的子女,除了托人照顧父母,恐怕更加要注重對父母的精神贍養了。子女要了解空巢老人在情緒上容易產生的不良情緒,應經常與父母通過電話進行感情和思想的交流。
@我的北漂新生活:常言道,父母在不遠游。兒女應該在情感上和心理上體貼父母,即使 “離巢”,也要增加與父母的聯系和往來的次數,以避免“空巢”綜合征的發生。和父母住同一城鎮的子女,與父母房子的距離不要太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