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印斌
權力尋租對于社會危害巨大,魏鵬遠的2億元贓款表面上來自不法企業的賄賂,實則這些代價還是會轉嫁給社會公眾。
國家能源局煤炭司副司長魏鵬遠家中搜出折合人民幣2億元現金的消息,近日經最高檢反貪污賄賂總局披露后引發網民熱議。
短短幾年間,區區一個副司長就聚斂了數億元的現金,這樣的速度與烈度令人震驚。由此也可見,權力部門的審批“含金量”究竟有多高;而相關監管制度的乏力,也加劇了腐敗窩案的蔓延。
審批權的威力有多大?從魏鵬遠藏匿的2億元現金可見一斑。在煤價瘋狂上漲、采掘成本低廉的“叢林時期”,采礦權的審批無疑就是一串串金鑰匙。在資本一方,只要能夠拿到“路條”,自然會不擇手段去支付賄金;而在發改委一方,因為審批權高度集中,往往掌握在幾個人甚至某一個人手中,且不透明,出現權力尋租也就一點兒也不奇怪了。
即便內部有相應的受理程序與監管制度,一方面,“內部人”往往可以輕松繞過這些程序與制度,與資本沆瀣一氣,實現非法的利益輸送;另一方面,公權力機構集體性的貪腐行為,也使得很多制度難以真正約束官員的行為。即如最高檢反貪污賄賂總局局長徐進輝所言,收錢辦事成為這些人的潛規則,大家心照不宣,蔚成風氣,又怎么可能遏制腐敗的蔓延?
事實上,這些年來國家一直在致力于簡政放權,特別是新一屆政府施政以來,取消和下放審批權動作很大,實際效果也非常顯著。這其中,除了提高行政效率,為市場松綁、為企業減負的因素之外,不無降低腐敗風險的考量。可以說,只有管住管好公權力,市場上才有可能財富涌流,而老百姓也才能夠免于被一再盤剝。
只是,僅僅取消和下放審批權,還遠遠不夠。只要存在不受約束的權力,就必然會產生腐敗。一個魏鵬遠倒下了,很可能還會出現更多的其他鵬遠。這絕不是危言聳聽,而是堅硬冰冷的現實。因此,若想從根本上杜絕“2億元司長”,關鍵仍在于權力運行的公開透明。
其一,對于那些砍不掉的審批,應該制定嚴格的規則與程序,特別是要強調公開透明。一個人或者幾個人就能閉門決定某一項利益重大權力的現象,不應該再繼續下去。應該將權力的公開運行具體細化,落到實處,通過什么樣的方式公開?何種范圍公開?公開的程度如何?等等。除了內部監督之外,還要接受社會監督,法律監督。
其二,審批權作為一種公權力,既然可能因為官商勾結而被贖買,那么,相應的就會有利益受損者,因此,拓寬并暢通相應的檢舉揭發渠道,也就顯得十分必要。事實上,此番發改委眾多官員落馬,部分原因就是出于當事人的舉報。
權力尋租對于社會危害巨大,魏鵬遠的2億元贓款表面上來自不法企業的賄賂,實則這些代價還是會轉嫁給社會公眾。一個良性的社會,絕不能容忍這樣的行為,當此之際,必須以最嚴厲的雷霆行動,懲治腐敗,維護正常的市場秩序。與此同時,更要加快完善制度設計,用公開透明驅走暗箱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