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智維

“要抓住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機遇,首先要培養大量創新人才,要在教育領域進行一場革命。”
隨著經濟增長速度放緩、投資放慢以及廉價勞動力生產優勢不再,中國經濟發展面臨新挑戰。一時間,唱衰中國的言論不絕于耳。
“機遇與挑戰并存。”談及中國經濟現狀及走向時,國務院參事室參事湯敏認為,新常態的壓力之下,中國經濟增長將面臨一系列轉變。隨著第三次工業革命的來襲,中國最緊缺的將是創新型人才,整齊劃一的人才選拔方式培養出來的人才只適合在流水線工作。因此,中國要進行一場教育革命。
新常態壓力
經濟增長放慢,是當前經濟形勢的最大特點,這已成為中國必須面對的新常態。
從2011年起,中國經濟開始處于下滑趨勢。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速度從7.5%、7.4%,一直跌到7.3%。與此同時,投資增長放緩,以及靠出口拉動的經濟增長速度都慢了下來。此外,從2012年開始,16至60歲的勞動人口數量也在下降,人口紅利優勢不再明顯。
甚至有觀點認為,當下中國的生產力供給主要依靠的是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流水線,這使得中國可能成為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最大受害者;曾經引以為豪的“世界制造工廠”身份,未來可能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負擔。
“唱衰中國的聲音,年年有,月月有,日日有。”湯敏說,在過去的30年,中國超越了很多國家,顯然是贏了一局,但過去的成績并不意味著未來的成功。
中國能否盡快實現產業升級,抓住新一輪機遇?湯敏談到:“事實上,我們已經看到了中國產業的快速變化,這種變化體現在生產、商業等領域出現的跨界競爭。”
隨著新的生產力出現,必然會經歷一次大浪淘沙式的變革。“在這種形勢下,所有增長不能再靠勞動力的增長,而是要靠勞動生產率的提高,而生產率的提高則要靠改革和創新,要從改革和創新中謀取新的紅利。”他說。
湯敏認為,新常態的壓力之下,中國經濟增長將面臨一系列轉變。這包括,產業結構從中低端向中高端轉化,增長動力從勞動力、資本、原材料等要素驅動轉向創新驅動,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由基礎性作用變成決定性作用。此外,隨著貧富懸殊越拉越大,經濟的福祉也將由非均衡性轉向均衡性、包容型、共享型的分配方式。
這其中,最關鍵的無疑是經濟增長動力由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創新驅動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湯敏舉例說,美國是此次世界經濟危機的始作俑者,本應該損失最大、復蘇最晚,然而其卻先于歐洲、日本等率先復蘇,原因就在于美國經濟的創新動力非常強。通過大量使用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拉動經濟增長。
如何實現創新?我們有機會嗎?現在是創新的時機嗎?對此,湯敏認為,現在是創新的最好時機,因為第三次工業革命已經悄悄走來。
最緊缺的是創新型人才
蒸汽機的發明帶動了第一次工業革命,從而推動整個資本主義市場的建立;由電氣機、電氣化普遍使用帶動的第二次工業革命,帶來流水線化的大工業時代。
前兩次工業革命均是由一個小小的生產工具帶動的,那么,帶動第三次工業革命的生產工具將會是什么?“現在普遍認為,第三次工業革命是由3D打印機、互聯網和新材料等生產工具帶動。”湯敏說,未來可能會走進一個個性化消費、個性化生產的時代,由此也將帶來生產方式的根本性變化。
他認為,第二次工業革命帶來的是大批量生產的時代,而3D打印機帶來的則是個性化生產和消費的時代。事實上,3D打印機的服務店目前已出現在美國、英國街頭。從打印玩具、軍工產品,甚至心臟都可以打印。未來,每個人都可以根據個人愛好進行私人定制。
與此同時,生產方式也將發生根本性變化:大工廠將越來越少,小企業將大量出現。生產方式的轉變,必然導致對人才需求的改變。未來需要小企業家、創新型人才和創業型人才。
“不缺市場,不缺原材料,中國最緊缺的還是創新型人才。”湯敏說,目前我國的教育體系比較落后,當下的高考指向的仍然是與第二次工業革命相符的人才培養模式,整齊劃一的人才選拔方式培養出來的人才只適合在流水線工作。“要抓住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機遇,首先要培養大量創新人才,要在教育領域進行一場革命。”
慕課試驗
據湯敏介紹,目前在國外,一場新的教育革命——慕課(MOOC)教育,已經啟動。
慕課指的是由世界頂尖大學合作在線提供免費的網絡公開課程,被稱為網絡教育2.0型,其在一些國家備受推崇。例如美國的可汗學院,將一些網絡游戲內容融合進教育。湯敏介紹,這種教育方式體現了新型網絡教育理念,就是任何人在任何地方任何時候都可以學到任何知識,這場教育革命被稱之為“慕課革命”。
有學者預測,美國現在的5000所大學50年后可能減至一半,新的教育方式可能取代以往學校教育的培養方式。通過大規模公開在線課程,不僅可以辦好校園教育,還能實現職業教育和終身教育。
與美國等發達國家的教育相比較,中國教育的投入和發展水平還存在不小差距。“中國的慕課發展重點應該致力于解決教育公平、大學生就業和創新能力不足這3個主要問題。”湯敏說。
教育不公存在于城鄉之間、學校之間。從去年開始,為了解決教育不公的問題,湯敏所在的友成基金會做了一個試驗。“我們用互聯網、慕課的方式將人大附中的課堂送到廣西、重慶、內蒙等貧困地區的縣鄉一級中學。”他說,一年試驗的結果顯示,效果非常好。“學生平均成績提升很快,分數有了少則10幾分多則40分的提升。”
就業、創業教育也是一個難題。兩年前,教育部甚至發出通知:大學生創業課應該成為大學必修課。這種課程要求將創業的種子種到大學生頭腦中,但由于對口教師資源稀缺,許多學校的創業課要么照本宣科,要么干脆取消。
“我們邀請徐小平等成功的創業者以及剛畢業的創業者,還有各行業的企業家授課,考試的形式則是學生分組,提交創業計劃書。然后通過慕課的方式,實現同堂上課、同堂作業、同堂考試。”談及在創業教育方面的嘗試,湯敏介紹。
大學生就業難,主要是學校教育不能滿足企業需求。“能否把大學第四年的課由企業上?將企業的內訓課,以慕課的方式通過網上傳播?”湯敏說,甚至可以將國際企業的最新課程拿來。“如果獲得這樣的學習機會,學生的創新能力一定會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