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湘

生態環境的保護不應僅僅定位于破壞后的治理與修復,更重要的是要重視創造優美人居環境、保護生態資源和維系人與生態資源可持續發展。
我國生態保護形勢非常嚴峻,嚴治污染迫在眉睫,用惡化表述,已顯得蒼白無力。
每一次霧霾,都是城市生活的多方污染因素綜合導致。在北京,污染物主要來自燃煤、機動車、工業、揚塵等。
堅決向污染宣戰,鐵腕治污,生態文明制度體制日臻完善,成為基本國策,也成為舉國上下的積極行動。
高耗能、高排放、重污染、產能過剩,布局不合理和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持續強化;城市機動車快速增長,污染排放量大幅增加,建筑工地遍地開花,大氣污染排放總量遠遠超過了環境容量。就像一個人長期透支身體,積勞成疾,多病纏身。
我國生態保護形勢非常嚴峻,嚴治“水陸空”污染迫在眉睫,用“惡化”來表述,已顯得蒼白無力。補上“氣候生態價值補償”這一課,是多么迫切和必要。
氣候生態價值是有成本的
作為地球村的居民,我們怎能忍心毀掉自己的美麗“家園”?這些年,不該開的山,開了;不該拓的荒,拓了;不該圍的海,圍了、填了;不該砍的森林,伐了;不該重復的“三高”工廠,建了;不該強拆的房,拆了……由此引爆的生命悲劇,讓人應接不暇。
我們看到,在一些地區和部門,權與法的沖突,理性與欲望的糾結,長遠利益與眼前利益的較量,成為保護與改善環境的羈絆。很多環境問題表面上看是保護環境與發展經濟的博弈,實質上是“決策上的失誤,局部與全局的博弈,政績與民生的博弈,大資本與政府監管部門的博弈”。法律授予環保部門的是檢查權,罰款權和建議權。但在基層,這些職能有時會被各類土政策阻擋,有時會被地方保護主義的長官意識扼殺。
這些年來,我們在生態環境保護方面建立了一整套制度體系,僅環保法律法規就多達120余部,環境立法速度居各部門之首。但在有些領域依然存在制度空白、無法可依的情況,如土壤污染防治法、環境損害賠償法、有毒化學物質污染防治法等至今未出臺;有些領域雖然有制度,但明顯滯后。
那么,氣候生態惡化,源于何方?
從理論上看,人類對生態資源的消耗速度已經遠遠超過生態系統依靠遺傳和進化所能修復與更新的速度,因此產生了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但要記住,氣候和環境的改變可能是長期而緩慢的,但對人類社會生存發展的影響不能低估。由人類活動引起的負面環境變化通常是漸進的,但將不斷積累。對災害襲來前的小變化不加重視、防備,最終可能釀成大禍患。
20世紀后期以來,隨著生態環境的惡化與生態資源的日趨減少,人類活動受生態環境與生態資源的約束與懲罰日趨顯現。人類開始認識生態資源的稀缺性,生態環境的脆弱性與生態環境的重要性,開始以積極主動的態度參與生態系的保護與管理。
前不久,一位朋友給我詳解了北京“高溫、逆溫、南風、橙色預警”背后的霧霾成因。他說,這個發生在今年2月的事件是北京環境保護監測中心預報的:21日至23日,北京空氣質量交替出現“5級重度污染”和“6級嚴重污染”。
“橙色預警”背后的霧霾有何特點、因何所致?“污染物從哪里來”?緣何2月霧霾多發?空氣重污染預報能力如何?首先,逆溫、南風是霧霾直接誘因。那輪霧霾肇始于19日晚間,可用“來勢猛”、“時間長”、“氣象條件差”、“區域輸送強”來描述。據中國氣象局京津冀環境氣象中心發布的氣象資料分析,預計未來一周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空氣污染氣象條件差,將出現持續霧霾天氣。
為何此輪霧霾持續時間之久、預計程度如此之嚴重?專家認為,一是地面回暖緩慢,靜穩氣象條件不利于污染物擴散,短期難以顯著改善。二是北京市污染物快速積累,與偏南風導致的跨省市區輸送有很大關聯。
“由于受偏南氣流控制,近地面回暖緩慢,1000米以上高度的氣溫上升明顯,導致‘下冷上熱’的逆溫現象。”逆溫意味著垂直擴散差,而近地面風速本來微小,又是偏南風,這就是河北向北京平流輸送污染物的過程。
其次是污染物來自城市活動。對霧霾而言,短期看,是氣象條件制約空氣質量;長期而言,則是污染物超承載力排放。
每一次霧霾,都是城市生活的多方污染因素綜合導致。在北京,污染物主要來自燃煤、機動車、工業、揚塵等。就全年而言,污染物構成比例變化不大。據分析,正常情況下PM2.5質量的百分比都會超過10%。北京積累型的污染過程中,硝酸鹽比較多,城區機動車排放的氮氧化物會轉化硝酸鹽。區域傳輸型的污染中,有機物和硫酸鹽會高一些。不同時期的污染呈現的特色略有差異,但全年總體變化不大。
之所以舉這個事例,是想告訴大家:“空氣污染物,既受氣象條件制約,也受排放條件變化約束。氣候生態價值,是有成本和代價的。”
一個務實選擇
如果人們的價值取向不能從物質的富足向社會的健康文明轉化,如果生產方式不能從資源掠奪型向保育再生型轉軌,如果消費行為不能從高能耗、高消費向低能耗、適度消費轉變,美麗中國終將是紙上談兵。逐步建立我國碳排放交易市場,應自覺地加速推進;氣候生態價值補償,將逐漸成為人們自覺的行動。
今年4月24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八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修訂草案,并將于2015年1月1日起施行。這部被稱為“史上最嚴”的環保法,從環境規劃、環境標準、環境監測、生態補償、排污許可、處罰問責等方面,對環保的基本制度作了規定。這是我國環境立法史上的又一座里程碑,是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的重要成果。
必須強調,生態補償作為一種制度安排,是以保護生態環境、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為目的,根據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生態保護成本、發展機會成本,綜合運用行政和市場手段,調整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相關各方利益關系的公共環境經濟政策。20世紀90年代以來,生態價值補償被引入社會經濟領域,作為開展生態環境保護的經濟手段,并逐步建立與完善生態價值補償的理論與實踐。
目前,我國在建設生態環境補償機制方面仍存在諸多問題。比如,補償范圍只考慮生態保護者的部分直接損失和一部分的生態破壞恢復成本,較少考慮受損者在環境保護中付出的環境保護成本及喪失的機會成本,這就很難調動相關利益者生態保護的積極性。生態環境的保護不應僅僅定位于破壞后的治理與修復,更重要的是要重視創造優美人居環境、保護生態資源和維系人與生態資源可持續發展。
習近平指出,藍天白云、青山綠水是長遠發展的最大本錢。良好的生態環境本身就是生產力,就是發展后勁,也是一個地區的核心競爭力。同時他強調,建設生態文明需要依據市場機制,要用市場化辦法、高新科學技術促進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建立生態價值補償機制是一個務實選擇。
為了控制溫室效應,遏制氣候生態環境的惡化,低碳經濟作為一種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基礎的經濟模式應運而生,而碳排放權及其交易則成為發展低碳經濟的重要措施。
我國是目前全球碳排放總量和增量最大的國家之一。因此,我國碳減排的國際壓力巨大且日益增大。為了推動運用市場機制以降低成本,實現2020年我國控制溫室氣體排放行動目標,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產業結構升級,《國務院關于控制氣體排放的通知》指出,要在我國探索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場,建立資源減排交易機制。考慮到排放權交易的特殊性質,我們在排放權定價機制方面,需要兼顧多重目標:一要保證滿足企業經濟發展的碳排放基本需求;二要提高排放權市場的效率;三要通過保持適度的價格水平防止排放權持有者過度排放和消耗資源;四要提高我國在國際碳排放定價中的話語權。
目前,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布了《國家應對氣候變化規劃(2014-2020年)》。這是我國第一部應對氣候變化的中長期規劃,提出根據我國的主體功能區定位來制定區域應對氣候變化政策,這是不同于以往的政策亮點;明確提到,要借鑒國際碳排放交易市場建設經驗,結合我國國情,逐步建立我國碳排放交易市場。
寧做愚公不做葉公
堅決向污染宣戰,鐵腕治污,生態文明制度體制日臻完善,成為基本國策,也成為舉國上下的積極行動。然而,也有一些人“表態積極,做事消極,光說不練”。一些干部說起保護生態環境頭頭是道,可真到了“割自己肉”之時,卻明放暗不放,放虛不放實。
凡此種種,讓人想起了“好龍”的葉公。就像葉公對真龍的態度,一些人對治理污染,保護生態環境的態度,也是表里不一,徒陳空文,唱著“變調曲”,做起“雙面人”。
習近平在紀念鄧小平同志誕辰110周年座談會上指出,實干是成就事業的必由之路。千條萬條,實干第一條。如果說葉公的“虛”貽笑千古,那么愚公的的“實”則令人敬仰。
愚公精神,貴在信念堅定。深化改革,各種難題如太行、王屋二山那樣橫亙面前,退卻絕無出路,奮起才能破局。沒有比人更高的山,鼓起“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氣,下定不達目標誓不休的決心,才能闖關奪隘、一往無前。所謂“志之所趨,無遠勿屆,窮山距海,不能限也”,真信才能真干,把改革作為一種信仰,就有了無窮的前進動力。
愚公精神,難在篤行不止。改革之路從無坦途,惟有艱難,才更顯勇毅;惟其篤行,才彌足珍貴。現在,有了總施工圖和總臺賬,就得一磚一瓦地建、真刀真槍地干,既跟得上進度,又確保質量,那么,改革大廈將會堅實地拔地而起,“風雨不動安如山”。
1945年,毛澤東在黨的七大閉幕詞中,以愚公移山砥礪共產黨人,堅信只要像愚公那樣毫不動搖、挖山不止,一定會感動上帝——人民大眾,為中國爭取光明的前途。今日,在改革這場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中,每個黨員干部都是改革的名片,每個難題也是改革的證明題。寧做愚公移山釘釘子,不做葉公撂挑子,人人都擔當起責任來,共同為治理污染想招,一起為保護生態文明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