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沈宗鎬

日軍瘋狂轟炸上海市區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后,日軍侵占平、津,向華北各地侵犯;8月13日又悍然進攻上海,妄圖迅速征服中國。在中國共產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旗幟下,以國共兩黨合作為基礎,經過長達8年艱苦卓絕的浴血奮戰,最終取得了這場民族解放戰爭的勝利。抗日戰爭的勝利,是近代史上中國人民抵御外侮取得的最全面、最徹底的勝利,是中華民族解放史上的偉大轉折。
抗日戰爭爆發后,上海人民同仇敵愾,抗日熱情極為高漲。中共中央將1936年9月建立的中共上海辦事處,改設為公開的八路軍駐上海辦事處。不久又重建了中共江蘇省委。在上海各界救國會的基礎上,先后成立了文化、婦女、職業、工人、學生等界的救亡團體。這些團體廣泛發動群眾,團結社會各界人士,堅持在各條戰線深入進行各種不同形式的反對日本侵略者的斗爭。
八一三淞滬抗戰炮聲響后,上海出版了《烽火》、《吶喊》、《民族呼聲》、《戰時青年》等各種抗日救亡報刊。其中影響最大的有文化界救亡協會創辦的《救亡日報》(郭沫若為社長、夏衍任總編)和鄒韜奮主編的《抗戰》三日刊。電影、戲劇、歌詠、詩歌、美術等文藝工作者,也深入群眾,開展抗日宣傳活動。特別是電影戲劇界,在“劇聯”于伶的策劃下除了公演《保衛盧溝橋》(三幕劇),并及時組織成立了13支救亡演劇隊,奔赴各地,有力地推動了全國的抗日救亡運動。當時的影評小組,一大批知名作家、影評人、劇作者和各大報刊電影版編者,包括洪深、章泯、王塵無、宋之的、凌鶴、舒湮、唐納、唐瑜、魯思、吳承達、李一、毛羽等等,也加入了火熱的抗戰隊伍。
淞滬抗戰歷時3個月。廣大官兵同仇敵愾,斗志昂揚,以劣勢裝備和血肉之軀,冒著敵人的現代化裝備和海陸空聯合作戰的猛烈炮火,前仆后繼,拼死殺敵。從八一三至10月下旬,大場、真如相繼失守,11月5日,日軍在杭州灣北部登陸,我軍腹背受敵,遂于11月11日午夜奉命西撤。
中國軍隊西撤后,上海租界被日軍四面包圍,形成“孤島”。時任八路軍駐上海辦事處(原中共駐上海辦事處)主任潘漢年,立即根據中共中央原先指示,全面安排愛國民主人士安全撤退。至12月23日,郭沫若、沈鈞儒、鄒韜奮、宋慶齡、何香凝、沙千里、胡子嬰等相繼撤離上海,前往香港。潘漢年、夏衍也于25日撤離上海。
此前不久,11月初以劉曉為書記的中共江蘇省委在上海正式成立。開始潘漢年任副書記,旋由劉長勝繼任,委員有王堯山、沙文漢、張愛萍、劉寧一等。省委根據中共中央“關于白區地下黨的工作方針”的指示,作出了《關于上海陷落后上海黨的任務的決議》,并于12月9日創辦了黨內秘密刊物《真理》,堅決團結上海人民堅持抗日戰爭。
孤島時期,上海人民利用租界的特殊地位,出版了各種進步報刊、書籍,并由各群眾團體舉辦補習學校、訓練班,開展群眾性文藝宣傳活動,使進步的抗日的孤島文化在整個抗日愛國文化戰線發揮巨大作用。
《譯報》是孤島時期第一張進步報刊,1937年12月9日創刊,專事譯載外國通訊社稿件,向上海人民傳播抗戰形勢,鼓舞上海人民堅持抗日斗爭。在創刊號上刊登了毛澤東1937年10月25日在延安和英國記者貝特蘭談話的譯文摘要,產生很大影響。12月20日被迫停刊。1938年1月21日以外商名義更名為《每日譯報》再度出版,并于8月23日起,連續登載了毛澤東《論持久戰》。還有惲逸群主筆的《立報》,也是一張旗幟鮮明、擁有大量讀者、較有影響的報紙。
1938年,《華美周刊》為紀念八一三抗戰一周年征文,得到各界熱烈響應。主編梅益、編委林淡秋等將來稿整理后定名《上海一日》出版,全書共100萬字。該書出版后,極大地鼓舞了廣大群眾堅持抗日的斗志。
同年,中共上海地下組織通過文化界救亡協會,先后在滬江大學商學院和第四中華職業補習學校舉辦“社會科學講習所”和“現代知識講座”。前者辦了四期講習班,培養了大批革命干部;后者辦了三期,每期約3個月,學員大都是職業界救亡團體選送的優秀青年。他們把講習班視為“上海抗大”。上海婦女職業學校和由上海基督教女青年會舉辦的女子夜校,也吸收了大批女學員,前者大多是職業婦女,后者則以紗廠女工為主,其中有不少人后來參加了革命工作。
孤島時期話劇演出也相當活躍,先后有上海劇藝社演出的由于伶編劇的《花濺淚》,青鳥劇社演出的《大雷雨》,新藝劇社演出的《海國英雄》,中華婦女互助會和中國職業婦女俱樂部分別義演的《娜拉》、《女子公寓》,以及光芒社演出的《家破人亡》等等。
上海各行各業中的聯誼會、俱樂部等群眾團體,采用合法化、公開化、社會化、群眾化的方式,團結廣大群眾,根據需要開展活動,使分散的群眾緊密團結在一起,堅持進行抗日斗爭。
從“八一三”開始,我黨通過政治上、組織上、思想上的轉變,開始對上海抗日救亡運動的政治領導。進入“孤島”時期以后,在日益復雜險惡的環境下,上海抗日救亡斗爭在黨的領導下,向著更深入持久的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