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梁光武
馬年春節期間,我和老伴、兒子、媳婦、女兒到鹽城去旅游,專門去參觀了“新四軍紀念館”。我和新四軍,可說是“久別重逢”了,從兒童團的時候起,我就跟著新四軍學唱抗日歌曲,還看到新四軍蘇中公學的學員們邊打仗、邊學習的情景。當我們來到建軍東路159號門前的廣場上,一座高高的雕像,一位吹著軍號的新四軍戰士,身背插上刺刀的長槍,打著綁腿,威武地挺立在高坡上,我好像又看到當年英勇殺敵的新四軍,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走進紀念館的大門,跟著講解員參觀了一個個展廳,知道了1941年皖南事變后,新四軍在鹽城重建軍部,陳毅為代軍長,劉少奇為政委。司令部設在現在的鹽城市建軍西路118號“泰山廟”。泰山廟作為重要遺跡,已被國務院批準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在的新四軍紀念館,是1986年經中共中央宣傳部和江蘇省委批準興建的,是全面反映新四軍抗日斗爭的綜合性紀念館,由主館區、重建軍部紀念塔和重建軍部的舊址三部分組成,占地120余畝,建筑面積13000多平方米,展覽面積9000多平方米,館藏新四軍抗戰文物10000余件。開館以來共接待海內外賓客1600多萬人次。

新四軍在長期的革命斗爭中,經歷血與火的考驗,鑄就了不朽的鐵軍精神,被毛澤東主席譽為“華中人民的長城”。鐵軍,不僅體現在這支部隊英勇頑強的戰斗作風,而且包含著鐵的意志、鐵的紀律。他們艱苦奮斗,嚴守紀律,反對腐敗,愛惜民力等新四軍廉政文化,是當年華中抗日根據地獨具特色的文化形態。紀念館增設了“廉政建設展廳”。由鹽城市紀委、監察局、《鹽阜大眾報》新近采訪、編輯出版的《硝煙清風——新四軍廉政文化采風成果匯編》,翔實地記載了當年新四軍遵守《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的生動小故事和嚴懲違紀行為的實例。我回來認真閱讀了這本書,受到了深刻教育,感到當年新四軍鐵的紀律和廉政文化是我黨我軍寶貴的精神財富,它過去是團結人民,攻堅克敵,走向勝利的法寶;今天,是我們堅定理想信念,弘揚正氣,推動科學發展,構建和諧社會,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動力,也是當前正在進行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生動教材。這里摘錄幾則《硝煙清風》中的小故事。
在鹽城亭湖區先鋒街道,老文史工作者曹愛生談起自己與新四軍深厚的淵源。當年曹先生的家在賣飯曹村,剛好位于劉少奇和陳毅住地的中間。新四軍非常注重文化建設,所以賣飯曹村成了文化村。劉少奇與老百姓結下了深厚的情誼,他送毛筆給鄰居,鼓勵孩子們好好學習。鄰家生了孩子,請他起名字,劉少奇為孩子起名朱乃亮,預示著抗戰即將勝利,天就要亮了。劉少奇還叫軍部的醫生為曹愛生的外公治病,一系列親民活動得到老百姓深深的愛戴和擁護。
新四軍司令部移駐停翅港那年,住在附近的朱陽開才16歲(現已87歲了),他說,代軍長陳毅在這里度過了一年零四個月。朱陽開還記得,陳毅和副軍長張云逸常在他家門口下圍棋。起初鄉親們并不知道這里住著新四軍的領導干部,后來才慢慢熟悉。軍部的領導對老鄉們非常親切,相處得十分融洽。鐵軍奮勇殺敵,抗日救亡,又有嚴格的紀律,不拿群眾一針一線,他們的言行深深地感動了當地的群眾,許多青年自發加入了新四軍隊伍。

紀念館內一角
在鹽城大豐小海中學,校園內有一憩園,安放著著名的愛國民主人士、政治活動家、理論家和出版家鄒韜奮先生的塑像。1942年底,抗日戰爭進入異常艱難的時期,在周恩來的建議下,鄒韜奮跋山涉水,突破敵、偽、頑的層層封鎖,抱病從廣東經武漢、上海來到蘇中抗日根據地。他途經蘇中二地委、二專署及軍分區司令部駐地的沈灶區復太港、殷家坎,在專員陳同生的陪同下,向沈灶各界人士發表演說。隔兩天,在縣長楊天華就職典禮上,鄒韜奮在縣政府所在地小海鎮鎮海禪寺又一次向各界人士發表了抗日演說。他對根據地“夜不閉戶,路不拾遺”的社會風氣大為贊賞,他說:根據地黨政軍人員都是供給制,為了抗戰從不貪圖享受,處處廉政清風。而國民黨官員以權謀私、爭權奪利、互相傾軋的現象屢見不鮮。鑒于此種情況,要取得抗戰勝利和勝利后建設新中國,希望只能寄托在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民主政府和八路軍、新四軍身上。
1944年,抗日戰爭勝利在望,郭沫若鑒古觀今,發表了《甲申三百年祭》,分析了李自成起義失敗的原因。毛澤東將其列為“整風運動”的學習材料,提醒大家引以為戒,不要重犯勝利時驕傲的錯誤。在此背景下,涌現了一批優秀的文藝創作,有夏征農的《甲申記》、李一氓的《九宮山》、馬少波的《闖王進京》等。1944年11月,三師副師長兼八旅旅長張愛萍,找到了文藝工作者阿英,要他編寫一部關于李自成的戲。阿英興奮地接受了這個任務,奮戰了一個多月,五幕歷史話劇《李闖王》誕生了。此劇在益林首次公演。當晚,黃克誠等三師指戰員和廣大群眾云集在廣場上,將臨時堆筑的大土臺圍得水泄不通。前來看戲的共有兩千余人,有的是從幾十里外趕來的。后面的觀眾站在長板凳上或爬到房頂上,甚至坐在樹上看演出。阿英坐在小板凳上,邊看演出,邊聽群眾反映,散戲后連夜修改劇本,以便第二天重新排練,繼續演出。
鹽城東臺市富騰實業集團公司廠區內,有一棵黃楊樹,樹下有銘牌“將軍樹”三個字。對于這棵樹的來歷,公司辦公室原主任崔平最有發言權。
那是1944年春,新四軍一師師長粟裕在東臺三倉南址小街陳昌柏家召開軍事會議,警衛員將師長的戰馬拴在院中一棵枇杷樹上。饑餓的白馬把樹皮啃光,露出樹干。新四軍有一條軍規:“損壞東西要賠。”粟裕一面批評警衛員,一面向陳昌柏做檢討并掏錢賠償。這還不算,他又托人從如皋捎來一棵黃楊小樹,并親手種在陳昌柏的院子里。陳昌柏過世前,把這棵樹交給了兒子陳子群。后來陳子群因家境困難,無奈之下找到了鄰家陳先才,商議以樹換糧。陳先才知道這棵樹是粟裕親手種的,立即將黃楊樹移到了自家窗口,精心照料。此后,陳先才兩次搬家,都把這棵樹看成是家中的一員,搬到了新家。他對女兒崔平說:“這可是鐵軍鐵紀的見證啊!”后來,陳先才年事漸高,沒有精力照顧黃楊樹了。2003年,崔平代表父親將此樹贈送給自己所在的富騰實業公司。公司領導非常重視,將這棵樹命名為“將軍樹”。
大中鎮南灶村新四軍老戰士朱占林已80多歲,有些事已記不清了,但有一個小故事印象非常深刻。那時,有一個戰士隨地小便,被村民發現報告營部,領導立即對這個戰士進行批評教育,要他檢討糾正自己的錯誤行為。誰知,沒幾天,又有群眾反映同樣的問題,引起領導的重視。營部認為隨地小便雖不是大錯,但影響到新四軍的形象,經請示團部決定處罰這個戰士。那么怎樣處罰才能既懲戒當事人,又讓老百姓信服呢?朱占林說,當時正值夏播時節,田間缺水,于是決定處罰這個戰士挑水100擔,灌溉大田。這個戰士不停地挑水,連續挑了好多擔,肩膀也磨破了。群眾見了心疼,有人主動上前幫助挑水,一個、兩個、三個……不一會兒,很多人加入了挑水行列。受罰的戰士心悅誠服,群眾也開懷大笑。
這些小故事,生動地反映了當年新四軍嚴格執行鐵的紀律和深入群眾心靈的廉政文化。今天,我們要把這寶貴的精神財富發揚光大,努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