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王繼紅
貝達藥業成立于2003年,是由丁列明博士為首的海歸博士團隊創辦。10多年來,董事長丁列明博士高舉自主創新大旗,帶領團隊自主研發成功我國第一個小分子靶向抗癌新藥——鹽酸埃克替尼(商品名凱美納),一舉打破了同類進口藥在中國的壟斷。在中國創新藥研制領域中,貝達人的使命是“做中國人自己的抗癌藥”,把現代生命科學的最新成果應用到疾病治療中,讓更多的科技成果惠及民生,使人們生活的更健康、更幸福。
近20年,我國癌癥呈現年輕化、發病率和死亡率“三線”走高的趨勢,每分鐘就有6人確診為癌癥。隨著經濟條件的改善,人們對腫瘤相關問題的關注也越來越多。
作為一家以創新藥研發和制造為己任的創新型制藥公司,貝達藥業埋頭苦干,潛心研發適合中國患者的腫瘤特效藥。功夫不負有心人,歷經十年艱難,終于成功研制出小分子靶向抗腫瘤新藥鹽酸埃克替尼。作為靶向治療領域的新銳,該藥上市三年來已讓近4萬名肺癌患者受益,不僅療效和安全性優于同類進口靶向藥物,價格也遠低于他們。凱美納已越來越得到生物醫藥領域專家的推崇,成為中國肺癌患者靶向治療的第一選擇。
凱美納的橫空出世,讓更多的人把目光轉向了貝達。是什么讓這家名不見經傳的小公司,能進行這樣的中國創造?
讓我們追溯一下公司領導人丁列明博士帶領貝達的成長之路。丁列明博士,浙江嵊州人,早年畢業于浙江大學(醫科大學),1992年6月赴美國阿肯色大學深造,1996年獲得醫學博士學位后,成為一名腫瘤病理執業醫師。2002年8月,懷揣“做中國人自己的抗癌藥”的夢想,丁列明博士和他的創業伙伴王印祥博士,毅然回國,在浙江杭州創辦了貝達藥業,開始了小分子靶向抗癌藥的研發之路。在美國奮斗十年,丁列明博士已站穩腳跟,事業有成,生活無憂,可謂實現了當年出國時的“美國夢”。那他為何又會選擇中途回國,白手起家創新創業,從此踏上一段未知的征程呢?
提及創業初衷,丁列明博士說得很真切。第一,作為一名中國學子,難忘祖國培育多年,始終懷有“中國情結”,總想有機會回國實現人生價值;第二,中國改革開放引領經濟快速發展,為海外學子回國創業提供了很多機會;第三,中國有市場需求,如包括靶向抗癌藥在內的創新藥主要依靠國外進口,價格又貴,且因人種的差異,不完全適用中國病人。加上國內腫瘤發病人數日益增加,中國急需自己的創新藥,市場需求巨大;第四,國家對創新創業熱情鼓勵,已經從項目研發、產業化、人才引進等方面,制定了很多扶持政策。因此,當時機到來時,他毫不猶豫地選擇回國。也正是上述原因,促使他們能在中國把實驗室的成果,成功地轉化為市場產品。“我們在中國做了一件在美國做不到的事,是中國給了我們這個機會。”每當談到現在的創新成果,丁列明博士就感慨萬分。
從臨床前的細胞和動物試驗,到分期的臨床研究,10年來,丁列明帶領團隊,以常人難以想象的毅力和決心,行走在孤獨寂寞的創新路上,歷盡千辛萬苦,終于在2010年5月完成最后Ⅲ期臨床研究,并獲得令人激動的研究結果。
在這個隨機、多中心、雙盲、雙模擬、陽性藥物平行對照的Ⅲ期臨床研究中,共有400例晚期復發或轉移的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接受了國產凱美納和進口藥物易瑞沙的藥效比較研究。結果顯示:凱美納的中位無疾病進展為4.6個月,比易瑞沙組的3.4個月高出了34%;中位疾病進展時間凱美納為5.1個月,也長于易瑞沙的3.6個月,且具有統計學意義。在安全性方面,凱美納不良反應發生率為60.5%,明顯低于易瑞沙組70.4%;兩者皮疹發生率分別為40%和49.2%,腹瀉發生率分別為18.5%和27.6%。均具有統計學優勢。這表明,凱美納的安全性和耐受性明顯優于進口同類藥。2011年6月,凱美納獲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頒發的新藥證書和生產批文,并于7月正式上市銷售。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召開的上市啟動會上,十一屆全國人大副委員長、國家重大新藥創制專項技術總師桑國衛院士高度評價這一創新成果,認為凱美納代表了中國醫藥從仿制向創新的轉折,是“十一五”重大科技專項的標志性成果。時任衛生部部長陳竺院士更形象地把凱美納比為“民生領域的‘兩彈一星’”。對這樣的評價,丁列明博士坦言道,“我們自然非常激動,也深受鼓舞,覺得以前所有艱難困苦都是值得的。”
這一評價也同樣得到臨床應用的進一步驗證。上市后,6000多例使用凱美納的晚期肺癌病人統計信息表明,疾病控制率達80%,治療有效率達30%,副作用明顯低于同類進口藥,真正做到了靶向抗癌,即在殺滅癌細胞的同時,對正常細胞幾乎沒有傷害,大大提高了病人的生存時間和生活質量。凱美納的成功研發,打破了小分子靶向藥物領域國外大型制藥企業的壟斷,標志著我國藥物創新有了質的突破。
2012年,凱美納被列入美國權威機構發布的《新藥研發年度報告》。報告顯示,全球在上一年度上市的新藥僅33個,凱美納正是其中之一,這是該報告有史以來錄入的唯一來自中國的新藥。2013年8月,世界頂級雜志《柳葉刀-腫瘤篇》全文刊發凱美納Ⅲ期臨床研究成果。這是該雜志第一次發表中國創制的新藥的臨床研究論文。在編者按中,克羅拉多大學教授RossCamidge評價“埃克替尼開創了中國抗癌藥研發的新紀元”(Icotinib:kick-starting the Chinese anticancer drug industry),稱它是中國抗癌新藥研發的一個“完美案例”,這幾乎是中國自主研發的化學藥在國際上得到的最高評價。
今年10月25日,凱美納上市三周年學術峰會在杭州舉行,近600位來自國內一線的醫院院長和醫生齊聚一堂,孫燕院士、于金明院士、管忠震教授等國內腫瘤研究領域的頂尖專家也紛紛到會。他們認為,過去十年,肺癌治療進入“基因組年代”,尋找并針對變異基因來治療肺癌,即“分子靶向治療”,已成為一個重要治療手段。分子靶向藥近年來在國外發展迅猛。凱美納則是唯一躋身該領域的中國新藥。
新藥的研發對全世界來說都是一件難事,周期長、投入大、風險高,在國外有一個說法就是“雙十”,即十年的時間和十億美元的投入。如今,新藥的研發過程可能會費時更長、耗資更大,實為高風險項目。
“貝達這10年,一路都有各級政府和領導的支持伴隨。”新藥研制過程中,除了公司創新團隊的艱苦努力、協同作戰,讓丁列明博士最難忘的是國家和各級地方政府的鼓勵幫助。研發初期,公司缺少新藥研發資金,國家及時給予凱美納資金支持,先后獲得國家科技部“重大新藥創制”科技重大專項、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基金、國家高新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國家火炬計劃、國家戰略性創新產品等等項目資助。新藥審批環節,因多種原因造成審批過程漫長而復雜。但作為國家支持的重點項目,凱美納的審批得到有關領導和政府部門的高度重視,得以最快的速度進入評審。在公司所在地浙江,政府還大膽創新,通過談判和招標,率先在全國將凱美納納入浙江省醫保目錄,病人只需承擔20%至30%,最多購買5個月,合計自費1萬多元,就可終身服用凱美納,這對新藥的市場應用和推廣,起到了極大的助推作用,得到國內專家和廣大患者的一致認可,紛紛呼吁浙江的醫保經驗值得在全國推廣,讓創新成果真正能惠及民生。
“當然,我們的創新時代剛剛開始,國家很多相關政策還不完善,從新藥審批、市場準入到進醫保目錄,乃至企業稅負等政策體系,都需要在創新型國家建設的頂層設計中不斷完善,以便更加有效的引導和扶持我國醫藥創新和產業的健康快速發展。”丁列明博士說道。
如今,貝達藥業已成為中國生物制藥領域的一面旗幟。一方面,旗幟意味著創新無止境。目前,公司在研新藥項目有20多個,其中1.1類國家新藥6項,都是針對發病率高、對健康影響大的疾病,如惡性腫瘤、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申請專利106項,授權17項;制定技術標準4項,其中鹽酸埃克替尼原料藥和片劑標準已成為國家標準。2013年底,繼凱美納之后的又一1.1類新藥BPI-9016,已向國家藥監局提交了臨床申請。另一方面,旗幟的作用更在于引領和集聚人才,攀登和占領新的高地。當前,貝達旗幟下集聚了一支優秀的創新團隊,他們帶領貝達人不斷地進行創新。而更多的優秀人才正在逐步向貝達藥業集聚。一位在美國工作的博士在發給丁列明博士的短信中說道:“我目前在美國一家醫藥公司工作。我愿意和貝達進一步探討中遠期產品開發……”
丁列明博士表示,貝達之所以能夠成為中國生物制藥領域一面旗幟,這和優秀的創新團隊密不可分。目前,貝達擁有國家級“千人計劃”專家5位,他們不僅具有深厚的專業造詣和國際化的新藥開發理念,更有新藥研發實戰經驗。一個企業擁有數位入選國家“千人計劃”的人才,這在全國也實屬罕見。這就是丁列明的魅力,也是貝達的實力。
除了具備頂尖的創新人才團隊,貝達在戰略上也注重和國際知名生物制藥企業開展跨國合作,這對公司走出國門、走向世界意義深遠。2013年5月10日,公司與全球生物制藥巨頭——美國安進公司正式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成立貝達安進制藥有限公司,并于9月正式掛牌,落戶浙江省海創園,共同推進安進公司抗癌藥物Vectibix(帕妥木單抗)在中國的市場化。前不久,貝達又與美國Xc overy公司合作開發一個新項目——X396,是針對肺癌的新一代ALK抑制劑,希望盡早讓其惠及美國、中國以及全世界的患者。
據悉,貝達藥業因其出色的表現,已由中金公司保薦申報在創業板上市。今年6月27日,中國證監會公布的貝達藥業IPO說明書申報稿顯示,凱美納2012年銷售額達到3.6億,2013年銷售額達到4.75億,連續刷新了中國創新藥物的銷售記錄。
展望未來,丁列明博士說,貝達的目標是“打造總部在中國的跨國制藥企業”。當然,這中間還有漫長的路要走,貝達正集中力量向更高的山峰攀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