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雷紫禎
老子在《道德經》中云:“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
《易經》有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自古以來,我們的祖先一直推崇將“上善若水”與“厚德載物”作為處身立世的準則,力求像水一樣,以自己寬廣深厚的胸懷,美好的品行來承載,包容,造福萬物。時至今日,在美麗的水木清華園內,有這么一個人,他以“水”作為自己的研究對象,愛水、護水的同時,將水之本質灌之于自己的行動中,與清華“厚德載物”的深厚底蘊交相輝映,形成了他對自己學科文化特有的理解,他就是賈海峰。
生之靈,水之韻。世間萬物在水的樂章聲中生命潺潺、汩汩流逝。但上世紀以來,隨著人類生產、生活水平的提高,在利用水的同時,給水資源帶來了嚴重的污染和浪費。水環境問題日益凸顯。保護“生命之源”到了刻不容緩的時刻。
賈海峰以優異成績從中國農業大學水利與土木學院畢業后,進入北京市水利科學研究所工作。正是在水利科研所工作期間,賈海峰開始接觸水環境保護工作,從此跨入這一領域,成就了他以后的水環境人生。
據賈海峰回憶,20世紀80年代末,北京市及其周邊地區經濟開始迅猛發展,但是生活、工業污水處理等與之相配套的設施發展速度還未跟上來,很多河流被嚴重污染,包括北京市的清河,臟、黑、臭的現象極其嚴重。但當時我國在河流水環境整治方面的經驗還不足,北京市水利科學研究所在北京市科委與英國海外發展署(ODA)的聯合資助下,與英國科學家一起對此展開聯合研究,對清河水環境問題進行系統識別和綜合整治。剛工作不久的賈海峰有機會投身其中。多番接觸,他開始認識到水環境保護將成為國家面臨的重大問題,但與他之前所學的傳統水利行業比起來,水環境保護在我國還處于起步階段,急需高水平的相關人才從事這一工作。
古人有“智者樂水”一說,從古至今,“水”一直因其至純至美的特性為許多人所喜愛,賈海峰亦如此。當一幕幕水污染的場景頻繁出現在他眼中時,勾起了他要守住“一泓清泉”的責任心。何不將自己的興趣愛好與國家環境需要結合起來?一番考慮之后,賈海峰做出了全身心投入到水環境這一全新工作中的決定。為使自己的專業知識跟上形勢,1995年他還考取了清華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系,攻讀博士學位。
水木清華,鐘靈蘊秀,恰同學少年,風化正茂。在清華這座歷史悠久,以“厚德載物”作為校訓的中國首屈一指的名校里,賈海峰拼命吸取著“養分”,對水環境保護理論和技術進行了深入而系統的學習和研究,并憑借多年豐富的經驗和出色的表現于博士畢業后獲得清華拋過的橄欖枝,留校成為清華園內的一名教師。
“上善若水,厚德載物”,自從真正深入接觸水環境學科,自從踏入清華園,賈海峰就將兩者結合到了一起,賦予了學科別樣的理解和精神文化。
正因為對水有特殊的感情和融入了特有的文化,多年歷練,賈海峰奏響了一曲“水之精華樂章”。目前主要以環境系統分析、水環境模型、城市降雨徑流控制、城市河流修復、環境規劃與管理、3S技術在環境科學中的應用為研究方向。
“水環境系統是一個復雜的系統,隨著學科交叉創新理念的發展,很多學科的理論和技術都被用到解決水環境問題上來,并在其中發揮了很大的作用,如水利、生物、生態、計算機、地學以及社會經濟學和決策理論等。我們工作的主要目的是試圖通過多個學科綜合交叉和創新,從宏觀、系統的角度去梳理水環境系統,識別導致水環境問題的系列因素,并給出相應的處理方法。”賈海峰對他的學科主要研究工作做了系統的總結和概括。據他介紹,近幾年來,他們主要從事城市水環境系統研究及流域/區域水環境規劃與管理研究。
城市水環境的保護、修復與建設是近年來的一個熱門的話題。“水生城之態,水筑城之形;水是城之源,水為城之魂;水文明是生態文明之基。”但近年來,城市水體污染、生態退化以及城市內澇等一系列的“城市病”層出不窮,找出“病因”,“對癥下藥”是賈海峰及其團隊的主要工作之一。針對多年研究城市水環境所總結的經驗,他在國內外知名學者的鼎力支持下,創建了清華大學環境學院城市徑流控制與河流修復研究中心,除了城市水污染點源控制之外,他們還將關注的焦點聚集到城市降雨徑流與非點源污染的識別和控制上,研究如何引導城市的低影響開發(Low Impact Development,LID),從而系統解決城市降雨徑流控制和河流修復問題。
針對流域水污染問題,賈海峰及其團隊力圖站在大流域、大區域的角度去識別水環境問題,掌握各種污染源的時空分布及變化規律。進而基于水質目標管理的理念,解析水體允許納污量,并科學合理地分配給不同的污染源,推出城市工業污水、城市生活污水以及非點源的處理方案,為政府相關部門和企業提供決策支持。
自從事水環境工作以來,賈海峰曾經作為主要負責人和參與者完成了100余項水環境保護研究項目,其中既有國家重大專項課題,又有省、市級項目。從北京到佛山,從青海再到蘇州……踏遍祖國千山萬水,他把對水的眷戀和愛護灑向了祖國的各個城市甚至鄉鎮。在對密云水庫水環境進行的系列研究中,他充分利用水動力學-水質-生態的耦合模擬、GIS數據庫等手段,對密云水庫的水質、生態變化、水源地保護策略等進行了一系列深入而長期的研究探討;在對北京市水環境和水生態進行的系列研究中,他對北京市的生態需水和用水進行了全面的評估和規劃;在備受關注的圓明園東部防滲工程環境影響事件中,他從地表水環境影響評價的角度,給出了細致而又說服力的評價及方
案。賈海峰還經常深入佛山、深圳、蘇州等經濟較為發達的市區及城鎮,對當地生態、水環境問題展開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包括廣州亞運會佛山市水環境質量保障研究、佛山市“十二五”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規劃等,為當地生態、生活的改善貢獻了一己之力,廣獲好評。多年的艱辛和努力換來了無數的鮮花和掌聲,賈海峰主持或參與的項目先后獲得全國優秀城鄉規劃設計一等獎,華夏建設科學技術一、二、三等獎,北京市科技進步獎二、三等獎等二十余項科研獎項。
除進行項目課題研究之外,賈海峰還十分注重學術交流與合作,經常主持或者參與國際國內學術研討會,足跡甚至遍布歐洲、美國、亞洲。由于積極推進水環境保護領域的國際合作,積極參與各種學術活動,賈海峰又先后獲聘請為ASCE-EWRI國際委員會委員和城市水資源研究委員會委員、ASCE城市流域管委會核心組成員等。此外還獲得了美國水資源工程院授予的資深水資源師證書,據了解,他是現今中國大陸獲得該項證書的第一人。
多年歷練和總結,賈海峰將自己所得進行編著,共發表了150余篇文章,參與編著、翻譯論著十多部。值得一提的是他還積極參與到相關研究的科普工作中,其參與翻譯編制的《把雨水帶回家——雨水收集利用技術和實例》獲得第二屆北京市優秀科普作品獎。他還積極參與到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中央電視臺、中央廣播電視臺等各大媒體的節目中,作為一名專家為普通老百姓解答專業知識。
作為清華園里的一名園丁,賈海峰的本職工作還是教書育人。雖然與園內許多資深學者比起來,他的資歷尚淺,但多年耳濡目染,他深刻理解培養下一代工作在水木清華園里的重要意義。“春風化雨,潤物無聲”,前輩在教育上的良好作風而今同樣被賈海峰用在自己學生身上。“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而今賈海峰已經先后培養了5名博士后,二十多名研究生,指導三十多名本科生完成畢業論文。對一群中國最優秀的學子,他說出了自己多年從事水環境研究的經驗體會:“做科研不能只顧眼前,而要立于學科前沿,敢于做一些前瞻性的工作,認準以后腳踏實地地去做就一定能有所獲。”
一句話,一輩子,一生情,帶著對水環境特有的理解和執著的信念,賈海峰樂在其中,繼續耕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