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尚法,鄭寨生,張雷,楊夢飛,王凌云,李怡鵬,袁明安
(浙江金華市農業科學研究院,321000)
2000年以來,浙江省金華市一帶設施栽培蓮藕面積不斷擴大,小拱棚栽培提早到5月底6月初采收,大棚栽培蓮藕提早到5月上中旬采收,分別比露地栽培采收時間提早10 d和20 d以上,效益大幅提升,為浙江省蓮藕產業的快速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盡管如此,生產中還是存在由于蓮藕設施栽培技術不夠完善,特別是保溫增溫技術原理不明確、溫度管理技術不到位,導致部分種植田塊植株徒長、采收期過遲、收益下降等情況。
筆者根據多年來對蓮藕生長發育情況的研究,認為決定蓮藕萌芽即打破休眠的關鍵因子是蓮藕生長的環境溫度。為此,本試驗針對性地開展大棚、小拱棚及露地栽培試驗,研究蓮藕生長環境溫度與蓮藕打破休眠之間的關系,為蓮藕生長發育理論研究及設施栽培實踐提供技術支持。
東河早藕,由金華市農科院提供。該品種特早熟,利用設施栽培具有較大的早熟、增收潛力。
試驗設4個處理。A,大棚覆蓋栽培;B,小拱棚覆蓋栽培;C,對照 1,露地栽培;D,對照 2,宿藕田(上一年7月以前采收主藕上市,隨即將子藕作為種藕種植,下半年不采收,冬季田間越冬,翌年通過肥水管理,在6~7月采收)。試驗采用隨機區組排列,重復3次,小區面積66.7 m2。
試驗A、B、C 3個處理,于2013年2月25日定植,株行距1.2 m×0.8 m,每穴栽種種藕1株,每小區種植70株約50 kg。種藕用95%綠亨1號可濕性粉劑4 000倍液浸泡,大田每667 m2用生石灰100 kg消毒殺菌,基施腐熟豬欄糞2 000 kg、碳酸氫銨50 kg、過磷酸鈣20 kg;70%植株抽生第1張立葉時,施尿素7.5 kg、復合肥 7.5 kg;蓮藕封行期,施尿素 15 kg、復合肥15 kg,施肥后注意葉面清洗以防肥害。大棚、小拱棚栽培,溫度達到20℃以上,大棚二邊開門通風降溫,而小拱棚則兩頭掀開薄膜降溫,使得棚內最高溫度不超過40℃。當外界氣溫穩定達到20℃以上時,大棚、小拱棚完全揭膜。各處理其他田間管理措施同常規。
觀察記載不同模式栽培蓮藕萌芽前后溫度變化情況、蓮藕生物學特性以及經濟性狀,根據試驗結果,開展分析討論,為形成蓮藕產品質量器官調控提供技術支持。
①溫度數據采集 試驗采用杭州澤大儀器有限公司生產的溫濕度記錄儀,感應器位于水面以上20 cm處,每30 min采集一組數據,每天記錄48組數據。本試驗僅分析溫度相關數據。
②采藕期 蓮藕形成商品藕需要20~30 d,故測產在終止葉完全展開后10 d進行[3]。
③錢葉 種藕節或上一年形成的頂芽長出的葉片,小而薄,葉柄細,常浸于水中或浮于水面,又稱“浸水葉”[3]。
④立葉抽生時間 指30%蓮藕植株抽生立葉相對應的日期。
4月12日,各處理錢葉均已抽生,由表1可知,該日期以前45 d內蓮藕田間最低溫度平均值,A處理為6.3℃,分別比B處理和C處理高 1.4℃和3.0℃,具有較好的保溫增溫效果;日平均溫度A處理為14.1℃,分別比B處理和C處理高1.7℃和2.8℃,3種模式的日平均溫度溫差值并不大,這可能與這段時間陰雨天氣較多,以及大棚、小拱棚及時掀膜降溫有關。盡管3種模式之間絕對溫差并不大,但是,A處理和B處理滿足日均溫度13℃的時間比C處理提早5 d左右。日最高溫度平均值,A處理為30.6℃,分別比B處理和C處理高4.0℃和7.1℃。4月13~27日,外界氣溫進一步回升,通風降溫處理后田間最高溫度仍然接近或超過40℃,根據天氣預測預報及植株生長情況,4月28日完全揭膜。由表1可知,3種模式最低溫度、日平均溫度趨勢是比較接近的。
蓮藕萌芽的外在表現是抽生錢葉。結果表明(表2),A處理、B處理錢葉抽生時間明顯早于對照C處理和D處理,其中A處理分別比B處理、C處理和D處理提早3 d、21 d和26 d,對應日期以前日平均氣溫均有10 d以上超過13℃,而從C處理錢葉抽生情況分析,雖然3月14~22日日均氣溫達到13℃以上,但是直到4月12日錢葉才出葉,說明3月22日至4月12日期間的溫度條件有促進蓮藕萌發的作用,即12℃以上可能就具有促進本試驗參試品種萌發的效果,這與以前報道的蓮藕萌芽需要滿足15℃左右不一致,是否與品種特性以及有效溫度之上需達到多少有效積溫等有關,還需進一步研究。可見,采用大棚、小拱棚栽培對促進蓮藕提早萌發具有較好的作用。
試驗結果表明(表2),A處理第1張、第2張立葉抽生期明顯提早,其中第1張立葉抽生時間分別比B處理、C處理和D處理提前14 d、29 d和24 d,第2張立葉抽生時間分別比B處理、C處理和D處理提前21 d、28 d和25 d。 終止葉完全展開后5~10 d,地下根狀莖達到2節以上,單株質量 1.0 kg左右,是春藕采收的適宜時間,生產當中往往根據市場行情靈活掌握。試驗結果表明,A處理終止葉抽生期分別比B處理、C處理和D處理提前18 d、25 d和23 d,A處理和B處理的早熟效應十分明顯。C處理和D處理立葉抽生時間的遲早,與4月中旬以前環境溫度有關。蓮藕生長前期一旦遇到低溫冷害或者溫度較低時,當年種植的蓮藕生長進程較慢;前期溫度較高時,則當年種植的蓮藕發棵快,長勢旺。
試驗結果表明(表3),若僅以終止葉全展后時間為標準,A、B、C處理單株質量逐漸增加,這可能與B、C處理采收期推遲及環境溫度更加適宜蓮藕生長發育有關;終止葉全展后5 d和10 d比較,A處理、B處理和C處理單株蓮藕質量均明顯增加,前期3個處理差異大,后期差異有縮小的趨勢。由此可見,蓮藕設施栽培,主要是通過促進蓮藕前期生長發育從而實現早收增收的目的,而單位面積產量反而略低于露地栽培模式;同一種植模式,適當延遲采收,可以明顯提高產量,一般情況下可以彌補價格下降所致的損失。D處理因為種藕基數過高,個體差異增大,雖然產量與其他處理差異不大,但是平均單株質量明顯下降,總體商品性較差。由此可見,蓮藕重新種植,合理密植,利于提高蓮藕單株質量和商品性。

表1 不同栽培模式下蓮藕生長環境溫度

表2 不同栽培模式對蓮藕萌芽、立葉抽生時間的影響 月/日

表3 不同栽培模式對東河早藕單株質量、產量和產值的影響
本試驗結果顯示,大棚栽培模式和小拱棚栽培模式,4月12日以前日平均溫度5 d平均值分別比露地栽培模式提高2.8℃和1.1℃,具有較好的保溫增溫效果,錢葉抽生時間分別比露地栽培模式提早21 d和18 d,具有較好的促進萌發的作用;終止葉抽生期分別比露地栽培模式提前25 d和7 d,早熟作用明顯。
試驗表明,大棚栽培模式、小拱棚栽培模式,主要通過促進蓮藕前期生長實現早收增收,單位面積產量并無優勢。蓮藕重新種植,合理密植,利于提高單株質量和蓮藕的商品性。宿藕田密度高,個體差異大,平均單株質量明顯下降,總體商品性較差。本試驗結果還表明,12℃以上具有促進蓮藕萌發的效果,這與以前報道的蓮藕萌芽需要滿足13~15℃不一致。蓮藕萌芽與品種特性以及有效溫度之上有效積溫之間的關系,有待進一步研究。
[1]孔慶東.中國水生蔬菜品種資源[M].武漢: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4-7.
[2]柯衛東,劉義滿,黃新芳.水生蔬菜安全生產技術指南[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14:7.
[3]李良俊,陳學好,曹碚生.水生蔬菜設施高效栽培技術及其應用[J].長江蔬菜,2009(16):92-96.
[4]張尚法,葉自新.水生蔬菜栽培新技術[M].杭州:杭州出版社,2013:18-33.
[5]柯衛東.水生蔬菜研究[M].武漢: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9:469-4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