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林峰 劉德禹 張偉蘭

在目前種植蔬菜的普通塑料大棚中不僅溫度濕度適宜,而且大棚對外處于開放狀態,這樣既有利于各種蔬菜病蟲害的發生,又促使外界病蟲害侵入棚內。因此,導致大棚內病蟲害基數大,為害嚴重。為了控制病蟲害,人們不得不大量使用化學農藥,從而不可避免地造成蔬菜的污染,影響消費者的身體健康。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的食品安全意識不斷地增強,對蔬菜的品質要求也越來越高,對無農藥污染的蔬菜的需求也愈來愈強烈。因此,在大棚蔬菜種植中研究與摸索出一種系統的控制病蟲害的方法不僅十分必要,而且非常迫切。本方法主要是利用高溫悶棚并輔助其他一些物理方法,殺死絕大部分大棚內及土壤中的各類害蟲、蟲卵,殺死大棚內及土壤中各類病菌或降低其基數。為蔬菜生長提供良好的生長環境,避免使用各種農藥而造成對蔬菜的污染。
塑料大棚結構與簡易蔬菜塑料大棚類似,不同之處,以8 m寬的蔬菜大棚為例,要求棚肩不低于1.8 m。棚肩到掃腳膜之間用25~30目的防蟲網固定在棚架上。大棚兩端上方安裝活動的通風窗(通風口用防蟲網覆蓋),通風窗上覆蓋塑料薄膜,通風窗開啟時,大棚內空氣通過防蟲網與外界交換,可降低棚內溫濕度。關閉通風窗時,可提升棚內溫濕度。掃腳膜高30 cm,埋入地下部分不低于30 cm(可防止棚外害蟲從地下鉆入棚內)。棚肩到地面之間的大棚塑料膜可根據需要用搖柄隨意敞開通氣或者封閉防蟲網保溫。要求蔬菜大棚的門關閉后不留縫隙。要求大棚與外界處于一個獨立的封閉狀態。大棚內要安裝好噴滴灌系統,外安裝遮陽網。
在大田生產過程中我們會發現,同樣的栽培方式,同樣的栽培條件,某些品種似乎比另一些品種更抗病。常見大田蔬菜與瓜果中,馬鈴薯、番茄、辣椒、黃瓜、西瓜等較容易發生病毒病。然而在生產過程中,更多考慮的是蔬菜與瓜果本身的商品性與習慣選擇栽培品種,往往忽視了品種的抗性。但對于某一病毒病常發生區域,有意識地選擇一些優良的抗病品種栽種是一種對病毒病進行有效防治的重要措施。在種子公司琳瑯滿目、品種應接不暇、質量參差不齊的現實的種子市場條件下,對于種植者特別是種植大戶或者種植農場而言,在現實的操作過程中可以先進行一定的試種,對作物的商品性與抗病性進行觀察,再決定是否換品種與換何種品種?,F代農業生產者應該培養這樣“試驗”與“試種”的意識。對于抗性品種而言,通過長時間、大面積的推廣使用,因其對環境所形成的選擇性,必然導致后期抗性的減弱或者消失,這就要求我們用其他的抗性品種進行必要的替換,這也體現了預見性“試種”的重要性。

大棚內空氣通過防蟲網與外界交換
多年實踐證明,利用大棚密封所產生的高溫以及石灰作用不僅基本上可以把大棚內的各種蔬菜害蟲及其蟲卵殺死,同時也可以把土壤中很多致病菌與病毒殺死或失去活性,在很大程度上減少了蔬菜病害的發生。殺滅工作完成后,即可開始蔬菜生產。
在氣溫達到35℃以上晴朗的盛夏,把通過發酵的有機肥與蔬菜大棚內的表層土壤混合均勻后整平,再把活動的大棚塑料薄膜全面覆蓋,使整個大棚密封,在烈日下暴曬3天。由于太陽光的輻射,大棚內最高溫度可達70℃以上。
首次暴曬后,揭開活動的大棚塑料膜進行降溫,降溫后,在大棚內按每667 m2施優質熟石灰200 kg,均勻撒在大棚內,之后再將土壤淺翻一遍,淺翻深度15~20 cm,淺翻后重新蓋好大棚塑料膜,第二次將整個大棚密封暴曬3天。
第二次暴曬后,再揭開活動的大棚塑料膜進行降溫,降溫后將蔬菜大棚內土壤深耕一次,深度應達30~35 cm。再把深耕后的土壤用水灌透,之后再重新蓋好大棚塑料膜,第三次使整個大棚密封暴曬3天。

通過高溫悶棚、施用石灰處理的大棚蔬菜長勢良好
在蔬菜播種或移栽后,馬上在大棚內高低錯落地掛些粘蟲黃板(每667 m2掛30塊左右)。同時,要清除大棚外周圍的雜草,并在大棚外安裝太陽能或頻振式誘蛾燈,最大程度地降低棚外害蟲基數以減少害蟲進入大棚內的機會。
在實施殺蟲的整個過程中,操作人員進入蔬菜大棚要快進快出,嚴防人為帶入害蟲或隨風飄入害蟲。今后每年按上述方法與步驟操作一次。在蔬菜生產過程中施用的各種有機肥都要經高溫消毒殺蟲處理后方可使用。在以上基礎上通過采取農業綜合措施,如增施有機肥提高抗性、葉菜與瓜菜合理輪作、間苗、科學整枝、及時剪除病枝枯技、控制好棚內溫濕度等,增加光照,調節土壤pH值,這樣就可以使棚內蔬菜生長一年內基本不受到病蟲的為害,蔬菜生產就可實現優質高產。
[1]李海平,李靈芝,粟東霞.稀特蔬菜工藝學[M].北京:中國農業科技出版社,2011.
[2]李守勉.溫室設施蔬菜安全種植技術[M].北京: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