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亦權
“鯰魚效應”這個概念越來越受到各行各業管理層的追捧。它的故事是這樣的:挪威人喜歡吃沙丁魚,尤其是活魚,而且市場上活魚的價格比死魚高許多。于是,漁民們都千方百計地想辦法讓沙丁魚活著回到漁港。可是,雖然經過種種努力,絕大部分沙丁魚還是在中途死亡了。但是,有一條漁船卻總能讓大部分沙丁魚活著回到漁港。原來是老船長在裝滿沙丁魚的魚桶里放進了一條以魚為主要食物的鯰魚。鯰魚進入魚桶后,由于環境陌生,便四處游動。沙丁魚見了鯰魚十分緊張,左沖右突,四處躲避,加速游動。桶里的水也因此而變活了,沙丁魚缺氧的問題就迎刃而解了,它們也就不會窒息而死,都能活蹦亂跳地回到漁港。
這個故事大致是指采取一種手段或措施刺激團隊活躍起來,從而激活和提高團隊的綜合競爭力。不可否認,“鯰魚效應”確實是一個先進而且行之有效的管理策略。
但是,稍微細想,你會發現“鯰魚效應”的事理邏輯存在很多漏洞:鯰魚是一種淡水魚,生活在內陸的湖泊與河流中,而沙丁魚則生活在大海里。那么,老船長帶著鯰魚出海時,究竟是把鯰魚養在淡水桶里,還是海水桶里呢?
如果養在淡水桶里,那么在捕了沙丁魚之后,是不是把沙丁魚倒進淡水桶里呢?如果是這樣子,沙丁魚或許不需要等到水里的空氣消失殆盡就已經死光了。有人說,那就把鯰魚養在海水桶里帶出海吧,再把沙丁魚放進桶里不就沒事了?其實這樣更不行,把鯰魚養在海水桶里,可能還沒等捕到沙丁魚,鯰魚早就先一命嗚呼了,指望它和沙丁魚追逐游戲,往水里加氧氣?省省吧!
這樣一分析,你會發現“鯰魚效應”是個根本不可能發生的事情,其荒誕程度,類似于有個人養了一條金魚,并聲稱這是用來鞭策蚯蚓抓緊時間松土的。
或許有人說,故事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故事中蘊含的道理。可是,話又說回來,難道只要能說明事理,其他的一切就可以拋開,這樣的習慣究竟好不好呢?我認為答案是否定的。以“鯰魚效應”為例,很多人都認為這個概念來自國外,因為它還有一個英文名叫“Catflsh Effect”。其實,根本就不是這么一回事,它和“溫水煮青蛙”等理論一樣,是原產于中國的“忽悠”理論,無數次地以訛傳訛后就成了舶來品。到如今,人們甚至已經無法查證真正的原作者是誰,而故事卻成了“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