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王建民 社科院臺研所研究員 編輯丨安東 郵箱丨E-mail:Anthon83122@gmail.com
最近,“國民待遇”成為島內商界和大陸臺商的關注焦點。年初,臺灣旺旺中時媒體集團董事長蔡衍明公開呼吁:“大陸方面先試行兩岸經濟統一,給予臺商‘國民待遇’?!贝撕?,臺灣工業總會理事長許勝雄率團訪問大陸并在拜會全國政協主席俞正聲時亦呼吁大陸應給予臺商“全面國民待遇”。9月初,臺“經濟部常務次長”沈榮津也在第四屆兩岸產業合作論壇中呼吁,希望大陸在對臺商的市場準入、政府采購以及資金、人才與技術等市場經營要素上,給予與大陸企業實質相同的待遇。國臺辦發言人在隨后的例行發布會中表示,大陸方面將通過不斷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為臺商在大陸投資經營、發展事業創造更加良好的條件和更加優質的政策環境。
在此要說明的是,“國民待遇”規則或原則是WTO(世界貿易組織)的主要法律規則,指組織中的經濟體成員在其境內的境外公民或企業與境內公民、企業享有同等民事權利方面的待遇?,F實中主要體現在企業的貿易與投資層面,即境外產品進入境內或境外企業在境內從事相關經營活動,享有與境內企業基本相同或不低于的待遇,不能存在歧視性待遇。中國大陸給予外商和臺商所謂“超國民待遇”有當時的歷史背景。改革開放初期,中國大陸經濟百廢待興,急于解決資金、技術、人才短缺等問題。參照國際貿易政策通行做法,中國大陸給予境外投資者高于境內居民的待遇,比如稅收優惠、土地優惠、財政支持以及外匯管理方面等多種特殊優惠政策。但由于經濟發展水平差異、產業差異等原因,也設置了一些例外原則?;旧希洕w之間的經濟整合程度越高,“國民待遇”差距越小,而且基本上是相互的。
應該說,給予外商和臺商的“超國民待遇”為順利推行改革開放、實現經濟起飛,起到了不可否認的重要作用。但是,隨著中國大陸加入WTO,以及本土企業在各個領域的全面崛起,中國大陸給予外商和臺商的許多優惠政策就有違WTO的相關精神和規范,對本土企業而言則是不公平競爭。2010年12月開始,中國大陸對在華外資企業及外籍個人征收城市維護建設稅和教育費附加。這意味著中國大陸境內的所有企業統一稅制,外資享受“超國民待遇”的時代正式終結。但是,臺商作為一個特殊的企業群體概念,既不同于內資,也不同于外資。改革開放之初,大陸方面即專門為臺資企業制定了《國務院關于鼓勵臺灣同胞投資的規定》等條例,在部分條文中類比外資待遇,其中包括一直實施到現在的“同等優先,適當放寬”原則。即給予臺商較外商更優惠的待遇,在同樣的條件下臺商享有優先權。而各省市為招商引資提供的優惠政策則更多。比如,很多地方規定,在臺企所得稅稅率為15%的情況下,臺商從企業取得的利潤直接投資于該企業,可退還再投資部分已繳納所得稅的40%;而2014年大陸企業所得稅稅率,一般企業為25%,國家重點扶持的高新技術企業為15%,小型微利企業為20%。在土地優惠政策方面,地方給臺商開列的土地優惠政策“五花八門”。比如,經申請并繳納有關土地費用后,可獲得土地使用權,并可在使用期限內轉讓、出租、抵押或者用于其他活動,等等。而這些優惠條件均是大陸企業無法享受到的。
隨著中國大陸經濟的發展、制度的日益健全,大陸方面在不斷完善境內外企業的待遇差距,逐步取消臺資與外資企業的“超國民待遇”,但要實現臺資企業與大陸企業完全一致的“國民待遇”,涉及到許多法律條文的修改與制度對接問題,是一個較長期推進的過程。目前海峽兩岸的經濟整合程度并不高,在臺商極力爭取大陸給予臺商“全面國民待遇”的同時,大陸企業在臺灣卻受到極不公平的待遇,臺灣依然嚴格管制陸資、歧視陸資、“污名化”陸資。這是臺灣需要理性思考的問題,不能“只要利”,而不愿對大陸企業給予基本的公平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