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世鵬 樸忠萬 金志民 劉文洋 楊常玉
摘 要:以野生大林姬鼠(Apodemus peninsulae)為試驗材料,對其消化系統各段長等指標進行了測量和分析,試驗結果表明:大林姬鼠的消化道總長為(458.13±24.50) mm,是體長的(4.49±0.30) 倍。其中,小腸占消化管總長的62.19%±0.98%,為體長的2.77±0.20倍,大腸占消化管總長的23.45%±0.80%,為體長的1.05±0.05倍。與各段消化道相比,大林姬鼠的小腸最發達,這與其食性密切相關。相關性分析表明大林姬鼠的消化道總長與體長不相關,與體質量相關,體質量(y)與消化道總長(x)的相關方程為y=0.06x+0. 07。
關鍵詞:大林姬鼠;消化道;體長;體質量
中圖分類號:S764.5 文獻標識碼: A DOI 編碼:10.3969/j.issn.1006-6500.2014.11.009
大林姬鼠是嚙齒目、鼠科、姬鼠屬動物。是小型嚙齒類動物,對于小型嚙齒類動物來說,食物能量的獲取和有效利用是其生存和繁殖的關鍵[1-3]。作為食物消化吸收的場所,其消化道的形態結構與食性是密切相關的,同時可以影響食物的消化率。筆者根據大林姬鼠的食性,對其消化系統進行解剖,以觀察消化系統的形態結構,并為研究其他鼠類消化系統的形態結構與食性關系提供生物學基礎。
1 材料和方法
1.1 試驗材料
試驗材料為野生雄性成體大林姬鼠,共13只,在牡丹江橫道河子地區捕獲。
1.2 試驗方法
將捕捉的大林姬鼠用二氧化碳窒息法進行處死后,用精度為0.01 g的天平測量體質量,用精度為1 mm的鋼卷尺測量體長、尾長、前足長和后足長。然后進行解剖。解剖后先觀察各組織、器官的自然位置,然后把完整的消化系統取出,置于10%福爾馬林溶液中浸泡30 min,取出固定好的消化系統,用精度為0.01 mm的游標卡尺對其各組織、器官進行測量并記錄測量結果[4-10]。
1.3 數據分析
所得數據用Excel 2007進行分析。
2 結果與分析
用精度為0.01 g的天平測量體質量,用精度為1 mm的鋼卷尺測量體長、尾長、前足長和后足長。大林姬鼠的體質量、體長、尾長、前足長、后足長分別為(28.54±2.09)g、(102.18±4.48)mm、(88.19±12.64)mm、(12.42±1.60)mm、(20.39±1.76)mm(表1)。
2.1 大林姬鼠消化道測量結果
大林姬鼠的消化系統由消化管和消化腺組成,消化管由前向后依次為口腔、咽、食管、胃、大腸、小腸等部分構成試驗結果見表2。大林姬鼠的消化道總長為(458.13±24.50) mm,其中食管、小腸、回腸、大腸、盲腸、結腸分別占總長的7.97%±0.21%、61.74%±0.95%、30.99%±2.28%、23.45%±0.80%、7.06%±0.42%、17.92%±0.66%。
2.1.1 口腔和咽 口腔是大林姬鼠消化道的開始部分,上下鄂著生著一對門齒,外漏于口腔。咽是口腔后面肌肉性管道,上面與鼻腔相通,下面與食管相連,是消化道與呼吸道的共同通道。
2.1.2 食管 食道呈圓形,上端連咽,終止于胃體,肌肉較發達伸展性較好,食管長為35.46±2.77,占消化道總長的7.97%+0.21%。
2.1.3 胃 胃是貯食器官,呈紡錐形較長,囊狀伸縮性較好,上連接食管;下與小腸相連,胃質量1.67±0.59 g。
2.1.4 小腸 小腸是大林姬鼠消化系統最長部分,由十二指腸、空腸、回腸組成。是重要的消化吸收場所,其長度為282.98±17.88mm,占消化道的61.74%±0.95%,十二指腸較細,其長64.71±5.88 mm。空腸連接十二指腸較厚,下與回腸相連,其長75.85±3.88 mm。回腸長為141.42±16.14 mm,壁較薄。
2.1.5 大腸 大腸其長107.32±4.54 mm,占消化管總長的23.45%±0.80%。大腸可分為盲腸、結腸和直腸。其中盲腸長為32.35±2.44 mm,結腸與盲腸相連長為82.03±4.12 mm,直腸為25.28±0.88 mm,連接肛門。
2.1.6 消化腺 消化腺主要有肝臟和胰臟,其中肝臟為體內最大的消化腺,紅褐色,較脆且光滑,分左右兩葉。左葉小于右葉,胰臟位于十二指腸彎曲處,長條形脂狀。
2.2 消化道長與體長、體質量的相關性分析
將大林姬鼠的消化道總長分別與體長與體質量進行了相關性分析,結果表明大林姬鼠的體長與消化道的總長不相關,體質量(y)與消化道總長(x)存在相關性,相關方程為y=0.06x+0. 07。
3 討 論
大林姬鼠主要以植物種子為食,大林姬鼠的消化道與動物的食性存在密切關系。食物的質量直接影響到小腸的大小 ,盲腸的作用主要是分解纖維素,纖維素經盲腸分解后通過大腸吸收,當纖維素含量過高時,大腸和盲腸的大小也將增加。從解剖結果來看,小腸長占總消化道的比例最大,盲腸長占總消化道的比例最小,試驗表明大林姬鼠的消化道形態與其食性密切相關。消化道作為食物消化和吸收的場所,其容量是直接影響食物滯留的時間和消化速率,消化道的長度能反映出動物的食性。由于物種的食性,導致消化道形態有一定特點。通過觀察大林姬鼠的消化道,發現其小腸長度最長,盲腸與結腸之間沒有明顯的彎曲、螺旋結構,這些特點都與大林姬鼠的食性有關。
參考文獻:
[1] 馬逸清.黑龍江省獸類志[M].哈爾濱:黑龍江科技出版社,1986:278-287.
[2] 諸葛陽.浙江動物志(獸類)[M].杭州:浙江科技出版社,1989:74-89.
[3] 蘇云川,肖小柳,李紅梅.紅瘰疣螈消化系統、呼吸系統的解剖觀察[J].天津農業科學,2014(5):96-100.
[4] 柳勁松,孫儒泳,王德華.三種嚙齒動物的消化道形態特征[J].動物學雜志,2007,42(1):8-13.
[5] 杜衛國,鮑毅新,劉季科.七種鼠科嚙齒動物消化道長度和重量的比較[J].獸類學報,2001,21(4):264-270.
[6] 李俊生,宋延齡,曾治高.7種荒漠嚙齒動物食物組成與消化道長度的比較[J].動物學報,2003,49(2):171-178.
[7] 劉佐楨,朱漢炎,劉力生.鵪鶉的消化系統解剖學初步觀察[J].華北農學報, 1984(9):15-17.
[8] 劉文洋,金志民,楊春文.紅腹松鼠與普通松鼠體毛超微結構比較觀察[J].天津農業科學,2013,19(3):46-49.
[9] 王璐,金志民,楊春文.林區嚙齒動物分布與生境關系研究[J].天津農業科學,2012,18(4):166-168.
[10] 潘洪彬,谷春梅,孫澤威.不同栽培品種生大豆對大鼠腸道的影響[J].華北農學報,2009,24(S1): 113-115.
摘 要:以野生大林姬鼠(Apodemus peninsulae)為試驗材料,對其消化系統各段長等指標進行了測量和分析,試驗結果表明:大林姬鼠的消化道總長為(458.13±24.50) mm,是體長的(4.49±0.30) 倍。其中,小腸占消化管總長的62.19%±0.98%,為體長的2.77±0.20倍,大腸占消化管總長的23.45%±0.80%,為體長的1.05±0.05倍。與各段消化道相比,大林姬鼠的小腸最發達,這與其食性密切相關。相關性分析表明大林姬鼠的消化道總長與體長不相關,與體質量相關,體質量(y)與消化道總長(x)的相關方程為y=0.06x+0. 07。
關鍵詞:大林姬鼠;消化道;體長;體質量
中圖分類號:S764.5 文獻標識碼: A DOI 編碼:10.3969/j.issn.1006-6500.2014.11.009
大林姬鼠是嚙齒目、鼠科、姬鼠屬動物。是小型嚙齒類動物,對于小型嚙齒類動物來說,食物能量的獲取和有效利用是其生存和繁殖的關鍵[1-3]。作為食物消化吸收的場所,其消化道的形態結構與食性是密切相關的,同時可以影響食物的消化率。筆者根據大林姬鼠的食性,對其消化系統進行解剖,以觀察消化系統的形態結構,并為研究其他鼠類消化系統的形態結構與食性關系提供生物學基礎。
1 材料和方法
1.1 試驗材料
試驗材料為野生雄性成體大林姬鼠,共13只,在牡丹江橫道河子地區捕獲。
1.2 試驗方法
將捕捉的大林姬鼠用二氧化碳窒息法進行處死后,用精度為0.01 g的天平測量體質量,用精度為1 mm的鋼卷尺測量體長、尾長、前足長和后足長。然后進行解剖。解剖后先觀察各組織、器官的自然位置,然后把完整的消化系統取出,置于10%福爾馬林溶液中浸泡30 min,取出固定好的消化系統,用精度為0.01 mm的游標卡尺對其各組織、器官進行測量并記錄測量結果[4-10]。
1.3 數據分析
所得數據用Excel 2007進行分析。
2 結果與分析
用精度為0.01 g的天平測量體質量,用精度為1 mm的鋼卷尺測量體長、尾長、前足長和后足長。大林姬鼠的體質量、體長、尾長、前足長、后足長分別為(28.54±2.09)g、(102.18±4.48)mm、(88.19±12.64)mm、(12.42±1.60)mm、(20.39±1.76)mm(表1)。
2.1 大林姬鼠消化道測量結果
大林姬鼠的消化系統由消化管和消化腺組成,消化管由前向后依次為口腔、咽、食管、胃、大腸、小腸等部分構成試驗結果見表2。大林姬鼠的消化道總長為(458.13±24.50) mm,其中食管、小腸、回腸、大腸、盲腸、結腸分別占總長的7.97%±0.21%、61.74%±0.95%、30.99%±2.28%、23.45%±0.80%、7.06%±0.42%、17.92%±0.66%。
2.1.1 口腔和咽 口腔是大林姬鼠消化道的開始部分,上下鄂著生著一對門齒,外漏于口腔。咽是口腔后面肌肉性管道,上面與鼻腔相通,下面與食管相連,是消化道與呼吸道的共同通道。
2.1.2 食管 食道呈圓形,上端連咽,終止于胃體,肌肉較發達伸展性較好,食管長為35.46±2.77,占消化道總長的7.97%+0.21%。
2.1.3 胃 胃是貯食器官,呈紡錐形較長,囊狀伸縮性較好,上連接食管;下與小腸相連,胃質量1.67±0.59 g。
2.1.4 小腸 小腸是大林姬鼠消化系統最長部分,由十二指腸、空腸、回腸組成。是重要的消化吸收場所,其長度為282.98±17.88mm,占消化道的61.74%±0.95%,十二指腸較細,其長64.71±5.88 mm。空腸連接十二指腸較厚,下與回腸相連,其長75.85±3.88 mm。回腸長為141.42±16.14 mm,壁較薄。
2.1.5 大腸 大腸其長107.32±4.54 mm,占消化管總長的23.45%±0.80%。大腸可分為盲腸、結腸和直腸。其中盲腸長為32.35±2.44 mm,結腸與盲腸相連長為82.03±4.12 mm,直腸為25.28±0.88 mm,連接肛門。
2.1.6 消化腺 消化腺主要有肝臟和胰臟,其中肝臟為體內最大的消化腺,紅褐色,較脆且光滑,分左右兩葉。左葉小于右葉,胰臟位于十二指腸彎曲處,長條形脂狀。
2.2 消化道長與體長、體質量的相關性分析
將大林姬鼠的消化道總長分別與體長與體質量進行了相關性分析,結果表明大林姬鼠的體長與消化道的總長不相關,體質量(y)與消化道總長(x)存在相關性,相關方程為y=0.06x+0. 07。
3 討 論
大林姬鼠主要以植物種子為食,大林姬鼠的消化道與動物的食性存在密切關系。食物的質量直接影響到小腸的大小 ,盲腸的作用主要是分解纖維素,纖維素經盲腸分解后通過大腸吸收,當纖維素含量過高時,大腸和盲腸的大小也將增加。從解剖結果來看,小腸長占總消化道的比例最大,盲腸長占總消化道的比例最小,試驗表明大林姬鼠的消化道形態與其食性密切相關。消化道作為食物消化和吸收的場所,其容量是直接影響食物滯留的時間和消化速率,消化道的長度能反映出動物的食性。由于物種的食性,導致消化道形態有一定特點。通過觀察大林姬鼠的消化道,發現其小腸長度最長,盲腸與結腸之間沒有明顯的彎曲、螺旋結構,這些特點都與大林姬鼠的食性有關。
參考文獻:
[1] 馬逸清.黑龍江省獸類志[M].哈爾濱:黑龍江科技出版社,1986:278-287.
[2] 諸葛陽.浙江動物志(獸類)[M].杭州:浙江科技出版社,1989:74-89.
[3] 蘇云川,肖小柳,李紅梅.紅瘰疣螈消化系統、呼吸系統的解剖觀察[J].天津農業科學,2014(5):96-100.
[4] 柳勁松,孫儒泳,王德華.三種嚙齒動物的消化道形態特征[J].動物學雜志,2007,42(1):8-13.
[5] 杜衛國,鮑毅新,劉季科.七種鼠科嚙齒動物消化道長度和重量的比較[J].獸類學報,2001,21(4):264-270.
[6] 李俊生,宋延齡,曾治高.7種荒漠嚙齒動物食物組成與消化道長度的比較[J].動物學報,2003,49(2):171-178.
[7] 劉佐楨,朱漢炎,劉力生.鵪鶉的消化系統解剖學初步觀察[J].華北農學報, 1984(9):15-17.
[8] 劉文洋,金志民,楊春文.紅腹松鼠與普通松鼠體毛超微結構比較觀察[J].天津農業科學,2013,19(3):46-49.
[9] 王璐,金志民,楊春文.林區嚙齒動物分布與生境關系研究[J].天津農業科學,2012,18(4):166-168.
[10] 潘洪彬,谷春梅,孫澤威.不同栽培品種生大豆對大鼠腸道的影響[J].華北農學報,2009,24(S1): 113-115.
摘 要:以野生大林姬鼠(Apodemus peninsulae)為試驗材料,對其消化系統各段長等指標進行了測量和分析,試驗結果表明:大林姬鼠的消化道總長為(458.13±24.50) mm,是體長的(4.49±0.30) 倍。其中,小腸占消化管總長的62.19%±0.98%,為體長的2.77±0.20倍,大腸占消化管總長的23.45%±0.80%,為體長的1.05±0.05倍。與各段消化道相比,大林姬鼠的小腸最發達,這與其食性密切相關。相關性分析表明大林姬鼠的消化道總長與體長不相關,與體質量相關,體質量(y)與消化道總長(x)的相關方程為y=0.06x+0. 07。
關鍵詞:大林姬鼠;消化道;體長;體質量
中圖分類號:S764.5 文獻標識碼: A DOI 編碼:10.3969/j.issn.1006-6500.2014.11.009
大林姬鼠是嚙齒目、鼠科、姬鼠屬動物。是小型嚙齒類動物,對于小型嚙齒類動物來說,食物能量的獲取和有效利用是其生存和繁殖的關鍵[1-3]。作為食物消化吸收的場所,其消化道的形態結構與食性是密切相關的,同時可以影響食物的消化率。筆者根據大林姬鼠的食性,對其消化系統進行解剖,以觀察消化系統的形態結構,并為研究其他鼠類消化系統的形態結構與食性關系提供生物學基礎。
1 材料和方法
1.1 試驗材料
試驗材料為野生雄性成體大林姬鼠,共13只,在牡丹江橫道河子地區捕獲。
1.2 試驗方法
將捕捉的大林姬鼠用二氧化碳窒息法進行處死后,用精度為0.01 g的天平測量體質量,用精度為1 mm的鋼卷尺測量體長、尾長、前足長和后足長。然后進行解剖。解剖后先觀察各組織、器官的自然位置,然后把完整的消化系統取出,置于10%福爾馬林溶液中浸泡30 min,取出固定好的消化系統,用精度為0.01 mm的游標卡尺對其各組織、器官進行測量并記錄測量結果[4-10]。
1.3 數據分析
所得數據用Excel 2007進行分析。
2 結果與分析
用精度為0.01 g的天平測量體質量,用精度為1 mm的鋼卷尺測量體長、尾長、前足長和后足長。大林姬鼠的體質量、體長、尾長、前足長、后足長分別為(28.54±2.09)g、(102.18±4.48)mm、(88.19±12.64)mm、(12.42±1.60)mm、(20.39±1.76)mm(表1)。
2.1 大林姬鼠消化道測量結果
大林姬鼠的消化系統由消化管和消化腺組成,消化管由前向后依次為口腔、咽、食管、胃、大腸、小腸等部分構成試驗結果見表2。大林姬鼠的消化道總長為(458.13±24.50) mm,其中食管、小腸、回腸、大腸、盲腸、結腸分別占總長的7.97%±0.21%、61.74%±0.95%、30.99%±2.28%、23.45%±0.80%、7.06%±0.42%、17.92%±0.66%。
2.1.1 口腔和咽 口腔是大林姬鼠消化道的開始部分,上下鄂著生著一對門齒,外漏于口腔。咽是口腔后面肌肉性管道,上面與鼻腔相通,下面與食管相連,是消化道與呼吸道的共同通道。
2.1.2 食管 食道呈圓形,上端連咽,終止于胃體,肌肉較發達伸展性較好,食管長為35.46±2.77,占消化道總長的7.97%+0.21%。
2.1.3 胃 胃是貯食器官,呈紡錐形較長,囊狀伸縮性較好,上連接食管;下與小腸相連,胃質量1.67±0.59 g。
2.1.4 小腸 小腸是大林姬鼠消化系統最長部分,由十二指腸、空腸、回腸組成。是重要的消化吸收場所,其長度為282.98±17.88mm,占消化道的61.74%±0.95%,十二指腸較細,其長64.71±5.88 mm。空腸連接十二指腸較厚,下與回腸相連,其長75.85±3.88 mm。回腸長為141.42±16.14 mm,壁較薄。
2.1.5 大腸 大腸其長107.32±4.54 mm,占消化管總長的23.45%±0.80%。大腸可分為盲腸、結腸和直腸。其中盲腸長為32.35±2.44 mm,結腸與盲腸相連長為82.03±4.12 mm,直腸為25.28±0.88 mm,連接肛門。
2.1.6 消化腺 消化腺主要有肝臟和胰臟,其中肝臟為體內最大的消化腺,紅褐色,較脆且光滑,分左右兩葉。左葉小于右葉,胰臟位于十二指腸彎曲處,長條形脂狀。
2.2 消化道長與體長、體質量的相關性分析
將大林姬鼠的消化道總長分別與體長與體質量進行了相關性分析,結果表明大林姬鼠的體長與消化道的總長不相關,體質量(y)與消化道總長(x)存在相關性,相關方程為y=0.06x+0. 07。
3 討 論
大林姬鼠主要以植物種子為食,大林姬鼠的消化道與動物的食性存在密切關系。食物的質量直接影響到小腸的大小 ,盲腸的作用主要是分解纖維素,纖維素經盲腸分解后通過大腸吸收,當纖維素含量過高時,大腸和盲腸的大小也將增加。從解剖結果來看,小腸長占總消化道的比例最大,盲腸長占總消化道的比例最小,試驗表明大林姬鼠的消化道形態與其食性密切相關。消化道作為食物消化和吸收的場所,其容量是直接影響食物滯留的時間和消化速率,消化道的長度能反映出動物的食性。由于物種的食性,導致消化道形態有一定特點。通過觀察大林姬鼠的消化道,發現其小腸長度最長,盲腸與結腸之間沒有明顯的彎曲、螺旋結構,這些特點都與大林姬鼠的食性有關。
參考文獻:
[1] 馬逸清.黑龍江省獸類志[M].哈爾濱:黑龍江科技出版社,1986:278-287.
[2] 諸葛陽.浙江動物志(獸類)[M].杭州:浙江科技出版社,1989:74-89.
[3] 蘇云川,肖小柳,李紅梅.紅瘰疣螈消化系統、呼吸系統的解剖觀察[J].天津農業科學,2014(5):96-100.
[4] 柳勁松,孫儒泳,王德華.三種嚙齒動物的消化道形態特征[J].動物學雜志,2007,42(1):8-13.
[5] 杜衛國,鮑毅新,劉季科.七種鼠科嚙齒動物消化道長度和重量的比較[J].獸類學報,2001,21(4):264-270.
[6] 李俊生,宋延齡,曾治高.7種荒漠嚙齒動物食物組成與消化道長度的比較[J].動物學報,2003,49(2):171-178.
[7] 劉佐楨,朱漢炎,劉力生.鵪鶉的消化系統解剖學初步觀察[J].華北農學報, 1984(9):15-17.
[8] 劉文洋,金志民,楊春文.紅腹松鼠與普通松鼠體毛超微結構比較觀察[J].天津農業科學,2013,19(3):46-49.
[9] 王璐,金志民,楊春文.林區嚙齒動物分布與生境關系研究[J].天津農業科學,2012,18(4):166-168.
[10] 潘洪彬,谷春梅,孫澤威.不同栽培品種生大豆對大鼠腸道的影響[J].華北農學報,2009,24(S1): 113-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