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桂珍
現場報道是通過記者現場口頭報道、現場音響展示及現場人物訪談等形式,及時生動地將此刻發生的新聞“繪聲繪色”第一時間傳遞給聽眾,現場感強,使其如臨其境,讓聽眾感到新聞更加真實可信。因此,無論從廣播發展的趨勢還是要求來看,廣播新聞節目要想贏得聽眾,贏得市場,都應該多采用現場報道的方式。
一、廣播現場報道的選題
廣播新聞現場報道的選題從其意義、進程、節奏、現場音響、背景資料等各個方面都應具有典型性,或者說具有較高的新聞價值和較高的受眾關注度,例如重大的政治、文教、體育、經貿活動,各類突發性、災害性事件等等,都適合做廣播現場報道。例如在2004年雅典奧運會上,中央電臺記者候艷的現場報道《翱翔雅典、跨越歷史》,全文兩分多鐘,精彩記錄了劉翔在雅典奧運會賽場奪得男子110米欄金牌的歷史時刻,情感真摯、表達流暢、現場感強,堪稱現場報道的大經典。
二、現場報道的采訪
一則現場報道,短短一兩分鐘、兩三分鐘,卻檢驗著廣播記者的功底,要求記者不僅有倚馬可待的本領,而且還具備較好的現場語境表達能力。從實踐來看,記者駕馭現場報道能力的不同直接影響現場播報的質量,這是需要引起重視的。要做好現場報道,記者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現場報道務必深入采訪,防止出現虛假新聞。現場報道要求記者公正、客觀、真實地報道新聞。某電臺一記者在沒有經過深入采訪調查的情況下便草率將一中年男子手提塑料桶裝柴油進入地鐵站做了現場報道,消息一經發出立即引起了有關部門重視,迅速組織力量布控,結果查實該男子是外來務工者,每天做晚班,早晨下班后,帶一桶三升純水回家。由于沒有經過仔細調查采訪分析,偏聽偏信導致了差錯。此事告誡我們,記者務必改變作風,切忌想當然,杜絕浮夸,要注重細節。否則,不可能做好現場報道。
2.記者要快速準確判斷事件、掌握新聞事實。現場報道的音響采集、解說皆需于現場完成,不允許事后再加一字一詞,因此要求記者在現場要反應迅速、判斷準確、出口成章。然而很多時候現場報道多為突發新聞,作為現場記者,首先最需要解決的問題是在最快的時間對事件做出準確的判斷,掌握新聞事實,選取報道角度,將事件傳遞出去。這就要求記者平日要多注意積累,了解黨和國家在各個時期的方針、政策,涉獵多方面的知識,掌握所報道部門的情況,同時還要博覽群書,勤于思考,積極實踐,善于總結,不斷提高現場直播質量。
3.捕捉和把握好細節。豐富而傳神的細節描寫能夠增強現場報道的可聽性和現場感,可以更加生動地把新聞發生時的場面、情景、人物栩栩如生地呈現在聽眾面前,并且牽引著聽眾的情感隨著新聞事件的發展而跌宕起伏,讓人們更為真實地感受著新聞事件的發生與發展。2010年洪災過后,記者到西豐縣采訪災后自救情況,在河道清淤現場記者做了現場報道,為了讓聽眾更加直觀了解當時清淤工作的緊張情況,記者在現場報道中以挖掘機作業的轟鳴聲為背景,并注重細節描述,如:“我身后的挖掘機不停地重復著挖泥、倒泥的工作,一刻也沒有停止過。”“工人們正冒雨用裝滿沙石的編織袋壘高被洪水沖毀的大壩。”使聽眾有身臨其境之感。
三、最大限度發揮聲音優勢
廣播的最大優勢就是聲音,現場報道尤其如此。現場報道由記者口述和現場音響的運用共同組合而成。在廣播現場報道中,景是抓住聽眾的形,情才是將事件與聽眾聯系起來的紐帶,這才是最重要的。廣播現場報道的生命力就在于情,他的引人之處就在于“聲”。
1.記者要會“說”新聞。“說新聞”是做好現場報道的真實本領,作為一名廣播記者必須學會“說新聞”,這也是做好現場報道的重要條件。記者要在新聞現場用準確、生動的語言,清晰的口述把現場所見、所聞、所感真實生動地刻畫出來,讓聽眾了解新聞現場環境氣氛和記者所處的位置,使聽眾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記者口述語言要精練,表達要清楚,口述要具體、有立體感,以形象、生動、氣氛濃厚的現場感抓住聽眾。同時,記者還要做好現場采訪,現場提問問題應具體,反映聽眾所關心的問題,這樣既有利于被采訪者回答,又能吸引聽眾的注意力。
2.運用好現場音響。在選用音響時,無論是主體音響、環境音響還是背景音響,都要注意它的典型性。比如現場的風雨聲、人物談話、機器聲……這樣能縮短聽眾與現場的距離感,進而對聽眾聽覺產生強烈沖擊力,使聽眾的聽覺形象迅速轉化為視覺形象,從而達到如臨其境、如見其人、如聞其聲的效果。鐵嶺新城建設之初記者前去采訪,在建設現場各種大型機械正在緊張施工,記者以現場機械轟鳴聲音為背景做現場報道,這樣,即使不用過多的語言描繪,聽眾也能從中感受到現場施工緊張忙碌的場面,增強了現場感。
總之,廣播現場報道是廣播新聞報道不可或缺的一種報道方式,無論是常態報道還是重大事件、突發災害性事件報道,廣播現場報道的作用都不可低估。作為一名廣播記者,應該具有熟練駕馭現場報道的能力,努力培養對新聞現場事件的出現、變化的駕馭能力以及敏銳的觀察力、判斷力和應變力。充分發揮廣播新聞獨有的快速、及時、同步等特點,充分展現廣播現場報道的魅力。■
(作者單位:鐵嶺廣播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