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雅婷
最近學會了一個詞,叫“perfect match”,也就是完美搭配。
比如說,有人感慨北京的南鑼鼓巷已經變成了游客的地方,再也不是那文藝而清新還少有人知的情趣去處,說起來未免痛心疾首,又喪失了一塊凈土一般。
這時你就幽幽地說一句perfect match就好了,什么樣的游客配什么樣的地方,這不是正好嗎?你看雖然你感慨,但游客確實越來越多,而店家生意越來越好,就說明大眾趣味和一條街區的演變都是一致的。這樣的人搭這樣的街合適——要知道,大眾趣味往往是一個比較淺顯的平均值,我們有這樣的街正說明我們的人群就是這種水平。至于捶胸頓足的人,就當他們是前衛者,他們會去開發新的城中潮流地的,然后就大浪淘沙一樣,一次次上演同樣戲份。
以前聽朋友吐槽也好,看讀者來信也好,總是會講到“戀愛中的敗類”,總歸是瞎了眼錯愛的那類型。比如“我是如此深愛他,他卻棄之如敝履”“我如此體貼,他卻不懂領情”“我都是為他好,他卻如此不懂我的心”之類,每每也陪著感慨一二,或者說“我懂你金石為開”,或者說“他就是個混蛋,你要早日放手”,到現在已經聽得麻木,最多嘆一句“那又怎樣,你愛啊”。
我覺得人總是談論愛情,其實特別沒意思,說明你的心智也就一直是南鑼鼓巷。最早可能還挺有情趣的,但見多了,你發現其實五道營或者鼓浪嶼、新天地都是一樣的。要么適應此地,要么去開辟新的疆土,否則還能怎么辦呢?也不能天天靠罵街活著啊。所以,一個人和一條街的匹配能力也好,和另外一個人的匹配程度也好,關鍵在于你自己是個什么樣的人。
這也是我對大多數情感問題都變得不耐煩的原因。因為終極解決方案是忍著或者分手。至于一起努力變得更好——恕我直言,那屬于私人定制范疇,需要更高的成本,你未必能付得起那個代價。所以最后那些情感問題都變得咎由自取:他都那么人渣了,你還要忍受,還來信問我如何能讓他不出軌不家暴;他都那么擰巴了,你還在問我如何能讓他變得不那么“抑郁”,如何才能享受陽光般的美好和溫暖;他都那么錙銖必較了,你還在問我如何能讓自己更寬心,怎么可能?
所以說,這也是一種perfect match,當我們對另一半極其不滿抱怨多多又不愿意分手的時候,有沒有想過一個問題——是否這個人已經是你能找到的最滿意的了?如果不是,你還在等什么?如果是的話,那你為什么那么多話?在電視劇里經常聽見女人呵斥自己的丈夫“當年追我的人那么多為什么我就選了你”,這時候我總要竊笑一下:其實這人已經是當年你能找到的最好最合適的人了。
我們過著什么樣的生活,愛上什么樣的人,其實都是和自己的人生相匹配的。這城市的一條街道也好,心中向往的一座豪宅也好,或者電視劇里帥得讓你挪不開眼睛的明星也好,都各有其匹配的人和事。明白這一點之后,一定不會抱怨自己的另一半有多渣。你只需要默默地做出改變就好了。說太多的話,其實就證明你也很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