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絢
用愛和尊重勾勒的人生寫意
——讀《目送》有感
◎袁 絢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掩卷長嘆,濕了眼眶。不知如此平實的語言中,究竟蘊藏了什么力量,讓我每每讀起,總是動容。父母親恩,這份世間最厚的情、最深的緣,卻被作者幾筆寫意,勾勒得如此淡然。即使翻完整本書,你也找不到熾烈二字,都是些日常對話、平常瑣事。生活忙忙碌碌,我們有太多的理想還沒實現,這些平凡的細節,無暇顧及。可當作者把她們挖掘出來,輕輕拂去上面的微塵,用最樸實的語言展示在我們面前時,竟會是這樣觸動心靈。
《目送》里的六十八篇散文,寫父親的逝、母親的老、兒子的離、朋友的牽掛、兄弟的攜手共行,寫纏綿不舍和絕然的虛無。也許你會覺得,這也太兒女情長、英雄氣短了,可無情未必真英雄;或許你又會覺得,過于悲傷消極了吧,可不得不承認,這是人生課程中,必然要經歷的一場考試,每個人都逃不開,而作者只是以她花甲之年的經歷告訴了我們這些感受。不煽情、不呼號,不濃墨重彩、不刻意雕飾,人生本就是這般平淡如水卻暗藏洶涌,人的情感也就是這樣清水拂面卻潤物細無聲。
不論多么堅強的人,一生中必會有兩次哭泣。第一行淚在呱呱墜地時,那是生命的歡呼和喜悅,可我們自己并不知道,是長大后父母告訴我們的;第二行淚在父母離去時,那是悲痛不舍、眷眷深情,可父母并不知道,而我們也再無法告訴他們了。父母見證了我們成長的每一個點滴,第一次說話、第一次系鞋帶、第一次唱兒歌、第一次握筆寫字……可他們卻有那么多的故事,我們并不知道,那么多的經歷,我們不曾陪伴。也許《目送》的作者就是要用悲傷和無奈告訴我們:珍惜,珍惜這樣一份如海深情、如山重恩,珍惜與父母相處的每一個瞬間,即使只是站立在遠處看著漸行漸遠的背影,那,也是一種陪伴。
愛,是人生的電池,在出生時父母就已經為我們裝上,并用一生默默地將她充滿。靠著這節電池,我們揚帆起航、披荊斬棘,我們書寫了自己的輝煌和奇跡,有一天,我們也會為另一個小生命裝上這樣的一節電池,并目送著他們踏上生命的征程。當我們堅定地轉過身去,留下一個漸行漸遠的背影時,也一定會默默地說著:不必追!不必追!一如多年前父母留給我們的那個背影。是的,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目送,不是放手不是丟棄,不是無情不是無奈,一遍遍哭泣后,你會慢慢地明白,這是世間最厚重的緣分、最深沉的愛戀、最綿長的溫暖、最溫柔的陪伴,是一個生命對另一個生命最無悔的付出和最大的尊重!
(責任編輯 王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