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瑞青
摘 要:1942年的5月,在延安楊家嶺召開的延安文藝座談會上,毛澤東作了重要講話。70多年來,毛澤東的《講話》)為我國革命、建設、改革提供了強大精神力量。重溫歷史,是為了展望未來。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們重溫講話的發表過程,思考講話對中國文化乃至社會、歷史的影響,仍然有著積極的意義。
關鍵詞:延安文藝座談會 講話 歷史
中圖分類號:A8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4)06(a)-0167-02
1942年的5月2日到23日,在延安楊家嶺,召開了一次延安文藝工作者盛會,也即延安文藝座談會。會上,毛澤東作了重要講話。70年來,在《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以下簡稱為《講話》)精神指引下,一代又一代文藝工作者自覺投身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偉大實踐,創作出了一大批思想政治立場正確、內涵深刻、藝術魅力感人的優秀作品,推動了文藝事業繁榮與發展,為我國革命、建設、改革提供了強大精神力量。
1 《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的歷史背景
1.1 延安文藝座談會召開的前提
(1)從革命背景來講,1941年,抗戰進入相持階段已經3年,正是這場民族革命最困難的時候,再加上國民黨對解放區的物資等方面的封鎖,這時,我們急需要符合中國國情的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來指導中國文化的前進方向,需要真正屬于無產階級的文化思想給內憂外患的人民帶來戰勝敵人、戰勝困難的信心與勇氣。
(2)從現實問題來講,延安文化人中暴露出來的許多問題需要及時厘清與解決。抗戰爆發后,共產黨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延安的自由、開放、民主、平等,社會風氣清明吸引了大批的文藝工作者,這些人來到延安,并從延安走向各敵后抗日根據地。他們運用美術、舞蹈、音樂、戲劇等各種形式,創作了一批優秀作品,(《血祭上海》)極大地鼓舞了根據地軍民的抗日斗爭。但同時,也暴露出來一些問題。群眾看不懂、也不適應抗戰需要的作品在延安時有發生,有的人心中瞧不上工人農民,即便是穿著農民的衣服表演,演出來人物還是說著、做著城市小資產階級的話和事。同時,文藝界長期積累的宗派主義等問題也被帶到了根據地。延安文藝界存在的問題在各根據地具有普遍意義,是“五四”以來文藝大眾化被許多人片面理解,文藝與工農結合的問題不被重視的集中體現。需要通過一定的方式予以切實解決。
(3)從人的角度來講,這時的延安急需要一位,既熟悉黨的領導工作,有著深厚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功底,同時兼具文人氣質,懂得藝術運作規律的人,把復雜的文壇統一起來。這一責任只有毛澤東能擔負起來。而且早在土地革命戰爭結束后,他就分出一部分精力來研究文藝工作,到這時,他的文藝思想已經基本成形。
從政治環境來講,整風運動促成了延安文藝座談會的召開。
到1942年,毛澤東思想基本成熟,用之統一全黨思想開始提上歷史日程,這一年2月1日,以此為根本任務的整風拉開了序幕。整風對象包括各個部門的各級干部,中央領導在分工時,文藝界的整風由毛澤東負責,這是召開座談會的直接原因。
1.2 毛主席關于《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的準備
(1)現實的準備,座談會前毛澤東約請了三四十位知名作家、藝術家談話,在非常寬松的談話氛圍里他收集了大量的文藝方面的問題以及各種各樣的文藝觀點。和艾青、劉白羽他就分別有過三次深入的談話。
(2)理論的準備,毛澤東當時委托《解放日報》社長博古翻譯了蘇聯的一系列文藝政策以及馬克思、列寧關于文藝的經典著作。座談會期間,在《解放日報》特設“馬克思主義與文藝”專欄刊出,為會議代表的討論學習提供理論材料,配合了座談會的召開。
1.3 《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的發表歷程
4月27日,以毛澤東和時任中宣部代理部長凱豐個人的名義,發出請柬。出席會議的包括中共中央有關方面負責人和知名的文藝界工作者。
(1)會議的經過及《講話》的發表
座談會分三次召開:議題分別是:提出問題,廣泛討論,歸納總結。這是一次名符其實的座談會、討論會,與會者圍繞文藝的立場、態度、對象、材料、生活、學習等六個問題,先后有40多人次發表意見,相互爭論,暢所欲言。毛澤東作主旨講話和最后總結,也是以平等的身份,商量探討的語氣進行的。
5月2日下午,在楊家嶺中央辦公廳小洋樓一樓會議室,召開第一次會議。毛澤東發表了主旨講話(即后來公開發表的正式文本“引言”部分)這次會議的氣氛還有些沉悶。5月16日第二次會議,爭論得就很激烈了,也很活躍。毛澤東始終在邊聽邊記,偶爾插話,沒有正式講話。爭論之后,沒有任何人追究責任,真正做到了文藝方面的事情,由文藝界自己來討論解決,發揚了藝術民主。5月23日下午第三次會議,因為來的人太多,會議臨時將會場移到了外面的廣場上,依舊是討論。到了晚上,在三根木椽支起架子掛懸的汽燈下,毛澤東一氣講了4個小時。也就是《講話》的結論部分。據參加會議的姚時曉回憶,吃晚飯的時候,毛澤東還坐在自己窯洞前的石桌旁對講話提綱作刪改。座談會后的5月30日,毛澤東又在延安魯藝文學院提出了“小魯藝”、“大魯藝”的觀點。
(2)《講話》的公開發表
毛澤東在座談會上的兩次講話,事先只有一個提綱。后來在記錄稿的基礎上和一個階段的實踐檢驗后,為適應當時的形勢要求,深入貫徹為人民大眾服務的文藝方向,由毛澤東經過認真地思考、修改于1943年10月19日,魯迅逝世七周年紀念日,在延安《解放日報》全文發表。并發行了單行本。
1953年4月,中共中央編輯出版的《毛澤東選集》在第3卷收入了這一講話,這就是我們現在所看到的文本,它和1943年最初發表的文本相比,在篇幅、內容、文字方面進行了266處修改。
1944年、1945年,1946年講話先后在重慶的《新華日報》、上海的《新文藝》、及香港發表,將講話的影響擴大到了國統區,極大的促進了國統區革命文藝的的發展。1945年直到建國后,講話先后被30多個國家翻譯出版,為國際無產階級的革命文藝發揮了重要指導作用,講話也由此成為指導全世界無產階級文藝發展的重要理論文獻。endprint
講話共計19000余字,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結構嚴謹,邏輯嚴密,語言通俗易懂,舉例生動風趣,論述由淺入深,深刻蘊含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的思想。是理論從實際中來,又在實際中指導實踐的一個典范。
2 《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的歷史意義
毛澤東的《講話》雖然針對的是文藝工作,但其實質是以文藝工作為核心發動的一場文化建設運動,是以文藝建設為切入點,探討與解決文藝工作者如何代表中國抗戰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問題,也即新民主主義文化的前進方向問題。毛澤東在一個特殊的時代,運用了用先進的文藝引領先進文化建設的方式,取得了超越文化領域的偉大收獲。
(1)開創了延安文藝時代。講話聯系延安和各抗日根據地文藝界存在的問題,提出了我們黨解決這些問題的理論和政策。對那些最個性張揚、特立獨行、自由散漫的文化人進行了思想改造,使其真正轉變為無產階級革命隊伍里的文藝戰士,并由這些戰士影響了更廣泛的工農兵群體和人民大眾,從而提高了革命隊伍的絕對執行力和戰斗力。講話吹響了我們黨代表先進文化前進方向的號角。
在講話思想的指導下,在整風、及大生產運動的大背景下,“文抗”、“魯藝”的作家、藝術家們下農村,進工廠,到軍營,投身大生產運動。
緊接著,文藝工作者創作出一大批優秀文藝作品,這些作品,以新的文藝理論體系,新的人物、新的生活,在世人面前展示了一個嶄新的世界,令黑暗的舊中國耳目一新。在40年代民族危亡的緊要關頭,在人民最需要的時候,用文藝統一了思想,喚起了民眾的力量。從而使文藝成為與敵人作戰的又個一戰場。對抗日戰爭以至整個民族革命的勝利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以文藝為工農兵服務為核心內容的黨的先進文化思想,就這樣統一了當時的文藝界并帶來了文藝界的大繁榮乃至整個國家面貌的新變化。也給我們展示了先進文化的偉大力量。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鄧小平同志在講話的基礎上提出了文藝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這一認識更全面,更科學,也更符合發展了的中國國情。再次用黨的先進文化思想解決了國人思想上的困惑,統領了改革開放的進程。
同樣,今天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也存在先進文化的建設問題。在四大危險與四大考驗的執政背景下,我們在文化建設當中遇到了不少新的問題,腐敗文化盛行,社會道德滑坡,已經影響到了我們的政治、經濟、社會建設。如何站在歷史的視角,用戰略的眼光來分析中國的現實國情與世界環境,認清找準什么樣的文化才是今天的先進文化,我們黨要怎么做才能始終代表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 也即中國的文化體制改革應該走怎樣的一條道路,以及如何用先進的文化思想凝聚人心,正確的文化指導方針引導人心的問題,如何保持理性的思維,克服在這一過程中可能會出現的偏頗甚至是錯誤,是當前黨也包括我們大家應當認真思考面對解決的問題。只有這些問題解決了,我們的文化才會有強大的生命力,才會在先進文化的引導下實現我們的黨長期執政,我們的國家也才有長遠的未來。
(2)指導中國文藝革命與建設的綱領性文件。《講話》是對五四以來中國新文化運動的經驗和教訓的總結,它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文藝理論。在此后解放區文藝和社會主義文藝工作中成為了綱領性文件,是我們黨領導文藝事業的經典文獻。直至今天其對于我們的文藝工作仍然有著深遠的影響,其提出的一些觀點對我們如何進行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對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建設,對于不斷克服文藝工作中的不良傾向,應對各種腐朽文化的沖擊,以及我們研究問題等方面仍然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
從講話發表的過程可以看出,一個偉大的理論的形成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毛澤東以一個政治家的敏銳眼光,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在馬克思、列寧的文藝理論的基礎上,經過充分的大量的調查研究、與文藝界的專家、學者進行了充分的討論,結合當時中國革命實際和延安文藝最具體的實際,在實踐中又進行檢驗與修正,才形成了科學的、經受住了實踐與歷史考驗的符合中國國情的偉大的文藝理論,才成就了指導中國文藝革命與建設的綱領性文件。這一理論,又是集體智慧結晶的一個典范。還有座談會中自始至終洋溢的開放、民主、開放的研討風氣,都是值得我們認真反思的:我們的國家在出臺制定政策制度的時候,是不是也應該秉持這樣嚴謹的態度?我們的黨員干部是不是能沉下身子安下心扎扎實實的做調查研究?我們組織的會議與活動可不可以也持這樣的一種開放平等的心態?我們從一些形式上打破常規,對于會風甚至于黨內的一些風氣是不是會有積極影響呢?
《講話》的社會歷史影響。放在整個中國文化的進程中來看,在此之前,中國社會治理結構是“道統”、“文統”和“政統”三統分立、相互制約的,從這個會議開始實現了“道統”、“文統”歸并于“政統”。在當時來講是非常有必要的,為中國革命的勝利提供了直接的組織保障和思想保障,這是中國的革命實踐的必然。新中國成立后直到今天我們可以齊心協力地辦大事,我國的政治結構,社會治理結構具有非常強大的效率,跟它直接相關,我們的國家也已經形成了與此相適應的深厚的文化基礎。現在,我們的這種政治體制、社會管理結構、文化體制已經形成鮮明的中國特色。中國近些年來取得的成就、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與此是密切相關的。我們今天搞改革,要站在我們國家的文化基礎之上。要繼續堅持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發展的方向,探尋適合我國文化基礎的改革方式,要在繼承基礎上加以創新,否則就會出現南桔北枳的現象。我們國家現在在改革過程中遇到一些問題,有些問題還很尖銳。遇到問題不可怕,關鍵是對于存在的問題,我們應該持一種什么樣的態度,我們能不能找到正確的解決辦法。我們應該做的是在正視存在的問題的同時,明確改革思路,繼續發揚這一制度的優點,著力克服這種體制內中存在各種問題。
參考文獻
[1] 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毛澤東選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1991.
[2] 張明勝,郭林.延安文藝與先進文化建設研究[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03.
[3] 張志忠.政與文,權與經流與變——關于《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的斷想[J].文藝爭鳴,2012(5).
[4] 劉淑梅.中共早期文藝理念的路徑依賴——《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的繼承性[J].柳州師專學報,2011(2).
[5] 李振.外在指向與思想內核的錯位—— 20世紀40年代初延安的性別意識困境及其文學創作[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