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林: “政客、媒體、公眾三種力量共同構建著國家關系,而在這三種力量之中,媒體又是最重要的力量,因為民眾的聲音需要媒體去傳播,民間對待他國的態度是由媒體選擇、傳播和放大的,政客對待他國的態度,也受到媒體所傳播的信息和情緒的引導。”
評論:《中國青年報》主任編輯、首席評論員曹林在《抵制媒體兜售的商業民族主義》一文中強調,媒體在現代國家關系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正在成為構建國家關系中重要的一極。
孫志剛:“在比較傳統報業與新媒體時,人們多少忽略了兩者在內容管理系統(content management system)上的不同。前者的系統在原理上是為了紙媒產品而設計,只是在近年來根據數字平臺的需求做了改變;后者在原理上為互聯網而設計,比如Vox Media所用的名為‘Chorus的內容管理系統,故對許多新聞人員具有吸引力。”
評論:美國密蘇里大學新聞學院高級社會研究中心主任,美國唐納德.W.雷諾茲新聞研究院孫志剛強調了傳統報業和新媒體在內容管理系統上的區別。
董崇飛:“現在各個教傳媒傳播的大學們,絕大多數是誤人子弟。沒有真正的新媒體和互聯網,尤其是移動互聯網師資的傳媒院校,毀人不倦……有巨大人才缺口的,是新媒體、移動互聯網的產品經理、產品研發、產品運營、營銷推廣、產業管理、資本運作等等這樣的職業,尤其是復合型的融媒體人才。”
評論:山東網絡廣播電視臺副總經理董崇飛結合當下傳統媒體行業的發展及人力狀況在微博上有感而發,引發各種熱議。
張昆:“如何評價一個人是‘傳媒高手?我覺得可以從長、寬、厚三個維度進行立體衡量。長度是專業技能,寬度是知識面,而厚度是思想和人格。我們培養出來的應該是一種全方位擴張、均衡發展的人才。”
評論:新聞教育該怎么轉型?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與信息傳播學院院長張昆教授認為,既要重視思想、思維、人格,同時也要重視專業技能的培養。
吳曉波:“傳統媒體從紙質狀態向移動互聯網狀態的大轉移,帶有強烈的‘自毀+重生的特征,不是‘舊房重修,而是‘異地新建,舊世界里形成的價值必須被重估,缺乏人格化特征的媒體品牌,變成了‘沉重的十字架,將在新世界里失效。”
評論:財經作家吳曉波認為,缺乏人格化特征的媒體品牌終將失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