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純勇
截至2014年6月,中國互聯網電視行業這個新興的行業一直處于“各種領域的風口浪尖上(包括市場推廣、營銷模式及策略和其他各種輿論等)”,但最終無論怎樣,各方諸侯們尤其是諸多OTT機頂盒企業和網絡視頻企業在無大驚、無大險的環境中,借助著三網融合、移動互聯網、多屏互動等各種技術、渠道、政策在有計劃、有準備、有戰略地“成長著”,這一成長過程已讓相關產業鏈各方悄然地度過了四五個年頭。
無論是行業主管部門的嚴管,還是內容版權方面的糾紛,行業主管部門的系列措施已然對正在成長中的中國互聯網電視行業發展產生了極深的影響。畢竟,在此之前,互聯網內容集成播控平臺有多種管理模式,牌照方也有自已的打法,互聯網企業有著自己的如意小算盤,終端企業正試圖通過技術層面解決跨屏的問題。
“組合拳”短期內的重要影響
此輪行業監管“組合拳”的著力點是在于管理、規范、整頓互聯網電視這個新產品、新形態的層面,這自然將會在短期內對其競爭對手(比如,有線電視網絡運營商的有線數字電視、電信運營商的IPTV業務等)產生重要的影響。
作為有線電視網絡運營商、電信運營商:互聯網電視行業作為有線電視行業、IPTV行業最直接的競爭對手,近期接連遭遇各方面的嚴管,肯定會在一定時間之內對有線電視網絡運營商、電信運營商產生利好的并極有可能獲得一些市場及用戶的發展空間。而一旦互聯網電視行業發展的游戲規則發生了改變,再假設有線電視網絡運營商、電信運營商在諸如業務、技術等方面的創新能力不強,最終一定會加快有線電視網絡運營商、電信運營商旗下相應業務的萎縮進程及其死亡的速度。
作為互聯網內容集成播控平臺及牌照方:目前,對于排名前幾位的平臺方及牌照方(如,華數、百視通、芒果TV、CNTV等)產生的影響很大,畢竟需要他們重新整頓各自的平臺,規范及執行互聯網電視平臺的各種標準,但長遠來看,整體形式是利好的。畢竟,互聯網電視領域還是需要相應的平臺方和牌照方的。只不過有一種可能性在于,如果中國互聯網電視行業規范好的話,極有可能會把其平臺方和牌照方“多合一”。2012年2月1日,CNTV與SMG簽約共同建設IPTV集成播控總平臺一事就是一個很好的佐證。
作為廣播電視臺:無論從哪個層面來看,廣播電視臺作為傳統的媒介形態,其必定會是一個各個時期的利好者。以此次互聯網電視嚴管為例,作為省級廣播電視臺是有資質有條件向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申請成立互聯網電視內容平臺的,只要申請到這樣一張牌照,相應的網絡視頻企業、內容提供方就可以與其合作,共同運營這一平臺。樂視與重慶廣電集團及重慶有線的合作就是一個很好的佐證。
作為網絡視頻企業、內容提供方、應用方:盡管此輪整頓及嚴管的對象就是他們,而且肯定會在短期內打破上述各方原有的戰略規劃、產業布局等,從短期來看,他們好像是一個最受傷害的領域,但長遠來看,只要按照相應的行業發展規律及游戲規則運作,他們在資本、內容、市場營銷等各方面的優勢還是可以在未來長遠的產業發展中嶄露頭角。
作為互聯網電視機頂盒企業:此輪整頓風暴“受傷”最重的并不是大眾認為的OTT盒子。畢竟,做“盒子”的企業,包括山寨“盒子”,在過去三四年中已然賺了幾年錢,利潤各個層面都得到了回報。因為硬件賣出一臺是一臺,但內容提供商不同,好不容易花時間布局好了,有了一定的市場占有率,突然就被迫下架,一夜之間所有用戶都流失掉了。
作為家電企業及其他形態的終端企業:盡管近幾年家電企業也紛紛想互聯網化、想跨界運營,但由于其船大難調身,短期來看還不會產生太大的影響。但長遠來看,一旦互聯網電視行業規范化運營起來之后,家電企業、“盒子”企業都將是首批產業受益者。
互聯網電視行業發展將多元化、復雜化
通過近期一系列的嚴管風暴,也恰恰驗證了互聯網企業與傳統廣播電視行業融合過程中,原有的行業游戲規則將會被打破,建立起一套全新的生態鏈及其生存法則,在這個重新構建的過程中,就考驗著參與者的智慧。
以互聯網電視的內容版權為例,當某部劇、某部電影等內容在基于互聯網電視這個媒介終端進行合法的播放時,如果第三方提供了某一個技術、功能,使得這個內容通過互聯網電視這個媒介終端以行業所謂的跨屏、多屏的形式在用戶的其他終端(如手機、Pad及其他新興的顯示終端等)進行播放時,這種行為如何界定?未來,作為生態鏈各方在確保互聯網電視公益屬性的基礎上,應該如何構建起一個健康有序的生態圈?
筆者認為,隨著中國OTT盒子市場、智能電視市場及其他信息傳輸通道的迅速崛起,未來互聯網電視行業的發展將更加的多元化、復雜化。但無論是OTT“盒子”還是智能電視,其核心的信息傳輸通道都為互聯網,其監管難度大大增加。提早規范產業及行業游戲規則,可以事半功倍。
很可惜的一點在于,尤其以網絡視頻為主的這部分產業群體在“跨的過程中跨得有點猛”,甚至于在出現一些案例時,這些產業群體依然沒有清楚地意識及反思到,“當互聯網與電視屏這一端發生關系時,產業屬性并不是唯一的,還要充分考慮到電視機這一端的公益屬性。”正是這樣一個純粹的互聯網思維,最終導致中國互聯網電視行業處于目前這樣一個比較混亂的情況。
這一系列組合拳出現后,部分產業人士情緒低迷,甚至有些人認為“要把視頻網站向客廳滲透的路堵死”,筆者認為,這種思維的出現其實就是錯誤的,廣電行業其實是很希望有這樣一個難得的機會跟互聯網結合并進行產業化的。
目前來看,三網融合初期必定是一個以技術主導型的階段,這也導致了部分企業在跨界的過程中有了自我膨脹的想法,甚至于想依靠一己之力就打通互聯網電視產業鏈。但實際的現狀卻是,廣電系統是牢牢掌握著內容播控權的,作為跨界的各方要意識到,既然廣電系統市場能力很弱,就要分工明確、各得其所,不要想著做一家企業就能完成整合互聯網電視產業鏈,要充分考慮到各方的利益。
以諸多網絡視頻不能在互聯網內容集成播控平臺上出現其品牌和專區事件為例,筆者建議相關各方要正視這樣一個現實,轉而去尋找更好的解決方案。畢竟,廣電總局對于內容牌照的發放還是會繼續的,而且其數量也會有望得到增加。作為網絡視頻企業完全可以通過跟內容牌照方以多種合作模式為切入點進行發展。
隨著嚴管政策的縱深開展,再加上未來有可能會出臺更高層面的行業管理政策,中國的互聯網電視行業很快將迎來大洗牌,現有的這些網絡視頻企業、互聯網企業與其糾結,還不如從現在就開始就依規重新進行布局,這才是他們的上上策。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