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少數民族婦女研究: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的短板交叉點*

2014-12-12 21:02:36章立明
廣西民族研究 2014年2期
關鍵詞:研究

章立明

一、中國婦女研究與少數民族婦女研究現狀

以1995年第四次世界婦女大會在中國北京召開為契機,國外女性主義理論的不同流派紛紛搶灘落戶中國,對已進入中國百年之久且一枝獨秀的馬克思主義婦女理論構成明顯的挑戰;聯合國婦女研究基金和國際組織資助的性別與族群相結合的少數民族婦女實證行動項目,開辟了國內社會科學研究縱向課題之外的橫向渠道……從以婦女特別是少數民族婦女為研究對象的知識生產、到婦女研究進入大學課學堂再到社會性別主流化等,都需要“從宏觀上去回顧中國婦女研究已經走過的近 20 年的征程”[1]。

當然,為了呈現中國婦女研究和少數民族婦女研究在性別和族群分析范疇的闕如,還需要從更微觀的角度來條分縷析。因此,本文將對相關學科、時間跨度和論文影響力等因素進行綜合考慮,以譚深、方素梅、胡玉坤等人的婦女研究綜述類成果為例,細致勾勒中國大陸近30年來 (譚文把中國婦女研究時間上溯至1984年)的婦女研究和少數民族婦女研究的基本脈絡,從而清晰地呈現中國婦女研究和少數民族婦女研究在社會學、民族學和婦女研究中的分布狀況。

(一)社會學中的婦女研究

譚深在《婦女研究的新進展》(《社會學研究》1995年第5期)中指出,從1984年至1995年北京世界婦女大會前,中國婦女研究出現了一些新變化,但是從整體上說,學界對其是十分漠視的。

譚文的中國婦女研究主要定位在社會學領域內,內容涉及婦女與人權、婦女與教育、婦女與文化、婦女與科技、婦女與就業、婦女與環境、婦女與人口、家庭暴力等主要領域,描述了改革開放15年來尤其是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后中國婦女的現狀及所面臨的挑戰,指出在中國社會的劇烈變遷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婦女的現實地位和現實問題,其中婦女就業是婦女研究的重點題目。由于在中國婦女這一普遍化的范疇之下,少數民族婦女并沒有被單獨剝離出來的。如果說婦女研究在中國社會學研究中是缺席的話,那么少數民族婦女研究更是銷聲匿跡,以至于無影無蹤了。

(二)民族學中的少數民族婦女研究

方素梅等人的《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中國少數民族婦女研究》(《民族研究》2004年第2期)認為,20世紀90年代以后,中國少數民族婦女研究才真正起步,視野不斷開闊,舉凡婦女社會地位、教育、婚姻家庭、生育保健、傳統文化、法律、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都有人涉足。

方文內容龐雜,但卻一針見血地指出少數民族婦女研究的通病就是對不同民族進行同質性表述:凡是論及參政、教育、就業、健康、扶貧等涉及婦女地位的所有方面中,都把婦女素質問題當作是影響少數民族婦女發展的重要原因。這類僵化、教條式的敘述,不僅無益于學術界探討和解決問題,而且還有可能會因此貽誤政府解決少數民族婦女問題的時機選擇和制定有針對性的政策干預,從而對政府決策產生誤導作用。

此外,少數民族婦女研究類文章的通病之一,就是混淆學術文章與政治動員類文章的區別。雖然中國婦女解放與中國革命道路是難分難解、緊密聯系在一起的,但是“婦女,作為文化意義上的和生物意義上的民族再生產者和民族價值的傳遞者,進入了民族領域,這也重新界定了民族和族裔的內容和界限”[2]5。如果學術界沒有對此類表述引起警覺并進行反思的話,就會在很大程度上制約少數民族婦女研究的整體水平。

(三)婦女研究中的少數民族婦女研究

胡玉坤的《社會性別、族群與差異:婦女研究的新取向》[3]是對1994-2005年間婦女研究中少數民族婦女缺席狀況的一個反思性綜述,其中的核心概念“婦女”和“發展”在另一篇論文中得到更完整的表述[4]。

胡文的主要觀點是:第一,對少數民族婦女進行專題研究的論文數量非常少①當然如果算上登載在《民族研究》和各省區的《民族研究》上的論文,少數民族婦女研究論文的數量還是巨大的,但是這類論文大多屬于政論宣傳范疇。;第二,涉及的具體民族數量十分有限,與全國55個少數民族大家庭的成員相比還是極其不成比例的,也就是說,大多數少數民族婦女尚未進入學者們的研究視野;第三,少數民族婦女研究大多集中在有限的幾個選題,如婚姻模式與制度、性與生育行為、教育特別是女童教育、傳統文化與宗教等,涉獵的領域之少也與少數民族婦女在公共和私人生活領域中扮演生產角色、再生產角色與社區角色的多重現實極不相稱。當然,少數民族婦女與婚姻家庭方面的研究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領域,但是不無遺憾的是,在泛道德化的表述下還缺乏許多來自性別的、代際的和年齡的實證材料,而且作者們通常對家庭內部的利益協調與沖突隱而不談。

(四)2005年以后的中國婦女和中國少數民族婦女研究

自2005年以后,婦女研究界就沒有類似的綜述可以作為參照了,其實我們可以借助以下三個方面的數據,來繼續探索8年多來的中國婦女研究和少數民族婦女研究狀況。

1.2010年的婦女/性別研究優秀博士、碩士學位論文的獲獎名單。[5]為推動高校和社會科學研究機構積極開展婦女/性別研究和學科建設,鼓勵在校研究生積極參與婦女/性別研究活動,促進婦女/性別研究隊伍的成長壯大,中國婦女研究會曾于2006-2010年舉行過婦女/性別研究優秀博士、碩士學位論文評選活動,現以2010年的第三次論文獲獎名單為例,在19篇獲獎的博士論文中,只有2篇是以少數民族婦女為研究對象的;而21篇獲獎碩士論文中,只有1篇是有關少數民族婦女研究的。

2.楊春的《近年來婦女研究發展狀況分析——基于文史哲博士論文的數據統計》(《山西師大學報》2011年第4期)。從檔案學的角度統計了文史哲博士論文中婦女研究狀況,認為研究主題包括性、婚姻、愛情、身體、女性書寫和同性戀等。

3.從“中國知網”查詢2006年以來的碩士博士論文中的婦女選題,再通過民族類關鍵詞進行篩選,可以匹配的內容屈指可數,如在2009年中央民族大學人文社科類的145篇博士論文中,只有3篇是與少數民族婦女研究有關的;2010年中央民族大學博士論文中有4篇相關研究,此外在民族院校中也找到零星的碩士論文。如果單純從選題來看,恐怕這類宏觀層面上的論題也很難逃脫宣傳動員式的政論文窠臼。

二、中國少數民族婦女研究短板的形成原因

以譚、方、胡三篇綜述來看中國少數民族婦女研究在社會學、民族學和婦女研究中的學科邊緣狀況,其中既有學術界傲慢與偏見的原因,也有女性主義理論打架[6]和婦女研究者各取所需的原因,導致研究成果良莠不齊,更加重了自我絕緣和邊緣化的學科狀況。

(一)“姥姥不疼,舅舅不愛”的學科定位

階級、族群和性別是社會學分層理論中最重要的研究范疇,長期以來學界注重前兩者的研究,階級視角和族群視角的研究成果汗牛充棟,而鮮見對性別的聚焦,以性別為視角的研究長期處于可有可無的境地,族群與性別交叉的少數民族婦女研究更是鳳毛麟角。從社會分層的角度來看,婦女研究應屬于社會學研究,少數民族婦女研究應屬于民族學范疇。再具體來說,無論怎樣,中國少數民族婦女研究都應該屬于婦女研究,但現狀卻是明擺著的三不靠,“姥姥不疼,舅舅不愛”。

有學者認為這是中國少數民族婦女研究還沒有建立起自己的學科體系使然,什么是中國少數民族婦女研究?它的研究對象和研究內容是什么?至今沒有人給它下一個比較確切的學科定義。少數民族婦女研究作為一個多學科、多層面、多領域的綜合研究范疇,其學科屬性爭議更大,不能確定它是屬于中國婦女研究的分支,還是屬于民族學的分支,或是將發展為獨立的學科。因為在中國,社會學研究和民族研究一直處于一種比較“獨立”的狀態,少數民族婦女研究與社會學的聯系并不像想象中那么大,少數民族婦女研究與民族學的聯系與合作也并不緊密,所以,一些學者更傾向于將其單獨視為一個獨立的學科。[7]

此外,正如前面方素梅等人提到的從事中國少數民族婦女研究的人員主要集中在民族研究領域,同時包括政治學、婦女學、教育學等學科的學者。少數民族婦女研究在基本概念、研究對象及研究內容方面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使得以民族學、社會學和婦女研究界對少數民族婦女研究都有所涉及,但又都重視不夠,導致其與中國婦女研究和民族研究領域的其他學科相比,顯得非常薄弱。

再加上自1995年以來,少數民族婦女研究一個重要的學術動向就是在國際組織和國外基金會資助下進行行動干預類的實證研究。由于實證項目有時間和周期的限制,再加上項目過程本身要可以監測和評估,這些都是從事少數民族婦女基礎理論所不具備的。比如少數民族婦女生育健康項目只要關注婦女的權利和需求就容易獲得資助。云南生育健康研究會關于云南農村各民族婦女生育健康的現狀和需求方面成果,先后匯編成《生育健康和社會科學》叢書出版。不言而喻,以婦女實證研究為導向的重心傾斜使本來就顯薄弱的婦女理論研究,更加受到忽略,也使中國婦女研究和少數民族婦女研究貽誤了在引入之初就應該進行理論建設的最好時機。

(二)集約化的婦女概念無法揭示多重權力關系建構下的少數民族婦女現狀

馬克思主義婦女理論傳入中國已近百年,其中“婦女”一詞一直是作為一個集體名詞來使用的,指的是一個無可爭議的、毫無區別的同質性群體。這一“婦女”概念一直盛行到了21世紀的今天,這也是造成少數民族婦女研究中涉及婦女地位和婦女發展類文章雖然族群不同但卻表述相同的原因之一。

如果說,現實已證明再沿用一個集約化婦女概念已經使學術研究陷入進退維谷的地步,那么我們不妨從婦女概念上來一次破冰之旅。1991年,來自第三世界的女性主義者首先對包括單復數的“婦女”概念展開反思和再探究。莫漢蒂 (Mohanty)曾尖銳指出,“婦女在日常生活中受到階級、種族、文化、國家等多重等級與權力關系的影響”,[8]63-64由于發展中國家男性往往具有傳統習俗和現實制度支持的政治、經濟和文化方面的特權,從而限制了婦女的政治參與和獲得相應的經濟資源,而導致婦女貧困、不平等和邊緣化的根源之一還在于男外女內的性別分工模式,到了現代社會,婦女既是免費的家務勞動者,也是就業市場中特別是勞動力密集型產業的低端就業者。也就是說,婚姻制度、性別分工、父權制、種族隔離、職業限制和種姓制度,都在構筑著婦女的內涵。因此,聚焦婦女這一范疇時,還需要考慮階級、種族、文化、宗教及其他社會關系的復雜互動關系。

第三世界女性主義者對婦女概念的反思對我們是否有所啟迪?我們能否將它嫁接到中國少數民族婦女研究當中?也就是說,如“中國婦女”、“中國少數民族婦女”不再是一個不證自明的概念,都是需要再明確并加以界定的。特別是中國少數民族婦女并不是一個集體名詞,雖然她們同屬中國婦女,但是由于少數民族婦女“大分散小聚居”的插花式分布,使得她們面臨著地理環境、發展程度、生活方式以及宗教傳統等方面的諸多差異,再加上20世紀以來中國社會的變革和轉型也在深刻地影響著中國少數民族婦女的多樣性與豐富性。

(三)西方女性主義理論蜂擁而入造成的消化不良和各取所需

“以性別研究作為一個角度、一種方法,去分析和解析一個民族、一種傳統、一段歷史,是婦女研究正在走向成熟的標志?!保?]序言1但是,一晃10多年過去了,性別與族群交叉的少數民族婦女研究已經成熟了嗎?答案是否定的,“中國婦女理論無從建樹”[10]。就拿大家都認為是學科建設所必需的引進翻譯類作品來說,也無法就學科的理論達成共識,導致理論和方法上的眾說紛紜。

其實,西方女性主義理論本身也是在發展變化中,女性主義理論本身“自家掐架、觀點互相抵牿的情況就不在少數”[11],特別是自1995年以后10多年間翻譯作品蜂擁而入,主要以譯文集和原著為主。有代表性的如鮑曉蘭主編《西方女性主義研究評介》(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5年版),李銀河主編《婦女:最漫長的革命——當代西方女權主義理論精選》(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7年版),王政、杜芳琴主編《社會性別研究選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8年版),西蒙娜·德·波伏娃的《第二性》(陶鐵柱譯,中國書籍出版社1998年版),馬元曦等主編的《社會性別與發展譯文集》(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0年版),葛爾·羅賓的《酷兒理論——西方90年代性思潮》(李銀河譯,時事出版社2000年版),凱·米利特的《性的政治》(鐘良明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年版),B·弗里丹的《女性的奧秘》(程錫麟等譯,廣東經濟出版社2005年版),羅斯瑪麗·帕特南·童的《女性主義思潮》(艾曉明等譯,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鐘雪萍等主編《越界的挑戰——跨學科女性主義研究》(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版),蘇紅軍、柏棣主編《西方后學語境中的女權主義》(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以及佩吉·麥克拉肯主編《女權主義理論讀本》(艾曉明等譯,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等。

應該說,1995年以來引進的西方女性主義理論是西方女性主義100多年的理論總匯,這也就造成了國內婦女研究者使用上的困難,特別是令初學者望而生畏、不知所措,概念混亂、理論混拼的現象時有出現。在眾多冠以社會性別的碩士、博士論文中,觀點互相抵牾,大多可歸為性別本質主義的東西。再加上中國本土的婦女研究缺乏學科土壤,絕大多數婦女研究者是半路出家者,由于各自的學科背景及學科素養不同,在理解與接受西方女性主義理論的過程中,有選擇性地接受某一種或者某幾種理論為已所用的現象十分明顯,由此引發的是中國婦女研究與少數民族婦女研究寫作成果駁斑雜陳,如同一個考古意義上的截斷面,既有100多年前本質主義的東西,又有近20年來解構主義的東西。即使是在同一本雜志刊發的婦女研究論文,都無法具有學科共識,取舍標準五花八門,各吹各打現象屢見不鮮。

當然,文化人類學中基于田野調查的少數民族婦女研究也出現了反思婦女生物本質和自然傾向的論文和專著,如翁乃群的《女源男流:從象征意義論川滇邊境納日文化中社會性別的結構體系》(《民族研究》1996年第4期),章立明的《南傳上座部佛教中的社會性別分析》(《佛教研究》2003年1期),杜娟的《曼遠傣族村寨的社會性別分析》(尹紹亭主編《雨林啊膠林》,云南教育出版社2004年),沈海梅的《族群認同:男性客位化與女性主位化——關于當代中國族群認同的社會性別思考》(《民族研究》2004年第5期),以及杜杉杉的《社會性別的平等模式——筷子成對與拉祜族的兩性合一》(劉永青譯,云南大學出版社2008年)等。

三、運用社會性別分析框架來改變目前的短板現狀

借助西方女性主義的相關理論工具 (如摩塞社會性別分析框架細分婦女生產、再生產和社區三重角色),可以呈現中國少數民族婦女的日常生活經驗。當然,對摩塞工具也需進行必要的反思與批判,沒有中國經驗與中國思考的中國少數民族婦女研究,同樣會淪為平庸之作。

(一)婦女發展理論洞見婦女的生產角色

丹麥經濟學家博斯魯普 (Ester Boserup)的《婦女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1970)指出,在廣大的亞非拉國家中,婦女不僅承擔著養育子女、照顧家庭等再生產角色,還在動物馴養、蔬菜種植和林產品采集等領域發揮著生產者的作用,而她們對于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性是被低估的,尤其是各類經濟統計報表往往忽略婦女的勞動與收入。此外,由于受限于資金、技術和教育方面的不足,再加上對婦女再生產角色的刻板印象,都阻礙了婦女向其他非農行業的轉移,最終導致她們難以改善自身的經濟狀況并提升其經濟地位。

傳統的發展理論往往忽視婦女的經濟貢獻,并假設婦女在私人領域中只是以生育者的角色被動地依附性地勞動著,然而正如其他一些文章所顯示的那樣,對一個家庭的支撐可能意味著通過“工薪勞動、微型企業經營、家庭戶生產和自給自足的農業等各種活動,或者是四者兼而有之”。[12]323也就是說,為維護家庭生計,婦女要從事著各種各樣的活動,而不僅僅是依靠工薪的職業,婦女的日常生存策略要比只從事工薪工作蘊涵更多的內容。

(二)摩塞框架對婦女三重角色的劃分

雖然博斯魯普的著作著力于使第三世界婦女長期被遮蔽的生產角色和經濟貢獻突顯出來,但她過于強調婦女的生產勞動價值,又難免對“婦女與發展”造成了一些不必要的誤區和盲點。正因為如此,“社會性別與發展”在這一方面做出了新的調整與回應,也就是不再將婦女視為一個同質性范疇,將生產與再生產相結合來思考婦女的生活和地位,因為在農業社會的日常生活中,“婦女的生產和再生產活動通常是互相交疊甚至是不分彼此的”。①比如說找柴生火做飯是再生產勞動,如果去集市交易就屬于生產勞動。采集也可以分為自食或為了交易。

為了進行社會性別的分析、培訓和制定社會性別計劃,國際發展計劃者和實踐者開發了諸多頗有影響力的分析方法與工具來評估發展中的社會性別差距。其中就包括最負盛名的摩塞框架,它的作用在于細分婦女的生產與再生產任務,把活動與性別和年齡結合起來 (是成年婦女還是男人,是孩子還是老人)來回答“誰做了什么”的問題;并且對男女兩性不同的社區工作也進行了細分。

正如摩塞定義的那樣,“生產是指生產用于消費和貿易的商品及服務 (包括受雇于他人及個體經營),男人和女人都可能參加此類工作,但他們的具體工作及責任卻往往不同”。[13]75一般說來,婦女從事的工作往往不如男人的那么重要,相比男人來說,婦女的生產價值就往往被貶低為沒有多少價值。

“再生產性質的工作指對家居及家庭成員的照料及維持,包括生育及照料孩子,準備食品,收集水及打柴,采購生活所需,料理家務及照料家人”。[13]75在第三世界國家中,家庭中的成年婦女和未成年女孩承擔了全部的再生產勞動,而這類勞動往往意味著無薪酬、耗時和極低的社會評價。

“社區工作包括集體組織社會性活動及服務,如慶典和慶?;顒樱纳粕鐓^的活動,參與各類小組和活動,地區性政治活動等。”[13]76摩塞還把社區工作與性別進行了細分。如社區管理是指確保每個人獲得和使用水、保健及教育等資源的工作,這類工作無薪酬,屬于女性再生產角色的延伸,主要由婦女來承擔;社區政治是指在國家政治框架內的政治活動,往往是由男性來承擔這類正式工作,并獲得相應的報酬。

摩塞框架對三重角色的劃分,使那些以往被人們視而不見的工作進入分析視野,并有助于不同領域的工作得到更加公平的評估,特別是它一再提醒項目制定的計劃人員:“人們從事生產、再生產及社區工作之間是互相聯系的,你不可能對一個領域做出改變而對其他領域毫無影響”。[13]73

(三)摩塞框架對認識中國少數民族婦女的生產角色與家庭地位的反思

摩塞框架適時地發現了婦女在生產領域的貢獻。當然,并不能因此就說,沒有摩塞分析工具,就發現不了中國少數民族婦女的生產貢獻。中國歷史與文化傳統表明:從前沒有發現中國少數民族婦女的生產角色,不是因為沒有借助摩塞三重角色分析工具,而是因為要評價女性貢獻的大小,除了生產勞動指標外,還有家庭的制度設置及與年齡、輩分和性別結合在一起的其他因素。

在絕大多數社會,婦女主要從事的是再生產勞動,包括生育、喂養、照看孩子,以及為確保家庭成員日常生活提供服務。也就是說,婦女的再生產勞動充當了事實上的社會安全閥,以致于大多數除激進女性主義外的女性主義者都傾向把家庭視為一種和諧力量,是社會和平和社會穩定的基礎。畢竟,“家庭是分層體系的基本單位;家庭的社會地位是由男性戶主的地位決定的;生活在家庭中的女性的地位是由她們所依附的男性的地位決定的;女性的地位是與她的男人的地位平等的,因為家庭是一個價值均衡的單位;女人在許多方面與男人的不平等和分化與分層體系的結構沒有關系?!保?4]但是,如何評價女性的勞動價值和家庭地位主要受家庭結構、社會性別角色和社會性別關系的影響。

那么,在中國從夫居、父系繼嗣與注重孝道的家庭結構中,婦女的勞動價值是如何體現的?就拿婦女的再生產角色來說,承擔較多家務勞動并不一定就是婦女地位低下的注腳。在一個家庭中,家庭成員的責任、權力和義務往往是環環相扣的,作為主內的婦女來說,在家庭經濟管理、子女撫育和成員照料方面往往承擔著更多的工作,相應地也擁有更多的發言權;特別是作為一個生活單元來說,家庭成員之間擁有的權力和資源固然與性別、輩份和年齡有關系,但是在這種朝夕相處的日常生活中,婚姻關系和親子關系的互動使得家庭權力總是處于一種流動勢態,而夫妻雙方的權力運作往往形塑著家庭的格局與走勢。

回顧歷史,中國的個體家庭在春秋中期就已出現,當時文獻稱之為“室”,既指一個單獨居住的場所,也指共同居住于這個場所中的關系最為密切的親屬。如《詩經·豳風·七月》云:“嗟我婦子,曰為改歲,入此室處”。此外,“家”也是一個協作的生產單位,如丈夫在田間勞作,妻子攜子前往送飯:“同我婦子,彼南畝,田畯至喜”;唐代葛鴉兒的《懷良人》中亦云:“胡麻好種無人種,正是歸時底不歸?”相傳胡麻必須是夫婦同種,才能獲得好的收成。因此,中國農業社會里,小農個體家庭是最基本的生產單位和生活單元,家庭把生產與再生產活動結合為一體。

此外,中國傳統文化承認夫婦之道是合理存在的,如《周易·序卦》云:“有天地有萬物,有萬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婦……夫婦之道不可以不久也,故受之以恒?!睆默F有的甲骨文中,我們可以發現殷商人是十分重視祭祀的,除頻繁祭祀天地鬼神外,也祭祀亡故的先人?!爱敃r不但重視對男性先人的祭祀,對女性先人如妣、后、母等的祭祀也很重視。”[15]238-241加上中國家庭從夫居的居住模式,因輩分而來的權威,再加上提倡孝道等道德力量的約束,都不可能長期把某一性別的人單獨排除在外。也就是說,歧視女性并不是一種常態化和常規化做法。 《周禮·地官》云:“教三行,一曰孝行,以親父母”,對于在世的父母,要做到親愛友善,尊敬有加;《爾雅·釋訓》亦云:“善父母為孝”;《孟子·離婁下》中也提出:“世俗所謂不孝者五”,都是針對在世父母的。

四、實現少數民族婦女研究從短板到長板的嬗變

眾所周知,作為交叉學科的少數民族婦女研究要實現從短板到長板的嬗變,時間跨度大、地域廣和族群多等因素,必然會帶來材料收集與整理難度大的問題。當然,材料的龐雜與闕如還不是制約少數民族婦女研究的主要因素,阻礙少數民族婦女研究短板變長板的另有原因,而只有聚焦以下幾個方面才能循序漸進地提升少數民族婦女研究水平。

(一)面向日常生活的婦女狀況

當代西方女性主義的認識論基礎就是提倡尊重婦女多樣化的日常生活經驗和知識,在“個人的就是政治的”口號下,女性主義者們開始致力于探索宏大歷史和政治事件之下的普通婦女的日常生活:一方面揭示這些大事件對于婦女生活的浸透和影響,來捕捉婦女生活場景的微妙與生動;另一方面也通過挖掘普通婦女的行動、抗爭和生存策略,來把握宏大事件分析的力度與深度??偟膩碚f,重視婦女對自身體驗與感受的表達,再現婦女生活的異質性與多樣性,才能敏銳地回應婦女發展的需求和社會進步的旨趣。

即使是出于避免蹈入宣傳動員式政論文章窠臼的考慮,揭示和理解少數民族婦女生活也需要在具體社區進行有針對性的田野調查,關注其日常生活中的相關層面。眾所周知,1978年以后國內出版了版本眾多的《民族知識叢書》《民族風俗志叢書》和《民俗文庫叢書》,介紹我國55個少數民族的居住、飲食、服飾、生產、交通、婚姻、家庭、村落、歲時、節日、喪葬、宗教、道德、禮儀和口頭文學等風俗民情。但是光有百科全書式的民族讀本是無法呈現出細節豐富深描性質的婦女日常生活的,因為我們的研究對象既不是什么圣母賢母,也不是什么女皇帝女豪杰。也就是說,如果要從普通少數民族婦女著眼,展示特定時空中的族群、發展和性別等互動關系,就需要從日常生活中尋找活生生的婦女,揭示其生存的策略、智慧和技巧,因為“第三世界貧困婦女確保其家人和自身基本生存的生活經歷……提供了理解發展過程的最清晰棱鏡”。[16]9-10

由于少數民族婦女都生活在一個個具體而微的社區中,她們的日常生活場景往往是被族群的、經濟的、政治的、文化的各種差異所裹脅。雖然針對少數民族婦女具體而微的研究成果迄今仍為數不多,但是以上提及的翁乃群、杜杉杉等人的研究已經打破這種“沉默”,并試圖破解某些理論的謎團。

(二)避免弱化少數民族婦女,亂貼受害者標簽

在甲骨文中,象形字女字像一個斂手跪坐著的人形?!墩f文》云:“女,婦人也”,即“婦,言服也,服事于夫也。”[17]259具體說來,就是“處子曰女,適人曰婦”;會意字婦字,右邊是女,左邊是帚,表示從事灑掃的人就是已婚的女子。

《禮記》對“婦”字的解釋是,“婦人”就是“伏于人者”,因此,后世學者干脆認定自“婦”字造字始,女性的卑微命運和悲慘人生就此開始了,中國婦女史就是一部父權制下的溺女嬰、纏女足、樹牌坊的女性屈辱史。通行的說法是:“三千年來的婦女生活早被宗法的組織排擠到社會以外了……有史以來的女性只是被摧殘的女性,我們的婦女生活的歷史,只是一部被摧殘的女性的歷史。”[18]19

自從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世界婦女狀況 (1970-1990):趨勢與統計數據》《世界婦女狀況1995:趨勢與統計數據》《世界婦女狀況2000:趨勢與統計數據》3個統計報告,反映出婦女和男性在生活各個領域的狀況,增加了世界婦女在社會發展中的能見度。但是,針對具體族群的婦女的研究,還得靠事實來說話。因為即使是同一個族群,在不同的分布區所呈現出來的狀況是不同的。再加上年齡、輩分與宗教等方面的差異,以偏概全的做法固然簡便快捷,但是失之毫厘、謬以千里的觀點已經太多了。如有人提出:“所有的男人都是潛在的性侵犯者和性騷擾者,而所有的女人都是受害者,男人越是荒淫,厚顏無恥,好用暴力,女人越是無辜,善良,不具侵略性,所有的罪惡均起源于男性”[19]58。這種建立在善惡二元論基礎上的“受害者”假想文化,不僅無益于解決實際問題,反而會因此堵塞解決問題的可能渠道。

而在中國少數民族地區,族群與文化的多元性孕育著少數民族婦女生活豐富性與多元性的因素,關鍵是如何通過學術研究把這種豐富性表達出來并且不間斷地表達下去。如1995年云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云南民族女性文化叢書”包括了云南24個少數民族婦女的知識與經驗,其價值不僅在于它當年就獲得了中國圖書獎,而且還在于其中一些選題完全值得原作者和后續學者繼續開掘,寫成少數民族婦女生活史的經典之作。

(三)誰可以成為少數民族婦女的代表

在第四次世界婦女大會期間流行的一句官方口號是“從婦女的眼睛看世界”。用女性主義的術語來說,就是要把學術研究從記錄婦女的工作轉向到再現婦女的觀點,并讓她們發出自己的“聲音”。也就是說,婦女研究的目的是要凸顯婦女的能動性并賦權婦女。

胡玉坤在《社會性別、族群與差異:婦女研究的新取向》一文中追問的就是“誰可以代表他(她)自己宣稱代表的群體”。其實,完全可以用云南社會性別小組用口述史方法做的那本書作為回應,雖然其中的多位作者本人就是少數民族婦女不假,但是,口述史方法的確呈現了研究過程中的“婦女的聲音,她們的經歷、價值觀及對社會變遷的解釋”,所以,有時候是因為缺乏適宜的工具 (利器)因而無法呈現研究過程。當然,由于沒有呈現相關的研究過程而被人質疑,也不能據此判斷就是批評者吹毛求疵乃至要有意抹黑。

眾所周知,社會科學研究中純粹的價值中立是不存在的。由于研究者在階級、族群和性別等身份上的差異,導致其所創造的知識也具有某種主觀性和特定情境性。正因為如此,選擇以中國少數民族婦女作為研究對象的婦女研究者特別需要對自己的“身份”保持足夠的敏感性,避免只是把少數民族婦女僅僅當作研究對象來看待,特別是那種把研究者及其意志凌駕于被研究者及其意志之上的做法,更是同女性主義爭取平爭的目標相抵觸的。

當然,國內婦女研究者還要面臨的另一挑戰,就是洞察不同地理疆界中的婦女經歷,書寫特定時空情境中的婦女生活,這都需要長期的學識素養的積累,解決好“主位”和“客位”的平衡關系。具體來說,就是如果只想寫婦女生活是寫不好婦女生活的,但也不能把婦女生活寫得不像是婦女生活。這其中的甘苦,只能是由研究者“如魚飲水,冷暖自知”了。

[1]LiMing Zhang.The Three Waves of Women’s Studies in China and Globalization[J].Asia Journal Women Studies,2010(2).

[2]陳順馨,戴錦華.婦女、民族與女性主義[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4.

[3]胡玉坤.社會性別、族群與差異:婦女研究的新取向[G]//劉東.中國學術:第17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4]胡玉坤,等.知識譜系、話語權力與婦女發展——國際發展中的社會性別理論[J].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版,2008(4).

[5]中國婦女研究會第三屆婦女/性別研究優秀博士、碩士學位論文評選活動結束[EB/OL].(2010-12-14)[2012-06-15]中國婦女研究會:http://www.cwrs.ac.cn/listinfo.aspx?m=pxhd&id=74777.

[6]章立明.后現代女性主義視野下性別分工與婦女解放[J].甘肅社會科學,2007(1).

[7]王承權.重視女性民族學的研究,迎接21世紀[J].貴州民族研究,1996(1).

[8]Mohanty,Chandra.Feminist Genealogies Colonial Legacies,Democratic Futures[M].New York and London:Routledge,1991.

[9]李小江,等.主流與邊緣[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9.

[10]鐘雪萍.錯置的焦慮[J].讀書,2003(4).

[11]閔冬潮.一個旅行的概念:以北歐、東歐和南美對Gender的翻譯為例[J].浙江學刊,2005(1).

[12]周顏玲,等.全球視角:婦女、家庭與公共政策[M].王金玲,等,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

[13]坎迪達·馬奇,等.社會性別分析框架指南[M].社會性別意識資源小組,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

[14]Acker,Joan.Women and Social Stratification:A Case of Intellectual Sexism[J].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78(1).

[15]朱鳳瀚.商周家族形態研究[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0.

[16]Sen,Gita & Garen Grown.Development,Crises,and Alternative Visions:Third World Women’s Perspectives.New York:Monthly Review Press,1987.

[17]許慎.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1963.

[18]陳東原.中國婦女生活史[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

[19]吉爾·里波韋茲基.第三類女性:女性地位的不變性與可變性[M].田常暉,等,譯.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00.

猜你喜歡
研究
FMS與YBT相關性的實證研究
2020年國內翻譯研究述評
遼代千人邑研究述論
視錯覺在平面設計中的應用與研究
科技傳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6:54
關于遼朝“一國兩制”研究的回顧與思考
EMA伺服控制系統研究
基于聲、光、磁、觸摸多功能控制的研究
電子制作(2018年11期)2018-08-04 03:26:04
新版C-NCAP側面碰撞假人損傷研究
關于反傾銷會計研究的思考
焊接膜層脫落的攻關研究
電子制作(2017年23期)2017-02-02 07:17:19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天天综合色网| 亚洲人成网线在线播放va| 色欲色欲久久综合网| 日韩国产无码一区| 在线一级毛片| 香蕉视频在线观看www| 亚洲第一极品精品无码| 国产日本欧美亚洲精品视| 成人亚洲国产| 亚洲AV成人一区二区三区AV| 久久精品国产一区二区小说| 国产精品欧美日本韩免费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 亚洲人成影院午夜网站| 色香蕉网站| 国产亚洲成AⅤ人片在线观看| 国产另类视频| 四虎精品国产永久在线观看| 亚洲av片在线免费观看| 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一个色综合久久| 尤物视频一区| 97在线碰| 国产精品成人啪精品视频| 色悠久久综合| 一级毛片免费的| 久久中文电影| 色成人综合| 国产福利不卡视频| 日日拍夜夜嗷嗷叫国产| 国产一区二区精品福利| 日韩欧美国产中文| 日韩欧美91| 亚洲国产成熟视频在线多多| 国产欧美日韩综合在线第一| 国产精品第一区| 香蕉视频在线观看www| 精品少妇人妻一区二区| 无码AV日韩一二三区| 亚洲无码高清免费视频亚洲| 亚洲成a人片| 欧美亚洲第一页| 中文字幕永久视频| 在线观看精品自拍视频| 欧美中出一区二区| 97久久超碰极品视觉盛宴| 中文字幕在线观| 精品综合久久久久久97超人该| 亚洲无线国产观看| 国产高清国内精品福利| 中文成人无码国产亚洲| 欧美日韩中文字幕在线| 中文字幕无线码一区| 欧美日韩亚洲综合在线观看| 国产欧美视频在线观看| AV老司机AV天堂| 日本不卡在线视频| 亚洲美女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99国产乱子伦精品免| 欧美一级在线| 992tv国产人成在线观看| 国产网友愉拍精品| 免费又黄又爽又猛大片午夜| 国产杨幂丝袜av在线播放| 欧美在线伊人| 日韩无码视频专区| 特级毛片免费视频| 久久99热这里只有精品免费看| 国产成人精品2021欧美日韩| 亚洲人妖在线| 亚洲色图综合在线| 巨熟乳波霸若妻中文观看免费| 国产精品午夜福利麻豆| 久久国产乱子伦视频无卡顿| 亚洲欧美不卡视频| 精品视频一区在线观看| 国内精品视频在线| 国产精品美女在线| 精品视频一区在线观看| 久久久久久久蜜桃| 欧美不卡视频一区发布| 国产成人综合网在线观看| 国产亚洲精品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