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忱
(蘇州科技學院,江蘇蘇州 215011)
城市公共空間行為活動研究
——蘇州桐涇公園調研報告
徐忱
(蘇州科技學院,江蘇蘇州 215011)
此次戶外空間調研選擇了蘇州桐涇公園,以問卷和走訪的方式調查了公園空間不同時間段與不同分區的使用情況,并了解了游人對桐涇公園的總體感受與評價。在指出公園存在的一些問題后,引入環境心理學中關于游人對戶外空間心理訴求的理論,并依據理論引導得出一些解決建議。
蘇州桐涇公園 人群使用需求
(1)調查對象:蘇州桐涇公園。(2)調查方法:問卷調查法、觀察記錄法、時間表法。(3)調查內容:游人在城市公園特定環境下的行為。(4)調查目的:人們喜歡怎樣的公園環境,進而從人們的喜好,提出改進公園的設計和措施。
桐涇公園位于桐涇路與蘇福路交界處東北角,占地約18萬平方米,占地約18 公頃,風景秀美,交通便捷,是蘇州市中心城區最大的市級公園,也是蘇州市首個災害應急避難場所。
由于不同年齡層次的人們的興趣和愛好都不同,有的要求寧靜的環境,有的要求熱鬧的氣氛。因此要求將公園的活動內容進行較明確分區布置。為了滿足不同年齡、不同愛好的游人多種文化娛樂和休息的需要,要根據公園所處的地理環境來確定公園的主要的功能分區和相應的形式。桐涇公園以一條環行雙向車道為主干道環繞四周,沿主干道分布有入口區、兒童樂園、中心景區、盲人植物園區、生態休閑區和流水景區六大功能區。

表1

表2
桐涇公園游玩的人群中,總體的年齡比例比較均衡。老人,兒童,年輕人和中年人在其中均占有了一定的比例。其中老年人和兒童數量相對來多更多。于5.22日和5.25日分別進行了調研,然后利用觀察法統計了各個時段公園中的人群活動,并且對人們提出的一些建議在統計表中進行了匯總。
(1)公園環境好,游人多,場地比較開闊,但是有的地方比較空曠。(2)兒童游樂區設施齊全,但是游樂設施比較舊。(3)主題雕塑理念不明確,動能分區詳細明確。(4)場地景觀小小品設置不夠,遮陰綠化不夠。
通過對桐涇公園的調查研究,筆者總結出了桐涇公園在設計中的一些優點與考慮不周到的一些地方。發現公園著重考慮到了人性化的設計,但是后期的管理與主題的營造還存在一些缺憾之處。公園的優點總結如下:
第一:由于公園的設計定位是一個防災避難性的公園,因此公園預留了一塊較大的避難性草坪,緊急情況下可以容納5萬人,應急棚宿區有5處,還有200平方米的應急物資儲備庫。這使得公園的定位比較準確,不光光考慮公園的平面美觀,更是考慮到了它需要滿足的功能,體現了人性化的設計原則。
第二:公園中專門為盲人設置了盲人植物園,植物園里還配置了語音講解與盲道。并且公園的各個功能區中有臺階的地方都設置了殘疾人坡道。這就使得公園面向的人群更加廣闊,公園設計更為人性化。公園主活動區內的殘疾人坡道,類似設計在公園中多處有體現。同時桐涇公園是蘇州首個汽車可以直接進園的中心景區公園,園內機動車車道寬約6米,同時還有三千平方米的停車場,最大限度的滿足了游人的停車需要。
第三:了解人的感知方式,感知范圍對于公共空間的設計是很的條件。對于桐涇公園來說,它在一些人們停留比較久的空間如:兒童游樂區,健身區設置了一些高差變化與具有韻律感的小品,并且這些區域四周都用植物圍合起來,強烈的圍合感與韻律感使人們產生想要停留下來的欲望。而相反的在一些人們走動比較快的區域比如中央主景區,主活動區,不光空間的尺度比較大,活動區內部也沒有多少重復的小品。這是因為在低速運動的區域,設計時應用的應當是常人的尺度,而在高速運動的區域人們的尺度感偏大,因此應當減少零碎小品的產生,滿足高速運動造成的時間和空間的變化。
第四:公園考慮到了人們追求安全感的心理需求,比如在兒童區專門開辟了一塊圍欄作為兒童活動設施的放置處。并且在外圍專門為家長開辟了一塊看護區域,看護區域周圍用密植的喬灌木與外界隔離開來,阻擋了外界的大部分噪音。為內部的兒童營造了一塊可以安心玩耍交流的區域。
桐涇公園在設計中的不足之處:
(1)公園主題雕塑的立意不明確。進入桐涇公園的游人首先都會被它入口處一叢橙黃色的雕塑所吸引。該雕塑由一些下粗上尖的針狀物構成,如同雨后春筍一般。由于雕塑上部比較尖銳,可能會對游人造成一定的壓迫感。與雕塑內部自然式的整體布置不符。并且公園也沒有考慮到介紹一下雕塑的含義,使人產生困惑。(2)公園內的文化景觀缺失。我們調研發現公園內的雕塑一共有三處,其中兩處是設置在盲人植物園內。設計者并沒有對雕塑的文化內涵與來源進行闡述,因此使雕塑顯得可有可無,不能與公園的特色進行結合。(3)在主活動廣場有一塊水景,里面的水體已經干涸,只能看見一些汀步生硬地豎立在堅硬的池底。這使得原本美好的水體景觀成為了一處敗筆,很多游客寧愿從旁邊的水泥地走過也不愿從汀步走。(4)公園內有些空間設置地不合常理,遠離人群聚集的地方,周圍密林種植,空間利用率不高。(5)健身區健身器材比較單一,主要都是一些適合老年人與兒童的溫和型設施,沒有考慮到年輕人的需求。
通過查閱相關文獻資料可以總結出環境心理學在公園設計中應當滿足的幾大原則:包括(1)滿足使用者安全感原則。(2)滿足使用者安全舒適原則。(3)滿足使用者社會交往的原則。(4)滿足使用者審美的設計原則。
具體來說:
(1)滿足使用者安全感原則:安全性原則又包括滿足使用者行走的安全,提供可以庇護的空間,減少消極空間產生與為兒童游樂空間提供安全保證。(2)滿足使用者安全舒適原則:滿足使用者安全舒適原則主要體現在營造良好的光線,聲音與氣味等物理環境。靈活地搭配植物與營造水聲,鳥鳴可以很好地滿足游客的舒適度。(3)滿足使用者社會交往的原則:社會交往又分很多形式:如在游樂區一起游玩,在公共活動中心一起交談,在蜿蜒的林道中散步等。(4)滿足使用者審美的設計原則:在園林設計中,美主要通過地形設置,園林小品布置,水景植物配景設置來實現。為了滿足人在不同的時間段都能有不同的感受,設計者應考慮到季相植物的應用與搭配。
桐涇公園是一座特點鮮明的城市公園,它吸引了各個年齡層次的人群。其中最令人們映像深刻的是生態休閑區與流水景區,小橋流水,古木崎嶇,充滿了日式園林的靜謐感。中心活動區可以看見很多孩童在玩輪滑,古色古香的小品內一直都有老人悠閑地下棋聊天。可見桐涇公園是一座充滿人性化設計的公園。為了使它更加滿足游人的心理需求,提出了一些改造的建議:
(1)公園內很多坐凳都是設置在環形車道的兩邊,背靠分支點較低的雪松,嘈雜并且使在此休息的游人成為眾人的視線焦點,不能滿足安全感原則。我們建議專門為坐凳開辟休閑區,靠著分支點較高的喬木設置。提供優美安全的庇護空間。(2)加強公園的管理。公園的管理比較松散,比如上文提到的水景已經干涸,不利于景區的營造,滿足游客的審美需求。游園管理者應當定期地檢查游園內的設施與景區水景,為游人創造優美的公共活動場所。(3)完善公園硬件配套設施建設。垃圾桶、廁所、指示系統、標識系統等要到位;可以在路邊修建一些類似公交候車亭的涼亭和室內休息場所,供人歇息;公園長凳數量有限,可以增加一些椅子。(4)增加健身器材數量,設置有針對性的健身器材,滿足老人、兒童、青少年等不同人群的需求。(5)公園應增加對其生態環境、應急避難設施等介紹的告示牌,讓對其有興趣的游客能由閱讀而得以充實知識。并考慮不同使用者對吸收程度不同而作內容調整,例如輔以圖片、照片等說明,可增加理解的程度。(6)公園雕像、景觀小品等的設置應與環境相結合、突出主題與寓意,并且可以考慮體現公園與地方特色。
“設計必須為人”是當今設計者所必須遵循的原則,然而人的心理、人的行為因素、人與環境空間的關系都是復雜多變的,怎樣將人性化設計真正運用到實際是值得我們調查研究總結的。本次調研我們以人為探討核心出發,通過分析蘇州桐涇公園的使用者的心理需求、行為特征,以及公園本身的功能與使用人群的關系來深入探討環境心理與景觀設計的關系。希望桐涇公園在現有的基礎上,在公園的進一步設計、管理、游憩活動的開發應從人性設計的角度出發,滿足不同人群的使用需求。
徐忱(1991—),女,安徽岳西人,工學學士,畢業于蘇州科技學院景觀學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