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敏
(寧夏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寧夏銀川 750021)
試析盧卡奇的物化理論與馬克思異化理論的異同及當代價值
李佳敏
(寧夏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寧夏銀川 750021)
盧卡奇的物化理論批判了資本主義商品經濟條件下嚴重的物化現象,也對喚醒無產階級的階級意識起到了積極的作用。馬克思的異化理論先于盧卡奇的物化理論揭示了資本主義條件下對勞動本質的扭曲,即資本支配勞動,而不是勞動支配資本。這兩種理論因歷史條件和視角的不同,既有相同之處,又有不同之處。把握盧卡奇的物化理論,對我們剖析現實生活中的物化現象,構建和諧社會有重要的啟示價值。
盧卡奇馬克思物化理論 異化理論
盧卡奇1923年發表的《歷史與階級意識》一書,開啟了20世紀西方馬克思主義的閘門。在該書中,盧卡奇重點闡述了物化理論,分析了物化現象在當代資本主義社會的具體體現,深層次地批判了資本主義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物化了的關系和本質。
20世紀初,歐洲的資本主義國家進入到帝國主義階段,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和意識形態隨之散播到了世界的各個角落,可是,資本主義的高速發展并沒有解決資本主義內部的基本矛盾,反而加劇了矛盾的惡化,隨之而來的是各國無產階級革命運動的高漲。國際形勢撥云詭譎:政治上無產階級革命運動進一步分化,理論上也開始了一個重新探索的時期。盧卡奇的《歷史與階級意識》一書就寫于這一時代背景下的1919-1922年,而物化現象則是此書中的重點章節。盧卡奇通過對馬克思《資本論》中“商品拜物教”問題和當代資本主義社會的深刻認識和研究,得出“商品拜物教是我們這個時代、即現代資本主義的一個特有問題”的結論[1]。關于“商品拜物教”,馬克思認為商品形式把人們勞動所具備的社會性質反映成了勞動產品本身的性質,反映成為這些物的天然的社會屬性,由此生產者同勞動的社會關系就變成了脫離于生產者本身的物與物之間的社會關系。由于此種轉化,勞動產品變成了可以感受到的但卻超越人的感覺的物了。說到底這些都只是人們自己的社會關系,可卻以虛幻的物物關系體現在人們面前。這就是商品形式的奧秘所在。盧卡奇從這一基本事實中看到了“物化”,即人自身的活動、勞動,成為了一種不依賴與人的東西在控制著人,并同人相對立。而且這種對立,非常普遍地存在于現代資本主義社會中。
在《歷史與階級意識》一書中,盧卡奇反復說到物化就是“人自己的活動,人自己的勞動,作為某種客觀的東西,某種不依賴與人的東西,某種通過異于人的自律性來控制人的東西,同人相對立。[2]”從盧卡奇的論述中我們看到,物化的內涵有兩層:第一,就是所謂的“人的一切關系的物化”。特指在商品經濟社會中,人與人的關系表現成了物與物的關系。這是在資本主義制度下人與人之間關系的特殊體現。馬克思曾經也對經濟學展開過歷史性的批判,認為社會經濟生活中那些物化了的東西歸根到底揭示的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所以,馬克思認為資本不是一種物,而是一種以物為媒介的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這種人與人之間關系的物的性質,是具有“幽靈般的對象性”的[3]。是不易被察覺、又無處不在并且與人相對立的。這種物化關系絕不僅限于經濟層面,而是已經滲透到資本主義社會制度下的全部社會生活中,從資產階級國家和官僚機制的運作過程到私有制、土地、資本等;從文化、新聞、婚姻、到人的意識,已經全面物化,形成了資本主義普遍的社會現象。第二,人被其雙手生產出來的產品或者商品被動地控制和支配著。在發達的資本主義社會,商品作為人類勞動的客觀結果,已經成為人無法控制的獨立的物,更甚者還以物的自發性(或客觀規律性)控制和奴役著人自身。至此,人成了活生生的消極客體,成了他自身活動形成過程中不再發揮主觀作用的客體。因為在商品世界中,物與物的關系體現為商品的交換運動,這種交換運動的規律并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盡管這些規律能夠被人們所逐漸認識,也能夠逐漸利用和掌握這些規律為人自身服務,但人并不能從根本上改變它。人被動、無助的面對著這些規律。它們隨時隨地約束著人作為主體的主觀能動性,約束著人們的活動。可以說,人根本無法把握和控制商品以及商品的生產和流通。因此,本該發揮主體作用的人,面對自己生產出來的勞動產品,卻是無可奈何的,勞動產品的生產和商品本身的運動過程已經以一種獨立的形式徹底與人對立,更有甚者還支配控制了人。
在物化現象中,人不再具有主觀能動性,社會生活中人們之間的關系也由此也披上了物物的外衣,這層外衣上寫滿了商品和貨幣,人繼而被這外衣奴化。當然,盧卡奇從不認為這種被動的關系在最初的商品時期就有,而是認為它產生于商品形式占支配地位,對人們生活形成決定性影響的現代資本主義社會,“現代資本主義產生的所有經濟社會前提,都在促使以合理物化的關系取代更明顯展示出的人的關系的自然關系”[4]。盧卡奇試圖通過揭露和解析資本主義商品經濟社會條件下普遍化了的物化現象,進而挖掘出資產階級內在的物化意識,揭示出資本主義及其滅亡的意識形態問題,來喚醒無產階級的階級意識,從而使無產階級在提高自我意識中實現主客體的統一,達到自我解放。
談論物化理論,就不得不提馬克思的異化理論。從上面論述可知,盧卡奇的物化理論受益于馬克思的思想理論。無獨有偶,在《歷史與階級意識》一書發表了近十年之后,馬克思的《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也問世了,《手稿》深刻闡述了著名的異化理論,這與物化理論有很大的相似之處,兩者都是對資本主義社會中人的生存困境所進行的理論上的批判;都是對“與人相對立的勞動”的論述。盧卡奇認為社會不斷地發展,勞動過程從手工業到機器工業的發展,工人作為人的個體的特性越來越被消除,勞動被分解為一個個局部操作,導致工人同勞動產品的聯系被切斷,機械化的勞動過程也導致工人的心理特性同其人格相對立。在馬克思《手稿》中也提到:“工人生產的財富越多,他的產品的力量和數量越大,他就越貧窮。工人創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變成廉價的商品。物的世界的增殖同人的世界的貶值成正比”[5]。馬克思通過這一現實說明人的勞動所生產的勞動產品,以一種不依賴于人的力量,同人相對立。
但是物化理論和馬克思的異化理論也有一些不同之處,主要有以下幾點:第一,從理論內涵看,馬克思的異化理論提到人的勞動所生產的對象,也就是勞動產品,同勞動相對立。并進而提出了勞動對象化概念,“勞動的產品就是固定在某個對象中,物化為對象的勞動,就是勞動的對象化。”同時又提到了勞動的現實化概念,認為“勞動的現實化就是勞動的對象化,對象化表現為對象的喪失和被對象的奴役”從上面的表述可以看出:人將勞動作用于勞動對象,作用的結果本身就應該是對人自身的肯定,但在異化勞動中,人們生產的產品越多,占有得到的卻越少,人們創造的越多,反對自身的那個力量就越大。所以,這個勞動結果并沒有對人進行有意義的肯定。而在物化理論中,盧卡奇沒有就勞動的對象化和現實化問題同物化現象分開來論述,而是用物化概念統述了這些內容,雖然物化理論中強調的在現實的資本主義社會中勞動及勞動產品與人的對立性也包含了對象化、現實化的概念成分,但在《歷史與階級意識》一書中,盧卡奇始終沒有就此有明顯和詳細的論述。第二,從理論產生的根源來看,盧卡奇認為物化是資本主義商品經濟滲透到社會的各個角落后發生的現象,是商品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后的產物,是資本主義社會的特有現象。馬克思則認為異化現象的出現是由于社會分工和私有制的出現,"私有財產表現為外化勞動的根據和原因。”這說明,在馬克思看來,異化現象是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伴隨著社會分工和私有制經濟的出現和發展而產生的。第三,從解決途徑上來看,兩位思想家都認為物化和異化是人們生活中一種扭曲了的現象,是需要解決的生存困境,但在解決辦法方面,馬克思主張暴力是解決物化的最佳途徑,因為對于無產階級而言,革命的最高最有效形式就是暴力,通過暴力革命徹底推翻資本主義私有制經濟,從而使無產階級占有生產資料,在社會生活和歷史進程中發揮主觀能動作用,實現共產主義社會,達到這個最高理想,消滅了階級剝削,不再有私有制經濟,異化現象自然而然地也就消失了。
通過對物化理論的概述和與異化理論的對比,我們看到盧卡奇對于當代資本主義社會批判的深刻性以及物化理論視角的獨特性,更重要的是我們應該看到,物化早已不是資本主義社會中特有的現象了,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系中的物的特性也越來越被強化,物化現象也依然是當今中國人生活中扭曲的現象和困境,所以,在當代中國,物化理論依然具有很強的價值。
(1)就經濟發展而言,在勞動發展過程中,商品的發展、生產工具的改進,導致并促進了人對物的依賴和人的主體性的淪喪。如果人對科學技術的依賴繼續泛濫加劇,那么,社會的物化只能是越來越嚴重,這樣發展下去,何談人的全面發展。不僅如此,由于人的主體作用和創新能力的缺失而導致的整個社會的物化也會使生產力及社會經濟的發展趨向增長的極限。當前,我國正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這說明,人們至少暫時是無法從根本上拜托對物的依賴,個人物質財富的創造和積累,仍然是現階段實現社會生產力發展的重要推手。也就是說,社會面臨著如何解決絕大多數人的發展與“物的依賴”關系在市場條件下仍居主導的矛盾。這就必須要協調好發展科學技術和增強人的主觀能動作用之間的關系,在對科技的依賴過程中增強對科技的控制能力,控制和減少人對自然界“物的依賴”及對自然資源的攫取。從這個意義上說,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和諧社會的理念,能夠有效遏制人對物的過度依賴關系,實現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全面和諧的發展,實現經濟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相互平衡和協調。所以新時期,我們的經濟發展依然要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努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2)就社會發展而言,更應該要重視人民群眾作為歷史創造者的主體作用。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十八大后,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實現“中國夢”。中國夢,是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也是實現人民群眾自己的幸福愿望,這二者是統一的。中國夢的實現,應該要以人為本,要尊重和重視人民群眾作為主體的主觀意愿、幸福感,更應該要重視人的心理特性和人格的統一,物質需要和精神追求的統一,現實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取向的統一,而不僅僅是從物的層面和標準去衡量社會的進步與發展,這就需要黨和政府進一步加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拉近人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與落后的文化生產之間的差距,豐富老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進一步加大民生領域的投入和建設,解決好與老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生老病死,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大問題,從根本上保證契合人民群眾主觀意愿的“中國夢”的早日實現。
在當下這個商品經濟社會背景下,我們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也呈現出物化的特性。人們之間的相互交往更多地表現為一種以利益為紐帶的社交關系,人被金錢和利益所左右。日常生活中, 人們相互談論的話題會不自覺地緊緊圍繞著住房、車子、收入等內容,人們追求和關注的問題不過如此,這些身外之物居然變成了人與人相互交往的基礎和紐帶,而我們傳統觀念中的那些真誠、美好、無私的元素漸漸被拋棄了。人,在對物質財富的追逐中,為了不斷膨脹的欲望而不停地忙碌著,人與人之間的友誼變得軟弱。更可怕的是,人對金錢的頂禮膜拜導致的利己主義, 使人與人之間形成一種對立關系,人與人之間關系的物化,也使人際交往關系的不平等現象突出地表現為歧視和特權。所有這些扭曲的社會狀態,都嚴重地影響并損害著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和諧發展,要解決這種人過度從屬于物、受制于物的問題,就必須把尊重協調好人與人之間的利益關系作為市場經濟條件下人際交往正常運行的基礎,并且通過法律、政策和制度的手段來保障公平與正義的尺度以實現人與人之間的和諧,人們自己也要更加注重真誠的溝通和交流來促進人際關系保持一種和諧、安寧的狀態。
盧卡奇作為20世紀西方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重要的思想家,他以獨特的理論視角和智慧深刻地批判了當代資本主義社會中扭曲的物化現狀,揭示了在資本主義商品經濟下人的被動性、無助性和軟弱性。物化理論客觀上發展了馬克思主義,豐富了西方馬克思主義研究史的內容,同時也為今天的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我們要深入領會物化理論的精髓,對當今社會進行深刻的剖析并運用盧卡奇的這一理論解決今天的物化現象。
[1]盧卡奇.歷史與階級意識[M].商務印書館,北京:1996.
[2]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人民出版社,北京:1985(4).
[3]粟莉.盧卡奇物化理論及其對中國的啟示[J].人民論壇,2012(6).
[4]余曉菊.郭志偉.盧卡奇的幽靈:物化理論的當代啟示[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1(4).
[5]單偉亮.盧卡奇的物化理論和物化意識思想[J].法制與社會,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