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元鐸
(廣州華南商貿職業學院,廣東廣州 510650)
高校就業指導的內容及其工作體系完善探討
張元鐸
(廣州華南商貿職業學院,廣東廣州 510650)
當前,我國市場經濟將蓬勃發展,社會環境也產生了巨大的變化,隨之而來的是我國高校的就業方向的變化。在這樣的歷史條件下,我國高校的就業指導的內容,以及工作體系也亟待轉變,以適應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本文主要對高校就業指導的內容進行了重新闡述,并且針對指導內容的落實對工作體系的完善提出了具體的解決途徑。
高校就業指導 內容 體系完善
在新的形式下,高校的就業指導工作出現了新的特點。高校在就業指導內容以及工作體系上亟待調整,以加強對學生就業的指導,促進高校畢業生的有效就業。但是當前我國的就業指導服務體系中還存在著許多問題,需要我們對就業指導工作提高認識,促進畢業生就業率的提高。
(1)就業指導課程建設。高校就業指導部門要將職業發展和就業指導課列入公共必修課計劃。同時加強就業指導系統化建設以及教育處罰,加強就業指導教研室的建設以及職業發展的研究,在完善就業指導和服務的基礎上,增強課程體系以及學科建設。
(2)基層就業的教育。一方面要幫助學生對就業形勢形成正確認識,認真組織三支一扶、選調生、西部志愿者、大學生村官等面向迎接畢業生的基層就業項目。不斷發揮其導向以及示范作用。
(3)加強創業教育和職業素質。高校要在實習實訓、教學科研、團隊活動、社會實踐等活動的基礎上,提高學生在溝通協調能力以及綜合運用的能力。營造一個活躍校園的創業氣氛。并且積極同政府部門,以及各企事業單位加強合作,探索出一個企業孵化支持的有效流程。
(1)加強就業市場服務意識。首先,創新畢業生就業的市場模式,在有形和無形就業市場的結合下,大型和小型就業活動結合,并且定期不定期同就業市場的活動進行結合。其次,適應就業市場的新變化,不斷完善并且改進校內畢業生在就業招聘中的形式的適應。再次,加強和用人單位主管部門合作。開拓出省內外聯合的就業市場。最后,實行“走出去,請進來”,就業指導辦法,將畢業生跟蹤調查以及就業市場分析有計劃地開展。掌握詳細的畢業生就業流向,對做出的社會評價進行及時回饋[1]。
(2)就業困難群體幫扶。高校應要對就業困難群體建立一個幫扶制度,制訂出有效的幫扶計劃,對于殘疾、長線專業以及少數民族學生在就業過程中加大扶持力度。
(3)職業測評服務。高校就業指導部門要對積極引進“職業測評軟件”,在使用定量和定性方法下,使得學生能夠自我認識,并且確立一個正確的職業定位以及職業發扎規劃發展,幫助學生對以后的就業發展進行有效規劃。
(4)信息服務。就業工作信息化的建設需要加大資金投入。努力達到信息共享、政策發布以及遠程面試,就業的有效指導咨詢結合,為畢業生提供及時有效的信息。
高校就業指導中的一個重要工作是加強校企合作,實現訂單式培養,解決學生就業的后顧之憂。在學生入學之日起,就針對企業的人才的需求供求進行“訂單化”培養,與企業建立技術合作,長期交流合作,在學生時期期間能夠有機會到企業頂崗實習,提前進入“就業的快車道”,實現學校、企業、學生三者的“多贏”。
(1)建設專業化就業指導隊伍。在就業指導隊伍的建設中,要具體根據就業指導服務工作實際需要,加強工作職能細分,依照不同方向進行高素質、專業化指導服務人員的培養。主要是按照國家要求,也就是不低于1:500實際比例,來配置專職人員和應屆畢業生就業指導比例。確保指導人員的數量和質量[2]。除此之外還要注意專業人才的服務意識培養。高校的就業服務,只能在充分認識就業指導的服務中,才能實現服務意識踐行。才能避免出現就業指導服務體系曲高和寡的局面出現。切實為學生、以及用人單位提供一個優質、高效、專業的就業服務。
(2)高效信息平臺構建。信息化時代,信息是最重要價值資源。就業指導服務中,對于有效信息的發揮同樣重要。一方面,要重新把就業工作信息開展定義,這其中不僅是崗位信息,還有學生的成長信息,以及職業的測評信息、企業發展信息等,只有在信息平臺建設立體化建設的基礎上,才能滿足不同主體的需求,增進不同主體之間的互相了解。另外一方面,要主動獲取信息,不能僅依靠被動接收,要進行實地調查、走訪和調研。增強各方主體中詳細情況的溝通。將最真實的就業信息,主動和各種社會組織開展聯系,得到相關資料和信息。這其中擴大信息獲取渠道和來源,是關鍵性工作[3]。只有這樣,才能利于大學生和與就業部門交流互動。對就業信息及就業形勢形成一個有效的認識,在自我不斷的驅動下,實現自我價值的養成與實現。
(3)就業創業課程。就業創業課程不是一般的學術學科,課程教學的重點是實踐能力以及課程實用性的傳授。在就業創業課程中需要采取特色化、個性化授課方式,例如,創業模型實踐、實訓基地學習、項目實踐等。依照學生在個體中的不同差異,提供有效的個性化職業指導。
(4)人才的訂單培養。在校企合作的基礎上,開展大膽的嘗試,形成一個中長期人才需求的研究分析機制,對企業所需人才進行預測預報。根據企業需求對高校專業結構和招生規模進行調整,實現人才培養產銷相宜、供求相適。在源頭上得以化解就業難的結構性矛盾嚴格限制需求不旺的專業招生,使高校招生適應市場就業需求。
就業指導信息和服務工作在形式以及內容上的豐富程度,對高校畢業生適應就業市場形式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高校就業部門一方面加大對于就業指導的內容認識,另外一方面要對既有的就業指導服務體系進行不斷的完善。在提高就業率的同時注意就業質量的提高。不斷開創高校就業指導服務新局面出現。
[1]李春燦.新型畢業生就業指導服務體系的構建[J].職業時空(綜合版),2011,(4).
[2]潔屹.大學生就業指導服務體系的完善與創新[J].中國大學生就業,2009,(12).
[3]包慧珂,張金剛.關于高校畢業生就業服務體系建設的思考[J].中國輕工教育,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