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立峰++劉秦昆++李莫++楊海波
摘 要:針對該工程設計中存在的道路功能定位、景觀綠化、交叉節點處理、行人過街設施及其與地鐵線銜接等方面存在的問題,進行綜合分析、比較論證方案,對道路功能、景觀綠化、BRT等設計理念及方法進行探究。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及關鍵技術、措施。
關鍵詞:道路網;功能定位;BRT設計;交叉節點;設計創新
1.工程概況
1.1地理位置及工程規模
西咸新區灃東新城規劃范圍包括長安區的斗門街道、王寺街道,秦都區的灃東街道,蓮湖區的三橋街道、六村堡街道在西安繞城高速路以西部分,總面積達159km2,規劃建設用地75km2。地處關中渭河沖積平原,屬渭河Ⅰ級階地。區域內有隴海鐵路、西寶高速、繞城高速路、過境高架路、310國道等穿越。規劃道路網總體布局以“環路加放射”快速系統為主骨架,并以“方格式路網”為基礎,最終形成“兩環、四放射、七橫、兩縱”的道路網格局。
三橋新街屬“七橫”之一,該項目實施將為西咸經濟一體化提供有力的交通保障,對正在開發建設的灃東新城十分重要。道路沿線規劃用地以商業金融為主,將成為以商務辦公、汽車博覽為主的現代都市型商業大街。道路全長5.5km,規劃寬度80-100m,工程造價44736.2萬元(不含后圍寨立交及9座人行過街地道),2011年01月開工建設,預計2013年底完成。
1.2道路現狀
A段:西起后圍寨立交東端,東至現狀三橋立交西端,長度1.5km。相交現狀道路有雙擁路、擁軍路、武警路、建章路等。寬度40m,三幅路,現狀路面瀝青面層厚12cm,結構總厚62cm。地鐵1號線正在建設中。沿線單位主要有嘉寶大酒店、68103部隊等。沿線三橋村大量房屋(磚混)拆遷已基本完成。
B段:西起繞城高速路,東至后圍寨立交西端,長度2.25km。現狀道路紅線寬100m,四幅路,現狀相交道路有繞城高速路、車城西路等。現狀機動車道瀝青混凝土面層厚15cm,結構總厚70cm。2004年建成使用至今。沿線單位及村莊主要有地鐵1號線地鐵段基地、新店小學、陜西城建技術學院、胡家莊等。道路范圍有電桿20根,高壓鐵塔2座需要遷移。
C段:位于后圍寨立交范圍,連接A段與B段,長度1.75km。
1.3主要交通問題分析
該工程是連接西安與咸陽的主要通道,是目前西安與咸陽交通往來的必經之路,交通量大,包括貨運、客運,交通組成較復雜。A段公交線路有301路、226路、223路、222路等6條。B段公交線路有K606路、K630路、701路、912路、59路等,工程起點為咸陽與西安公交線路轉換處,目前交通擁擠,節假日交通高峰期問題嚴重。隨意占道經營,環境較差。服務水平低,特別是A段、C段問題尤為嚴重。全線無1處立體行人過街設施,安全性較差。以繞城高速路為界,東西兩側分別為兩個不同交通管理部門,公共交通缺乏統一協調、調度。嚴重影響陜西省建立西咸一體化的經濟發展戰略。
1.4設計難點
主要有五個方面:
(1)道路功能定位。
(2)與尚航路、過境高架、西寶高速路及西寶疏導線的交叉節點處理方案。
(3)BRT設計及其與地鐵1號線的銜接。
(4)行人過街方式的選擇。
(5)景觀綠化的布置方案。本文具體逐一論述。
2.功能定位及主要交叉節點的處理
2.1功能定位分析
按照按照西咸新區—灃東新城分區規劃(2010—2020),該道路不僅具有城市主干路的交通功能,還具有其獨特的景觀功能,可歸結為“景觀一條道,BRT一條線,地道一條鏈”。由此設計具有較大的難度,值得探究。
由于歷史原因,三橋新街到目前為止是連接西安與咸陽的主要通道,考慮到將打造成獨特的景觀大道,交通功能宜定義為主干路。隨著灃東新城路網的形成,臨近道路將起到分流作用,由此將緩解三橋新街目前的交通壓力。
該道路具有多功能,在道路設計、規劃理論上尚屬少見,但由于各種原因,該類問題在道路建設中時常遇到,值得進一步研究。
(1)建西部首條快速公交系統
建成后的三橋新街擁有完善的公共交通體系。BRT快速公交系統是將智能交通管理、開辟公交專用道路、實現軌道式交通服務結合在一起。將三橋新街道路中央分隔帶兩側為BRT專用車道,其他車輛禁入專用道,提高了快速公交的運營速度、準點率和安全性;配置大容量、高性能、低排放、舒適的公交車輛;行人通過地下通道實行車外售檢票方式,確保快速公交的較高服務水平。建成后將成為西部第一條使用該系統的街道。
(2)建景觀大道,營造“街頭公園”時尚感
三橋新街將把藝術融入街道建設中,分路段設計不同藝術雕塑,形成一條別具特色的藝術雕塑長廊。同時,為了給市民提供舒適的環境,三橋新街將在道路兩側設置座椅、小噴泉、小廣場等街頭設施,營造“街頭公園”的時尚感覺。街道中間設8m寬綠化帶,通過行道樹、花壇等設置營造豐富的景觀效果,豐富空間層次。做到“車在路中行,人在綠中游”境界。
2.3交叉節點—后圍寨互通立交
該立交為四層互通式立交,自上而下分別為分別為尚航路、過境高架-西寶高速、三橋新街。總共包括3條主線:三橋新街、尚航路、過境高架-西寶高速。9條匝道:A匝道、B匝道、C匝道、D匝道、E匝道、F匝道、G匝道、H匝道、I匝道。工程費用54995.1萬元(未含C段)。
3.設計方法
3.1設計原則及主要技術指標
(1)設計原則
1)機動車道為雙向十車道(含BRT車道),輔道內考慮停車。非機動車道與人行道共面,
構成慢性系統。
2)行人過街系統與BRT站點、地鐵站點統籌考慮,原則采用地下通道方式。
3)充分考慮環保、節能及人性化措施(如太陽能燈、直飲水點等)。設置專用的自行道,
倡導綠色環保出行。
4)景觀綠化以喬木加草坪方式,喬木冠幅大于3.5m。
5)現狀舊路面結構暫按全部翻建處理。
(2)主要技術指標
城市主干路,設計速度60km/h。路面設計荷載BZZ-100標準軸載,設計使用年限15年。抗滑標準:路面構造深度TD為0.4~0.6,擺式儀測定F0=(47-50),石料磨光值≥42。路面設計彎沉值:0.201mm。
3.2道路工程設計創新
(1)三橋新街是西咸新區一條重要的主干道,全線設置BRT線路。考慮到該道路做為商業街、景觀大道的功能要求,BRT站利用中央分隔帶布設中央島式站臺。解決了西咸新區目前存在的大客流難題。
(2)行人過街系統與BRT站點、地鐵站點結合為一體,采用地下通道方式。通道內設有商鋪、人行傳輸帶。地鐵1號線共有3個車站,方便市民可乘公交與地鐵的轉換。
(3)考慮到該道路重車較多,BRT站內車道在夏季高溫,車輛加減速的影響下極易出現車轍等因素,主線機動車道采用三層瀝青混凝土面層結構,中面層摻加抗車轍劑,面層采用抗重載、抗剪切能力強的瀝青瑪蹄脂混凝土(SMA)。
(4)冷再生技術,利用原路面結構材料,減少垃圾外運,有利于環境保護,視現狀路面基層具體情況,采用冷再生技術。
(5)該道路兩側為商業性用地,諸如華潤二十四城、大明宮、宜家等大型商業城,隨著遠期商業的發展,停車將成為一項難題,設計中為解決該項問題,在輔道中設置有臨時性停車位,以方便停車。
3.3 BRT設計
(1)設置BRT停靠站共5處。BRT站利用中央分隔帶布設,選用中央島式站臺。BRT專用車輛選用與其配套的兩側開門、低地板型式。并設置停車場、調度控制等。同時設普通公交停靠站4處,與BRT形成完整的公交運營系統。
(2)BRT車道結構:5mm厚彩色耐磨抗滑薄層(橙色),上面層4cm厚細粒式SBS改性瀝青瑪蹄脂混凝土(SMA-13)。中面層6cm厚中粒式SBS改性瀝青混凝土(AC-20),摻加0.3%抗車轍劑。下面層8cm厚粗粒式瀝青混凝土(AC-25),基層二灰碎石(重量比8:17:75)厚34cm,底基層石灰土(重量比10%)厚30cm,總厚度82cm。
(3)為了減小由于車輛反復啟動、剎車而引起的路面車轍并延緩路基反射裂縫的產生,在BRT車站、普通公交車站范圍內,上中層瀝青混凝土之間各鋪設一層自粘式土工玻纖格柵。
3.4景觀綠化及照明工程設計
(1)定位、風格及理念
設計風格上采用草坪與高大喬木的整齊陣列組合,結合微地形,塑造道路空間的視覺統一感。通過不同樹種的段落分隔搭配,合理劃分出道路的功能空間,增強了過往行人的視覺沖擊感受,突出整條商業街、景觀道的明顯特色。采用“城市綠色廊道”、“強上木,重地被,弱中層”的種植設計理念。景觀綠化以喬木加草坪方式,道路綠化設計突出上層喬木和地被在綠化景觀設計的重要性。喬木冠幅大于3.5m,在慢行系統形成搭灌成蔭之境。
(2)設計原則
1)安全性原則:安全性是道路景觀設計要考慮的第一要素;中間分隔帶要考慮到防眩光栽植;機動車交叉口綠化配植應留有一定的開闊視距,以保證過境交通安全。
2)可觀賞性原則:引入行車、行人的動態視覺節奏觀念,注意綠化的整體性和連續性,結合設計的基本原理、體現景觀特色,考慮人行和車行不同速度的景觀感受。注重綠化的層次,樹種的變化,喬灌草復層組合。體現多層次、個性突出特色鮮明的景觀效果。
3)低碳、生態性原則:道路景觀設計要綜合考慮降塵、降噪、遮陰等功能。大量使用鄉土樹種,根據植物的喜光耐陰的特性不同進行多層次種植,降低后期的維護投資,充分體現景觀的生態化。
(3)設計特點及創新
1)在樹種的選擇上喬木主要采用了胸徑為10cm的美國紅楓。樹型直立向上,茂密豐滿,秋季葉片為紅色,觀賞效果突出,生長速度較快,吸收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能力較強,用于城市美化和環保價值較高,是目前較理想的行道樹、景觀樹。
2)人行道、休息節點及自行車停車節點鋪裝統一采用400×400×60mm規格的灰色生態透水磚,節點處做有標識紋樣處理。
3)整條道路間隔設有自行車存放點、自動飲水機及現代化的公共設施系統。
4)將建成西北地區首條美國紅楓城市街道景觀。在秋季整條街道成排的紅楓形成特有的紅色景觀大道。
5)后半夜LED燈自動降功率運行,節約電費。BRT車道采用太陽能路燈。充分考慮環保、節能及人性化措施(太陽能燈、直飲水點等)。
3.5人行過街地下通道
該工程全線共設地道9座,天橋1座。A段共3座地道,其中1座與地鐵1號線三橋站結合,實現交通無縫對接;B段共設4座地道,地鐵1號線張家村站待定;C段設1座地道,另有天橋1座與后圍寨地鐵站結合設置。地道在設置中有多處創新,在西北屬首創。
(1)設置特點及創新
1)首次在地道中采用自動人行步道,在出入口設有電梯,利于行人通行。為市民的出行活動創造宜人的步行空間環境。
2)道路兩側設有大型商業城,地道起到連接兩側商業街的交通、商業環境作用。
3)與快速公交站臺結合,售票廳放入地下,既節約了地面用地,又滿足了快速公交站臺的使用要求。
4)地面變配電室放入地道內,避免變配電設備占用地面人行道而影響行人通行和破壞街道景觀。
5)地道通風采用機械送排風兼防排煙系統,不同于常規地道自然送排風系統。
6)地道消防采用消火栓+自噴+滅火器綜合消防系統,不同于常規地道只放置滅火器。
7)首次運用厚板轉換梁結構,地道為框剪結構,計算采用PKPM程序計算。對現狀電力、電信采用貝雷梁進行保護。
(2)設計規模及造價
通道凈寬10m,兩側布置有設備用房、庫房及管理用房。在通道的中間還設有四部自動人行步道,有助行人快速通過地下通道,節省大量時間。在地道內設計有變配電室、消防監控室、通風機房、水泵房等設備、管理用房,及售票廳、公共衛生間等服務用房,既有利于通道人員的管理,又方便了行人使用。
地道連接道路兩側地下商場,平面采用工字型布局,共設5個出入口,其中4個出入口分別位于道路紅線以外,中間出入口位于三橋新街道路中心8m寬綠化帶上,為地道內消防疏散出口。出入口凈寬分別為8m、3m,8m寬出入口設有自動扶梯。地道凈高3.5m,采用現澆整體鋼筋砼結構。
設備用房與通道、其他設備用房之間均設置了甲級防火門。本工程防水等級為一級,地道外防水采用兩層防水卷材,外層采用2cm厚SF1自粘防水防護。
覆土厚度5-7m,位于排水管道以下。每1個地道工程費用4600-5000萬元,全線地下通道工程費用合計達4.25億元。
4.結論
(1)三橋新街既具有生活性主干路的交通功能,還具有其獨特的景觀等功能,設計創新
性較強、難度大,設計理念有待進一步探究。
(2)全線設置BRT線路,解決了未來商業街大客流的問題,在西北首創。
(3)地道在設置中有多處創新,功能齊全,結構難度大。
(4)工程投資大,建設實施中遇到的問題多。施工工藝及要求有待進一步探究。
參考文獻
[1] 西安市政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灃渭新區三橋新街市政工程施工圖設計[Z].西安,2010-2011.
[2] 曹立峰、張長安、張文.道路工程環境保護問題研究[J].市政設施管理,2011(2):11-14.
[3] 曹立峰.西安市三環路快速系統的交通問題研究[J].市政技術,2008(2):19-21.
[4] 王亮、申國朝.鄭州市快速公交BRT首期工程設計總結[J].城市道橋與防洪,2009 (12):46-51.
6)地道消防采用消火栓+自噴+滅火器綜合消防系統,不同于常規地道只放置滅火器。
7)首次運用厚板轉換梁結構,地道為框剪結構,計算采用PKPM程序計算。對現狀電力、電信采用貝雷梁進行保護。
(2)設計規模及造價
通道凈寬10m,兩側布置有設備用房、庫房及管理用房。在通道的中間還設有四部自動人行步道,有助行人快速通過地下通道,節省大量時間。在地道內設計有變配電室、消防監控室、通風機房、水泵房等設備、管理用房,及售票廳、公共衛生間等服務用房,既有利于通道人員的管理,又方便了行人使用。
地道連接道路兩側地下商場,平面采用工字型布局,共設5個出入口,其中4個出入口分別位于道路紅線以外,中間出入口位于三橋新街道路中心8m寬綠化帶上,為地道內消防疏散出口。出入口凈寬分別為8m、3m,8m寬出入口設有自動扶梯。地道凈高3.5m,采用現澆整體鋼筋砼結構。
設備用房與通道、其他設備用房之間均設置了甲級防火門。本工程防水等級為一級,地道外防水采用兩層防水卷材,外層采用2cm厚SF1自粘防水防護。
覆土厚度5-7m,位于排水管道以下。每1個地道工程費用4600-5000萬元,全線地下通道工程費用合計達4.25億元。
4.結論
(1)三橋新街既具有生活性主干路的交通功能,還具有其獨特的景觀等功能,設計創新
性較強、難度大,設計理念有待進一步探究。
(2)全線設置BRT線路,解決了未來商業街大客流的問題,在西北首創。
(3)地道在設置中有多處創新,功能齊全,結構難度大。
(4)工程投資大,建設實施中遇到的問題多。施工工藝及要求有待進一步探究。
參考文獻
[1] 西安市政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灃渭新區三橋新街市政工程施工圖設計[Z].西安,2010-2011.
[2] 曹立峰、張長安、張文.道路工程環境保護問題研究[J].市政設施管理,2011(2):11-14.
[3] 曹立峰.西安市三環路快速系統的交通問題研究[J].市政技術,2008(2):19-21.
[4] 王亮、申國朝.鄭州市快速公交BRT首期工程設計總結[J].城市道橋與防洪,2009 (12):46-51.
6)地道消防采用消火栓+自噴+滅火器綜合消防系統,不同于常規地道只放置滅火器。
7)首次運用厚板轉換梁結構,地道為框剪結構,計算采用PKPM程序計算。對現狀電力、電信采用貝雷梁進行保護。
(2)設計規模及造價
通道凈寬10m,兩側布置有設備用房、庫房及管理用房。在通道的中間還設有四部自動人行步道,有助行人快速通過地下通道,節省大量時間。在地道內設計有變配電室、消防監控室、通風機房、水泵房等設備、管理用房,及售票廳、公共衛生間等服務用房,既有利于通道人員的管理,又方便了行人使用。
地道連接道路兩側地下商場,平面采用工字型布局,共設5個出入口,其中4個出入口分別位于道路紅線以外,中間出入口位于三橋新街道路中心8m寬綠化帶上,為地道內消防疏散出口。出入口凈寬分別為8m、3m,8m寬出入口設有自動扶梯。地道凈高3.5m,采用現澆整體鋼筋砼結構。
設備用房與通道、其他設備用房之間均設置了甲級防火門。本工程防水等級為一級,地道外防水采用兩層防水卷材,外層采用2cm厚SF1自粘防水防護。
覆土厚度5-7m,位于排水管道以下。每1個地道工程費用4600-5000萬元,全線地下通道工程費用合計達4.25億元。
4.結論
(1)三橋新街既具有生活性主干路的交通功能,還具有其獨特的景觀等功能,設計創新
性較強、難度大,設計理念有待進一步探究。
(2)全線設置BRT線路,解決了未來商業街大客流的問題,在西北首創。
(3)地道在設置中有多處創新,功能齊全,結構難度大。
(4)工程投資大,建設實施中遇到的問題多。施工工藝及要求有待進一步探究。
參考文獻
[1] 西安市政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灃渭新區三橋新街市政工程施工圖設計[Z].西安,2010-2011.
[2] 曹立峰、張長安、張文.道路工程環境保護問題研究[J].市政設施管理,2011(2):11-14.
[3] 曹立峰.西安市三環路快速系統的交通問題研究[J].市政技術,2008(2):19-21.
[4] 王亮、申國朝.鄭州市快速公交BRT首期工程設計總結[J].城市道橋與防洪,2009 (12):4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