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布洛陀史詩》可謂壯族古代社會的“百科全書”和壯族文化的“博物館”,為讀者提供了一個認識和研究壯族歷史文化和社會生活的全方位圖景。
[作者簡介]韓綠林,廣西人民出版社編輯。
《布洛陀史詩》(壯漢英對照)
韓家權 ? 等譯著
廣西人民出版社2012年7月版
定價:198.00元
《布洛陀史詩》(壯漢英對照)(以下簡稱《史詩》)是國家社科基金西部項目“壯族典籍英譯研究——以布洛陀史詩為例”研究成果的公開出版。該書根據《布洛陀經詩》和《壯族麼經布洛陀影印譯注》(八卷本)兩部已出版圖書中相關的創世內容整合而成。如何整理先前已出版的兩部鴻篇巨著,向世人展現壯族先民創造的古老原生態文化風貌?作者綜合運用校勘、標點、注釋等方法,對原古籍整理時留下的遺憾進行了補遺。在史詩內容的選擇上,參考已出版的其他少數民族史詩,大膽取舍,濃縮精華,刪除各章節重復的內容,從而使文本更具條理性和層次感,做到了簡約而不簡單。經整理出版后的《史詩》,內容包括序詩以及“造天地”“造人”“造萬物”“稻作之源”“制度與人文”“抗擊自然災害”“童靈的覺醒”“祖王和罕王”“解冤”“贖魂”和“獻酒祈福”共11章,270多頁。《史詩》以豐富的內容,給世人展示壯族先民原始信仰的宗教觀、唯物宇宙觀、人生禮俗的故事,顯示人類社會發展階段的歷史印跡等。《史詩》可謂壯族古代社會的“百科全書”和壯族文化的“博物館”,為讀者提供了一個認識和研究壯族歷史文化和社會生活的全方位圖景。《史詩》的出版對民族文化的安全以及走向世界,有特殊意義。
對一般讀者來說,古籍圖書晦澀難懂,閱讀困難,少數民族古籍更使讓人望而生畏。已整理出版的《布洛陀經詩》和《壯族麼經布洛陀影印譯注》,由于歷史的原因,只是在壯族傳統歌謠唱本和民族宗教經書的基礎上,采用古壯字(“土俗字”)、壯語拼音、國際音標對照,校勘注釋,整理出版。因此圖書受眾面十分有限,僅在專家學者和研究機構傳播。如何讓優秀的民族文化貼近群眾、貼近生活乃至全國,走向世界,作者和編輯經過深思熟慮,決定對原古籍文本重新整理加工,編輯出版。一是對古壯字漢譯。漢譯力求做到深入淺出,通俗易懂,使一般的讀者都能無障礙閱讀。二是讀唱吟誦并重。古壯語五言體唱詞漢譯后變為七言體唱詞,章節與詩句的編排突出排比藝術手法,整部《史詩》的詩句均是上下兩句或整段對應結構,層層遞進,使史詩產生節奏的音韻美感,讀起來朗朗上口;同時為方便民間麼師傳唱壯族民間歌謠時,講究聲律押韻,使用平仄和諧的“歡體”,而保留了五言壯語唱詞。這些再整理工作,接了“地氣”,如近年來在百色市田陽縣布洛陀民俗文化旅游節上,本書受到老百姓的熱捧;田陽縣敢壯山布洛陀祭祀大殿楹聯設置及麼經長廊設計方案,依據該書中相關創世內容,運用有關民族符號,濃縮提煉故事情節,再現壯族始祖創世功績。這也許是本書成功入選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和國家民委聯合向全國推薦百種優秀民族圖書的原因之一。
《史詩》多語對照,開創了壯族典籍英譯的新體例。本書的創新性和獨特性,主要反映在編排結構和研究方法上。本書采用五位一體的編排體例:第一行為原文古壯字;第二行為拼音壯文;第三行為壯語國際音標;第四行為現代漢語譯文;第五行為英語譯文。這種編排,體現了一種直觀對比的研究方法,十分方便讀者閱讀與研究。新體例有利于研究人員發現問題、提出不同意見,共同切磋探討,進而促進古壯字、壯族典籍和整個壯學研究往更深更廣的方向有序健康的發展。這種五位一體古籍整理新體例或“體貌”,兼具了民族性、科學性和時代性,尤其在處理“壯”“漢”“英”三種不同文字、韻律格式、思維模式的方法上找到了平衡點。原壯語文本沒有時態、人稱,不用單復數,“地域知識”明顯,這恰恰是壯語英譯的最大障礙,但作者對一些特殊的地名和習俗,采用加注翻譯的方法,較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使國內外讀者都能領略到壯民族的民族特色和地域風情。譯文既忠實壯文的原意,又兼顧了漢語、英文的最佳表達方式,達到了翻譯著作中“信達雅”的最高境界。
此外,《史詩》封面、版式、插圖的設計,簡潔明快,厚重大方,尤其是精裝封面選用土黃色的特種紙,色彩沉穩,手感柔韌,深受讀者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