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靜潔


“不貪玩”和“不會玩”是兩回事。孩子“不貪玩”是因為有自制力,而“不會玩”的寶寶則是玩樂能力退化,像在籠子里關久了的小老虎,已不會捕食。
“不會玩”的孩子,多數有如下3種表現:1.一旦沒有玩具,就會吵鬧(因為不會自己去發現日常生活中好玩的東西);2.給一個新玩具,如果沒有媽媽陪玩,完全不會自己玩(因為不會自己學習如何玩);3.見新朋友時,會縮在媽媽背后,不愿露出小臉(因為不懂如何與他人自由地玩樂)。
聳人聽聞地說一句,對于以玩耍為主業的年齡段來說,不會玩簡直就是心智發育不健全的表現。
寶寶天生都會玩,是怎樣的父母讓他們變得不會玩呢?大致歸納,有這樣三類:
強硬派父母:所有“玩”都是不務正業
這種家長認為,玩耍常常伴隨著出格舉動,更會浪費學習的時間,從而影響前途和人生。所以他們的態度是:會不會玩不重要,長大后會讀書就好。
他們通常在孩子剛有認知和學習能力時,就強行減少孩子“玩”的時間,同時花重金、拼老本教唐詩、逼寫字、學算數、練鋼琴;一旦發現孩子有“貪玩”的苗頭,立即“鎮壓”下去。
迂回派父母:讓你“玩”也是為了學習
這類父母并不真正認可“玩”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性,但也不粗暴剝奪孩子玩的機會,他們更“聰明”,采取了折中迂回法——允許孩子玩,同時也給“玩”設定界限:各種“玩樂”,都得對學習有幫助有好處;純粹的玩樂不被允許。所以,他們偏愛為孩子買早教類的漫畫、拼圖、音樂類的玩具,而常忽略“過家家”或“角色扮演”類的情景玩具。
放任派父母:不干涉,不反對,也不參與?
放任派的家長,在思想上認可“玩”,行動上普遍表現為“你玩你的”。他們會毫不吝嗇地幫寶貝買玩具,但之后基本上聽之任之或交由長輩陪同。殊不知爸爸媽媽的缺席,會導致孩子缺乏安全感,很難從玩樂中培養起連貫的興趣。
科學研究告訴我們,人類還處于胚胎期時,大腦基因就已經被植入“玩”的程序。真正的學習,一開始都是在“玩”中實現的。比如,寶寶在擺弄他的小腳時,學會了怎樣去控制它們;在躲貓貓游戲中,寶寶知道了爬行能改變方位,變換視角;在與玩偶自言自語的對話中,寶寶通過模仿增進了語言發育;在“過家家”的游戲中,通過回憶并重演成人世界的生活,寶寶的社交與社會化進程進一步拉開帷幕……
“學與玩”的辯證關系,就像“雞與蛋”一樣,沒有孰先孰后,而是誰都離不開誰,誰都那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