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大芹 ,彭劍濤 ,文林宏 ,潘業勤 ,彭莉 ,李桂蓮
(1.貴州省園藝研究所,貴陽,550006;2.貴州大學生命科學學院;3.貴陽市農業試驗中心;4.貴州農業科學院)
近年來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要求四季都能吃上新鮮的大白菜,但大白菜冬春生產中往往因前期低溫春化、后期高溫長日照而抽薹,導致減產甚至絕收,因此大白菜冬春季生產對品種的要求極嚴格[1,2]。為了滿足迅速發展的冬春反季節大白菜生產需要,利用貴州省特有的抗寒、耐抽薹資源,通過雜種優勢利用,育成了一些抗寒、耐抽薹、豐產的大白菜新品種和組合。為篩選出適合貴陽等地冬春反季節栽培的優良耐抽薹新品種,為冬春大白菜反季節生產提供新的能適應市場需求的品種,于2013年秋至2014年春進行了露地冬春大白菜品種比較試驗。
供試品種(組合)共8個(表1),其中,編號為1~5的品種是貴州在春大白菜生產上已經引進栽培多年并且表現較好的韓國、日本及國內優良春大白菜品種,以韓國漢城種苗產業有限公司育成的春大白菜品種強勢為對照品種;編號為6的黔白5號[3]品種為貴州省園藝研究所選育的耐抽薹雜交一代種;編號為7~8的組合是貴州省園藝研究所2012年春配制,并在觀察比較試驗中表現較為優良的雜交組合。
露地試驗于2013年10月至2014年4月在貴州省園藝研究所蔬菜試驗地進行。試驗地海拔為1 149 m,南北走向,地勢較平坦,土壤類型為壤土,肥力中下等,前茬作物為辣椒。供試品種于2013年10月25日播種于50孔穴盤,露地育苗,12月15日定植,定植時是小雪轉雨夾雪及大霜凍天氣,當天氣溫白天高溫10℃,夜間低溫-4℃。采用高畦地膜覆蓋栽培,畦寬(連溝)1.2 m,每畦定植3行,行距0.4 m,株距0.33 m,每小區種植27株,小區面積3.96 m2。采用隨機區組排列,重復3次。前茬作物收獲后及時清潔田園,深翻曬垡,結合整地,每667 m2施腐熟農家肥3 500 kg和復合肥50 kg作基肥。定植成活后用稀人糞加尿素3 kg/667 m2追肥;2月中下旬根據生長情況結合澆水追肥2次。其他田間管理與常規生產相同,各試驗小區的管理措施和時間一致。

表1 供試品種及其來源
試驗過程中記錄當地的氣溫,各品種的結球、抽薹情況,根據中國農科院蔬菜花卉所的《蔬菜品種調查記載及標準說明》(1981年版)記錄各品種的物候期,采收時考察植物學性狀、單球凈產量、小區產量、抗病性等,在各品種(組合)包心成熟時分別實收測定各小區產量,并且對產量數據進行新復極差分析[4,5]。
由表2可見,試驗期間觀察記載的氣溫顯示,日最低溫為2014年2月12日和13日的-6℃,日最高溫為2014年3月19日的25℃。月平均氣溫最低的是2013年12月,為5.07℃,夜間平均低溫為2.25℃。試驗期間氣溫在5℃以下天數有91 d,在10℃以下天數有134 d,完全能滿足一般大白菜低溫春化的要求,容易促進大白菜花芽分化及抽薹開花,不利于大白菜生長和包心結球。在這種低溫嚴寒的氣候條件下,有利于對大白菜品種的產量及耐抽薹性進行鑒定評價。
從表3可見,在同期播種同期定植的情況下,包心成熟最早的是黔白5號,生育期為78 d,其次是組合BZ1×C-2,生育期為81 d,兩者生育期相當;第3位是組合BC1×ye13-1,生育期為86 d。對照和編號2~5的品種于2月下旬3月初在未包心結球的情況下已經未熟抽薹,所以沒有統計成熟期和生育期。
組合BZ1×C-2抽薹最晚,比對照品種強勢晚抽薹33 d;其次是組合BC1×ye13-1,比對照晚抽薹31 d;第3位是黔白5號,抽薹期比對照晚10 d。這3個品種(組合)在冬春嚴寒條件下生長良好,結球緊實,能在3月至4月初上市供應春淡市場。抽薹期最早的是春秋王,2014年2月24日抽薹,其次是傲春。各品種(組合)耐抽薹性從強到弱(即抽薹期從遲到早)依次為 BZ1×C-2>BC1×ye13-1>黔白 5號>強勢>健春>良慶>傲春>春秋王。
綜合株高、株幅2個指標可見(表4),編號為5、6、7的3個品種(組合)株型較緊湊,適宜密植;對照品種強勢、良慶、健春株型大,不適宜密植;其余2個品種居中。參試品種的外葉色除黔白5號為綠色,其余為深綠或濃綠色;編號為6、7、8的3個品種(組合)的抱合方式均為合抱,球形為直筒舒心型。
從葉球緊實度來看,BZ1×C-2抱球最緊,緊實度為97.59%,黔白5號次之;從凈菜率來看,BZ1×C-2的凈菜率最高,黔白5號次之,第3位是組合BC1×ye13-1。編號1~5的品種由于未熟抽薹,沒有包心結球,所以沒有統計抱合方式、葉球形狀、緊實度及凈菜率。
由表5可見,黔白5號的產量最高,其次是組合BZ1×C-2,排在第3位的是組合BC1×ye13-1。這3個品種(組合)在冬春嚴寒條件下長勢強,能正常包心結球,沒有發生未熟抽薹現象;編號1~5的品種在2月底3月初還未包心結球就已經未熟抽薹了,所以未統計葉球產量。方差分析結果表明,產量由高到低依次為黔白5號、BZ1×C-2、BC1×ye13-1,并且黔白5號的產量顯著高于組合 BC1×ye13-1,而 BZ1×C-2的產量與黔白5號及BC1×ye13-1均無顯著差異。

表2 試驗期間氣溫統計

表3 參試大白菜品種生育期及抽薹期調查
從表5可見,各品種在整個生長發育過程中,沒有發生病毒病,軟腐病和霜霉病發病率都較低。軟腐病沒有發病的是組合 BZ1×C-2,其次,發病最少的是黔白5號,病株率為1.23%,發病最多的是健春,病株率為8.64%,對照品種強勢發病率居中,為4.94%。從霜霉病發病情況來看,組合BZ1×C-2和健春發病最少,病株率均為1.23%,發病最多的是春秋王,為4.93%,對照品種強勢發病率居中,為2.47%。

表4 參試品種主要植物學性狀

表5 參試品種產量比較和品種田間發病率
進行越冬栽培供應春淡市場的大白菜品種首先必須具備耐低溫、耐抽薹的特性,在冬春嚴寒低溫條件下生長勢強;其次是要有適宜的生育期,在早春溫度稍回升時,能迅速包心結球,有良好結球性;再次就是對主要病害抗性強,內部及外葉基本上無干燒心和腐爛現象,否則不適合作越冬栽培或早春栽培供應春淡市場[4]。
本試驗結果表明,黔白5號在冬春低溫條件下長勢旺,包心結球迅速,采收期早,緊實度好,產量高,耐低溫、耐抽薹性好,抗病性強,綜合性狀優;組合BZ1×C-2生長勢強,葉色深綠,緊實度、凈菜率高,耐低溫、耐抽薹性強,抗病性好,綜合性狀優。2個品種(組合)適宜貴陽及氣候相似地區晚秋播種、露地越冬栽、早春上市,以及早春栽培、春夏上市的反季節栽培。其中,黔白5號適宜喜食淺黃心大白菜的地區銷售,組合BZ1×C-2適宜喜食綠心大白菜的地區銷售。
[1]趙大芹,董恩省,王鵬,等.耐抽薹春大白菜新品種“黔白5號”的選育[J].種子,2013(9):102-103.
[2]趙大芹.葉類蔬菜栽培[M].貴陽:貴州科技出版社,2011.
[3]曹守軍,李濤,張煥春,等.露地春大白菜品種比較試驗[J].山東農業科學,2009(1):36-37.
[4]王敬民,于曉敏,于桂芳.淄博地區春結球白菜品種比較試驗[J].山東農業科學,2008(3):19.
[5]趙秋菊,張明科,張魯剛.春大白菜品種的耐抽薹性評價[J].中國種業,2007 (11):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