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萬禮
2011年6月6日 晴
這幾周,進行詩歌鑒賞教學,在與學生談詩歌鑒賞中的“煉字”問題時,為了把問題說得更清楚,我就把被歷代詩人廣泛運用,有氣勢,有氣魄的“橫”字進行了小結,講解給學生,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唐朝韓愈的《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州路八千。欲為圣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云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這是一首感懷詩,詩情濃郁。其中“云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成為千古名句,它對仗工巧,意境深遠,一個“橫”字,聲情并茂,很有力度,有氣勢,非“繞”等字所能比擬的,難怪葉圣陶先生盛贊這句中的“橫”字卓絕千古,的確意義不凡。
北宋王平甫曾寫過一首題為《甘露寺》的詩,其中有兩句:“平地風煙飛白鳥,半山云木卷蒼藤。”他寫完后給大文豪蘇軾看,請其斧正,蘇軾看后,將“飛”改成了“橫”字。他認為這兩句精神全在‘卷字上,但可惜與‘飛字不稱。“飛”是一般的動詞,缺乏精神和氣魄,“橫”字則有姿又有神,突破了一般化,這才與“卷”字相稱。
李白的《夢游天姥吟留別》一詩中的:“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岳掩赤城。”這句中的“橫”字是“遮斷”之意,體現了天姥山的雄偉壯觀。
陸游的《觀長安城圖》一詩中的:“橫戈上馬嗟心在,穿塹環城笑虜孱。”一個“橫”字表現了詩人英勇殺敵的氣概和收復失地的決心,的確氣度不凡。
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譚嗣同寫的《獄中題壁》:“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一個“橫”字,表現了革命者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令后人敬仰。
魯迅《自嘲》一詩中的“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這個“橫”字表現了革命家愛憎分明的階級立場。
毛澤東《給彭德懷同志》一詩中的“誰敢橫刀立馬?唯我彭大將軍!”他的詞《念奴嬌·昆侖》“橫空出世,莽昆侖,閱盡人間春色。”這兩個“橫”字表現了一代偉人大氣磅礴之勢,堪稱典范。
清代散文家、詩人袁枚在他的《隨園詩話》里說道:“一切詩文總須字立紙上,不可字臥在紙上。人活則立,人死則臥,用筆亦然。”縱觀古今詩中的“橫”字可謂各具特色,確實氣魄宏大,令人回味。
廣東省東莞市第十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