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忠學

2014年8月20日,一篇來自于第一家具網的文章以“海南黃花梨斷崖式暴跌10倍無人問津”為題,描述了海南10年來首現“處理花梨木”的場景。文章寫道:收藏家老李早早地來到海口東湖花鳥一條街。由于今年以來花梨木的價格直線下跌,不堪重負的老李已決定將手中的花梨木全部拋出。老李在這里見到了一個“處理花梨木”的攤位,攤位老板的話讓老李很是揪心。“上周這里還能低價賣出一個海南黃花梨做的八仙桌,這個桌子去年賣到35萬元,如今只賣了10萬元。而現在哪里還能賣得出去,出價比去年降9成也不會有人要了。”攤位老板無奈地說。
古玩商吳先生很苦惱,幾年來,他看中花梨木巨大的“升值空間”,借了巨款買回不少花梨木原料和家具,如今,囤積在家中的木頭成了一塊塊雞肋。“10年了,第一次見到掛牌‘處理花梨木’的商人。”吳先生說。海口最大的一家紅木家具市場共有20多家花梨木家具銷售商,在這里記者看到,一家家花梨木家具展廳里幾乎看不到顧客,市場冷冷清清。由于行情不好,許多商品掛上了特價的牌子,一個黃花梨木柜的標價,從去年的10萬元,降到了現在的2.5萬元。而之前能賣9000元/公斤的海南黃花梨大料,現在標價900元/公斤都賣不出去,價格跌掉9成。
從2004年至今,只要是用海南黃花梨、小葉紫檀等名貴木材制作的家具,價格都是成倍地往上翻,上漲10倍以上的家具,在家具店里比比皆是。然而,隨著人們對待花梨木家具態度的不斷變化,從首先的珍愛變收藏、從收藏變投資、從投資變投機,直至最后的瘋狂炒作,花梨木價格泡沫破滅,價格一落千丈。從今年上半年開始,一路看漲的花梨木家具身價暴跌,各路投資者在近5個月時間里,“抱”著手中的花梨木家具在市場上“玩”了一次價格自由落體。
海南黃花梨家具市場發生的這一幕并不是國內紅木家具市場偶然發生的一幕。近日,中國木材與木制品流通協會紅木流通專業委員會發布了《2014年上半年中國紅木市場形勢報告》,報告顯示,今年上半年,在全球經濟復蘇放緩的大環境下,加上樓市低迷、產能過剩等因素,中國實體經濟發展表現并不如人意,紅木家具行業已經開始出現疲態。
近10多年以來,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以及高端紅木資源的不斷減少,國內紅木家具的市場價格一直處于瘋狂上漲的勢頭。紅木家具收藏成為保值和增值的優勢品種,不少實力雄厚的企業家開始囤積紅木。在今年春節前的一個飯局上,一位劉姓地產商聲稱擁有“一倉庫”紅酸枝,每根都是“我們倆摟不過來”的粗細。核定了紅木數量后,另一位企業老板提出1.2億元價格轉讓給他,劉姓房地產商微笑拒絕。為了這次采訪,記者給這位房地產商電話詢問他的紅木是否還在,他說:現在連1億的價都沒人接了。
廣東臺山市國勝木場董事長在接受其他刊物采訪時說:“紅木家具行業出現所謂人氣不旺、客流少的現象很正常。紅木家具的高價格、高文化附加值使其不同于其他家居產品,判斷紅木家具的優劣不能僅憑客流或人氣。我從業50年來,從來不擔心市場不好,也不擔心生產出來的家具沒人買。我們用心做每一件家具,完工時間雖然較長,但是生產出來就被訂走,接下的訂單甚至已超出產量。”由此來看,紅木家具的高端市場依然向好,但是中低端市場明顯萎縮。
在北京家和家美紅木第一城,記者只看到零零星星的幾位顧客,大多數商鋪的銷售員無聊的飲茶。記者以替老板看家具的身份與店鋪老板攀談后得知,實際上目前的銷售的確不好,店鋪老板資金壓力巨大,除適當打折外,可以給筆者10%的好處費,讓記者盡力促成和記者老板的交易。
對于紅木的收藏,在北京專門從事收藏事業的穆先生表示了不同的看法,“紅木市場暴跌是早晚的事”,他說,“我極端不看好生物制品的收藏。全世界的環保組織都在反對濫殺和濫伐,環保將是未來的主要生活趨勢,也許會從買賣上杜絕。畢竟‘沒有買賣,就沒有殺害’嘛。”當筆者提出“越禁止越稀少自然就越貴”的質疑后,穆先生打了一個比喻:“以后,誰家里有紅木家具,就和家里有張東北虎皮一樣,看樣子挺牛X,從道德上講挺丟人的。”當然,筆者并不同意穆先生的看法,但又不得不承認他的話有一定的道理。
對于大眾來說,動輒幾十萬元一套的紅木家具似乎高不可攀,幾千元甚至幾百元的手串成了大眾收藏的重要組成部分。筆者身邊很多朋友都有一兩串手串,喝茶聊天時常常拿出來盤一下。在今年年初,筆者邀請幾位朋友相聚,有兩位竟然戴了一模一樣的手串,兩人邊喝酒邊切磋,我們才知道,他們一個是120元買的影子木,一個是6000元的海南黃花梨。但是,由于把玩時間很長,兩件手串幾乎是一模一樣,放在一起大家誰都沒有分辨出來。至今,那位持有海南黃花梨的朋友還常常給我說:“你把那朋友約出來吧,我總覺得我們當時拿錯了。”如果價格相差50倍,而且自己把玩多年的東西都無法當場認出來,可見,在如今眾多的紅木品類中,以次充好,以假亂真的情況會有多少,因此,對于紅木不太了解的收藏者來說,這個市場真的是想說愛你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