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民建中央主席 陳昌智
堅持好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制度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民建中央主席 陳昌智
參政黨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包含了很多方面,其中,思想理論建設是基礎,也是靈魂,非常重要。當前,多黨合作事業蓬勃發展,如何適應多黨合作的更高要求,建設一個合格的參政黨,是理論工作者和實際工作者都要認真思考和研究的課題
2013年,在世情、國情、黨情繼續發生深刻變化的新形勢下,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中共中央審時度勢,高瞻遠矚,圍繞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出了許多重大舉措,全面推進經濟社會各領域的改革發展,給包括民主黨派成員在內的全國人民以巨大鼓舞。
在這樣一個承前啟后的重要時刻,探索總結參政黨建設發展的經驗和規律,研究分析參政黨建設發展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思考瞻望參政黨建設發展的趨勢和走向,對于我們進一步堅定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心,更好地繼承和發揚民主黨派與中國共產黨風雨同舟、親密合作的優良傳統,更好地堅持和完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在實踐中摸索前行、發展完善,既經歷了革命和建設時期的艱難曲折,更經歷了改革開放后的繼承創新。在歷屆中央領導集體的重視和推動下,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與政治協商制度作為我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重要,多黨合作事業得以不斷推進。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多黨合作的思想基礎不斷鞏固和發展。中國共產黨與民主黨派60多年的合作歷史,就是雙方不斷增強政治共識的歷史。中國共產黨在創立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這四大理論成果的過程中,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多黨合作理論,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思想、觀點和論斷,成為合作雙方的根本共識,成為民主黨派與中國共產黨一道共同致力于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理論武器和行動指南。新世紀新階段,民建堅持開展自我教育,認真學習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學習統一戰線和多黨合作方針、政策,圍繞“建設什么樣的參政黨、怎樣建設參政黨”的基本問題,重視總結歷史經驗,形成了《中國民主建國會史稿》、《孫起孟文稿選編》、《成思危論民建工作》、《胡厥文文稿選編》、《中國民主建國會簡史》、《中國民主建國會概述》等一批重要理論成果,先后開展了以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為主題的政治交接學習教育、學習貫徹科學發展觀、“弘揚民建優良傳統,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等主題教育活動,取得了明顯成效,真正做到了思想上同心同德、目標上同心同向、行動上同心同行,夯實了我國多黨合作的思想基礎。
多黨合作的制度化、規范化和程序化水平不斷提高。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在理論上、制度上的創新和發展,為民主黨派充分發揮參政議政、民主監督作用提供了重要保障。多年來,中國共產黨就憲法修訂和法律法規的制定,重要的人事安排,政治、經濟體制改革的重要決定,經濟、社會發展的中長期規劃,關系全局的重大問題等,與各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進行民主協商,對于實現決策的民主化、科學化起到了重要作用。作為密切聯系經濟界的參政黨,民建充分發揮自身特點和優勢,為促進經濟社會的發展獻計出力。民建就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加快技術創新、統籌城鄉和區域協調發展、改革完善金融體制、推動扶持中小企業發展等經濟發展重點問題,認真組織調查研究,提出了具有科學性、戰略性、全局性和實效性的意見和建議,為中共中央、國務院科學民主決策提供了重要參考,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以中華思源工程扶貧基金會為載體,打造社會服務品牌,積極開展扶貧支邊、幫困助學、抗害救災、咨詢培訓等社會服務工作,依托中國風險投資論壇、非公有制經濟發展論壇,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引進項目和資金,取得了突出成績;努力拓展與港澳臺地區以及國外工商界人士的聯系,將聯絡工作與參政議政、社會服務相結合,取得了顯著成效,為促進祖國統一作出了積極貢獻。
求同包容、團結和諧的多黨合作良好局面不斷鞏固和發展。中國共產黨在處理與民主黨派的關系中堅持“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的基本方針,充分發揚社會主義民主,這為促進合作共事、推動民主黨派自身建設和作用發揮創造了求同包容、團結和諧的良好氛圍。這樣的良好氛圍,有利于民主黨派履行職能、建言獻策;有利于執政黨接受來自黨外的各種監督;有利于合作共事,形成親密團結、共同奮斗的政治局面。目前,民建共有會員14萬多名。其中,有3338人擔任各級人大代表,16637人擔任各級政協委員,3709人擔任區、縣級以上各級政府和司法機關領導職務,還有4152人擔任各級特邀、特約監察員、檢察員職務。民建各級組織和廣大成員衷心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積極履行參政議政、民主監督職能,在國家建設和改革創新中施展才華、貢獻力量,充分展現了民建作為參政黨的時代風貌。
實踐充分證明,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是發揚社會主義民主的重要形式,是實現人民當家做主的重要渠道,是推進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重要動力,是符合中國國情、具有旺盛活力的社會主義政黨制度。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征程中,必須始終不渝地把這一制度堅持好、完善好、發展好。
參政黨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包含了很多方面,其中,思想理論建設是基礎,也是靈魂,非常重要。當前,多黨合作事業蓬勃發展,如何適應多黨合作的更高要求,建設一個合格的參政黨,是理論工作者和實際工作者都要認真思考和研究的課題。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要求和多黨合作制度發展的要求出發,我認為有幾個問題值得認真思考和研究:
要認真研究參政黨如何更好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自覺維護多黨合作政治格局的問題。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這個領導地位是在長期的革命、建設和改革實踐中形成并鞏固起來的,是歷史的選擇、人民的選擇,也是各民主黨派的自覺選擇。可以說,沒有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也就沒有多黨派合作。堅持共產黨領導,自覺維護多黨合作的政治格局,是參政黨開展一切工作的前提條件和重要保證。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在建設社會主義實踐中形成的最鮮明特色是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統一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民主黨派學習貫徹中共十八大精神,最根本的就是要始終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動搖、不放松、不偏離,鞏固多黨合作團結奮進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礎。因此,我們必須緊密結合十八大精神的學習貫徹,進一步探索和研究如何使廣大民主黨派成員樹立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更加自覺維護共產黨的執政地位,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
要認真研究參政黨如何更好推進政治交接,努力提高自身建設水平的問題。民主黨派在長期的發展中,形成了自身的優良傳統。各民主黨派中央和省級組織已完成了領導集體的新老交替,深入推進政治交接,把老一輩與共產黨親密合作的優良傳統更好地傳承下去,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重要任務。因此,我們要研究如何通過開展多種形式的學習教育活動,在搞好新老交替基礎上順利實現政治交接,確保多黨合作優良傳統薪火相傳,推動多黨合作事業可持續發展。要研究如何將政治交接貫穿到參政黨自身建設的過程中,尤其是貫穿到加強領導班子建設中,加強作風建設,認真貫徹民主集中制,大力推進基層組織建設,建立健全各項工作機制,為全面提高自身建設水平、更好履行參政黨職能打好堅實基礎。
要認真研究參政黨如何不斷提高履行參政黨職能的能力,更好為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中國夢服務的問題。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階段,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比任何時候都更需要廣泛凝聚力量。中國夢是民族的夢,是每個中國人的夢,也是各民主黨派始終不懈追求的民主、富強夢。作為接受中國共產黨領導、同中國共產黨通力合作、致力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參政黨,是推動“中國夢”實現的一支重要力量。因此,我們要研究如何立足凝聚人心、匯聚力量,把促進科學發展作為根本任務,在挖掘資源優勢中突出特色,在創新發展思路中提升水平,在服務科學發展大局中彰顯價值,不斷提高參政議政和民主監督的水平和質量,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推動“中國夢”早日實現提供廣泛而強大的力量支持。
中國為什么不能實行西方的政黨制度?一個國家實行什么樣的政黨制度,是由它的國情、性質、國家發展的歷史和現實狀況決定的。政黨制度沒有最好的,只有最適合的。西方幾百年的歷史發展證明其政黨制度適合其國情。但是,西方的政黨制度也存在弊端,并不是任何國家都可以效仿的完美的制度。一方面西方政黨代表的是壟斷集團的利益,為壟斷集團服務。美國無論是共和黨還是民主黨背后都有不同的財團支持,其區別無非有的是軍工石油財團,有的是媒體電信等財團。奧巴馬在《希望的勇氣》一書中寫道,“是的,競選需要媒體和廣告,需要錢,弄錢過程會產生腐敗。拿了錢就必須照顧金錢提供者的利益”。表述的意思一目了然,就是政黨競選需要財團支持,因為老百姓不可能有足夠財力支持競選,而財團的支持實際上也不僅僅是經費支持,所以政黨理所當然要為其背后的財團服務。不同的政黨看似競爭激烈,實際代表的利益卻是一致的。杜魯門曾說,“美國兩黨制實際上就是兩黨合作制”。美國學者倫德·伯格直言不諱地講,美國只有一個政黨,這個政黨就叫財主黨。而政黨不為財團服務的下場就是下臺。2010年澳大利亞總理陸克文下臺事件,就源于他提出對礦業資源征收40%的超額利潤稅,觸動了澳大利亞兩大集團力拓和必和必拓的利益。另一方面政黨為征集選票討好選民,盲目許諾,不斷增加社會福利,以致政府無法承擔,最終阻礙國家發展。最近的歐債危機體現得非常充分。上述兩個方面,充分體現出西方政黨制度的實質。當然,西方政黨制度也注重監督。因為在野黨為了上臺執政,千方百計挑執政黨毛病,雞蛋里挑骨頭。執政黨提出任何決策和政策,在野黨都會提出不同意見。
總體而言,西方政黨制度并不適合中國國情。政黨制度符合國家國情,能夠促進其經濟社會發展,對于這個國家來說,這個政黨制度就是好的或最好的。多黨合作制度就是適合中國國情的,當然這個制度也有不完善的地方,譬如民主監督的問題。對這一點,中共中央也非常重視,習近平總書記就多次對民主監督問題進行闡述。
關于民主黨派趨同化的問題。我認為,在我國多黨合作政治制度的總格局中,各民主黨派的趨同化是必然的,但是各民主黨派也要注重保持和加強自身特色。首先,各民主黨派政治綱領的趨同是必然的。我國多黨合作的前提和基礎是各民主黨派接受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沒有這個前提,就沒有多黨合作,因此各民主黨派的政治綱領必然是基本一致的,趨同也是必然的。況且,西方國家不同政黨的基本綱領也是一致的。尼克松說過,如果兩個政黨的基本綱領不一致,當一個政黨向另一個政黨轉換的時候,就非常危險。西方競選的政黨制度下,政黨的基本綱領都需要一致,在我國多黨合作制度的格局下,政黨的綱領更應該一致。其次,各民主黨派的參政議政工作也在一定程度上趨同。各民主黨派的參政議政工作都圍繞國家的中心工作來開展。我國大政方針的貫徹執行,重大政策、重要法律法規的出臺,都征求各民主黨派意見。針對相同的問題提出意見建議,其參政議政工作的大方向必然要趨同。最后,各民主黨派組織發展趨同,但應努力保持和發揮自身特色的優勢。民建的組織發展以“三個為主”為基本方針,主要發展中上層代表人士、高層次的專家學者,這也是各民主黨派相同的地方。但是民建具有密切聯系經濟界的特色,目前近15萬會員中,經濟界人士占78%,其中62.6%的人在企業工作,有27000多名會員是董事長、總經理、中小企業家,這就是民建組織發展的特色。同時,其他黨派也都具有自己的特色。當然,一個黨派如果只是局限于某個單一界別,也將不利于工作的開展。所以,民建的組織發展除了70%經濟界人士,還要發展30%其他界別,這也造成了各民主黨派組織發展上的趨同。
責編/張瀟爽 美編/李祥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