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平
用全球化視角考察中國政治的現代化建設,一方面要求我們必須加大政治體制改革的步伐,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另一方面,則要求我們直面全球化時代的各種挑戰,加快推進中國政治現代化建設。
政治民主化內涵與價值觀念被廣泛接受與認同。民主政治要求政治統治以公平正義、自由、法制等為理念指導,在實施過程中遵循廣泛參與、科學決策以及規范程序制度等原則,以保證政治的民主化、法制化。網絡技術推動了全球化的發展,而民主政治的思想與價值觀也伴隨著網絡而在世界范圍內被廣泛認識、接受和認同。
全球化的發展趨勢,使得各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等逐步與國際接軌,這就使得一些國家內部的經濟、社會結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沖擊原有的利益結構,不斷出現新的利益群體,而與此同時也不斷產生新的社會矛盾,而國家要想化解這些矛盾,就需要進行民主政治建設,這是政治現代性的重要內容。實現民主政治,能夠使國家政治決策層在進行政策安排時聽取多方利益群體的意見,提高決策的民主性與科學性,降低國家政治決策的失誤率,使得國家政策能夠維護絕大多數利益群體的利益,從而緩解社會矛盾。
法治政治是各國政府的必然選擇。法治是政治現代性的制度體現與保證,一個國家的法制是否完善、法治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國政治現代性程度高低的重要指標。國家的政治法治建設是一個從國家到地方、從社會整體到個體的一套系統的工程,國家不僅要構建完備的法律體系,保證各種政治關系合理定位、各種政治活動依法進行,國家還要不斷進行法治思想宣傳,強化主體的法律意識,在全社會形成法治氛圍。在全球化背景下,要想獲得參與世界事務的資格,能夠與其他國家站在同一平臺對話,就必須與世界接軌,進行政治現代化、法治化建設。
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不斷完善法律體系,進行法治思想宣傳,確立依法治國的大政方針,這促進了中國政治的現代性建設,并且提升了國際地位,增加了中國與其他國家地區對話的砝碼,但要想緊跟全球化發展潮流,中國的政治法治建設還應該在立足本土政治文化的基礎上,不斷吸收世界政治法治化的優秀經驗,使之與中國的政治、社會以及文化相融合,促進中國政治法治化的發展。
國家增強治理能力的需要。全球化不僅帶來了加強合作的機遇,而且也增加了各國的競爭壓力。而國家綜合國力的提高是與國家的治理能力密切相關,政府的治理能力影響著一個國家決策的科學性、制度的建構、政府的政治行為目的以及政治理想,這決定著國家參與國際政治活動的國內基礎的強弱,國家治理能力越高,它的綜合國力提高的就越快。
要想提高國家的治理能力,需要政府及時根據社會發展的變化來調整自身職能,使之實現對社會的完善管理。全球化使得各個國家的關系更為密切,也使得各個國家更容易受國際形勢的影響,而一國的政治形勢變化也能影響世界政治格局,這種形勢就要求各國政府在進行政治決策之時,不僅是要考慮本國的情況,還需要站在國際視角對其所做的決策進行考量,這樣才能夠在國際化視野下做出科學的政治決策,維護國家利益。
多元化趨勢影響政治文化的發展。自改革開放以來,各種文化觀念就不斷涌入中國,沖擊著中國傳統的價值觀念,而隨著全球化的發展,這種外國文化的涌入已經成為不可避免的趨勢,發達國家也利用這一機會不斷向發展中國家灌輸其價值理念,以達到文化入侵的目的,近年來西方國家更是把“人權”與“民主”作為入侵發展中國家政治文化的滲透武器,他們總是以此來丑化他國的政治形象,干涉他國政治統治。
中國正處在社會轉型期,誠信缺失、社會收入差距逐漸拉大以及貪污腐敗等社會問題的出現,使得社會矛盾層出不窮,社會不穩定因素的增加考驗著黨和政府的政治管理能力,而與此同時多元文化價值觀的入侵,尤其是西方負面政治文化的傳播將會煽動社會民眾的不滿情緒,成為威脅社會穩定的定時炸彈。這種多元文化的形成,使得人們淡漠了彼此之間的聯系,產生了對社會的不滿,破壞了國家民族的凝聚力與團結力。因此全球化給中國的政治文化在帶來優秀經驗與現代的理念也帶來了文化入侵的可能,這就需要國家必須進行政治文化的安全建設。
政治民主化是全球化時代中國政治現代化的根本目標。實現政治民主是人類在政治領域不斷的追求。民主政治體現在多數人能夠獲得參與社會事務管理的權利,使得社會各項公共管理政策符合人民的意愿,它是人類政治高度文明的一個體現。政治的民主化是現代社會各個國家的普遍選擇,只有選擇政治的民主化,才能避免專制統治,才能讓社會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
全球化具有開放、多元、包容等特性,這也就推動了政治文化的開放性與包容性發展,也就是要求政治的民主化。在全球化時代,各國的經濟結構在不斷的發展變化,而隨之改變的是社會結構與各方利益關系,這使得一國的社會利益分配格局日益復雜和多樣,這也就不斷的產生新的利益矛盾、群體矛盾,而要想解決這些社會矛盾,調試各方的利益關系,使社會處于和諧狀態,就必須不斷的進行社會民主政治建設,完善社會各項民主制度,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
面對全球化的發展情況,我國的政治民主化建設也應該作出相應的調整和轉變,但這種轉變并不是一味的去追求全球政治,而是要在立足本國國情的基礎上進行。因此在政治民主化的建設過程中,一方面要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積極吸收開拓本國自古至今的政治文化中的精華部分,對其進行傳承和應變,使之能夠為現代政治文明建設服務。另一方面又要以積極開發的心態去對待世界優秀的民主政治文化資源,積極吸收國外優秀的民主文化資源,并結合我國實際情況,做到洋為中用。在不斷吸收自身文化資源與國外民主政治的建設經驗的基礎上,建立起一套適合本國國情與發展道路的民主政治形式和相關制度,并不斷創造能夠使這套民主政治體制順暢運行的社會環境,使民主理念貫徹社會運行模式之中、深入每一個公民的思想觀念之中,這樣才能夠激勵更多的社會成員主動參與國家社會政治事務,為國家發展建言獻策,才能夠使民主政治制度從根本上維護最廣大人民的利益,也才能夠體現出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優越性。
法治化是全球化時代中國政治現代化的方略選擇。民主政治最好的治理形式是法治。現代的政府行政機構代表著人民行使著管理社會的權利,它的任務是維護絕大多數人的權利和利益不受侵害,保證社會秩序的正常運行,而如果沒有法治,權力擁有者很可能就會利用手中權利為自己謀私利而侵害社會公共利益,政府便失去了為大多數人謀福利功能,也失去了存在的意義。
法治作為一國運行之保障,它為社會的政治、經濟以及文化的發展提供了一個穩定的社會環境,為人們在社會中的各種活動與交流提供了安全保障。在現代社會,法治它不僅體現的是統治階級的集中意志,還體現著一個國家的公共權威,它是政治文明現代化的標志。
法制化它追求的人的平等、自由以及人權等價值目標,因而要實現政治的法治化,就應該遵循法治的精神和理念,在尊重人的基礎上構建能夠體現民主、平等、尊嚴等精神的法律體系,并規定政治主體在國家各項事務中的地位與權利,明確劃分各種政治關系,有效地規范各個主體的政治行為,以法律來保證各項政治制度的運行,加強政治主體的遵法、守法意識,在社會上形成良好的法治氛圍。
我國的法治思想雖然自古有之,但真正的在民主基礎上的法治發展起來還是在新中國成立之后。在幾十年的法治發展過程中,社會大眾的法治意識逐漸增強,法治活動也由自發的發展轉變為如今的自覺發展,這體現了人們對于法治理念的認同,大多數人的自覺法治理念的形成也促成我國社會的法治建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20世紀末,依法治國被寫入憲法,表明依法治國在國家管理中的地位,使得其獲得了正式而嚴肅的政治合法性,國家管理也由有法可依開始向有法必依轉變。近年來,隨著社會公共活動空間的逐步擴大,國家開始大規模的進行立法活動,在不斷完善現有的法律體系的同時,也根據社會出現的新現象和新形勢及時調整相關法律規定;在執法上,要求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強調政府部門依法行政,司法部門維護司法公平,確保法律制度能夠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在法律上強調平等性與公平性,防止有關部門和地方的保護主義行為,維護法制的統一性和權威性;在社會服務上,積極開展普法宣傳與教育活動,逐步提高人們的法治意識和素質。
這些舉措與成就使得中國從原本“人治”思想濃厚的社會意識形態逐步轉變為倡導“法治”觀念的社會意識形態,這無疑是在政治法治化道路上邁進了一大步,但對比全球化的發展狀況,不難看出我國的法治體系還存在著一些不足:法律法規的預見性不強,立法工作落后于社會發展需要,這使得一些新現象和情況并不能從法律中找到相關依據,因而執法和維權都變得困難;面對我國廣闊的地域以及復雜的民族成分,使得法律制度在統一性以及穩定性上都有所不足,明顯的城鄉差距與東西部發展差距也體現在了法治化進程之上;在司法上,一些司法機關在審判過程中缺乏程序公正概念,導致司法不公;公民的法治意識水平普遍不高,阻礙了我國法治化快速發展。
雖然我國的法治化面臨著諸多問題,但全球化的趨勢使得國家政治的法治化必須加快進程,完成與世界政治的接軌。首先,在專門性法律法規上要注重與國際接軌,可以參照國際法治慣例,但也要結合中國實際,在立足本國憲法的基礎上進行,堅持憲法之上的理念;其次,在管理層面上,黨要不斷總結經驗教訓,吸取借鑒先進的管理方法來領導政法工作,同時也要在領導干部中加強法治教育,進行法治宣傳,提高他們的法治觀念,警醒廣大干部時時依法行政;最后,在法律體系的構筑和完善上,要在法律至上、公平正義、保障人權以及權利制約等法治精神之上進行法律的立法工作,使社會各項事務有法可依,人們的權益能夠獲得法律切實的保障。
政治現代化是全球化時代中國政治現代化的實現形式。只有不斷加速現代化建設進程,努力與國際接軌,才能夠獲得進入國際平臺的通行證,這也包括一國政治的現代化建設。政治現代化并不是某一國所獨有的政治現象,而是所有國家走向文明進步的必然過程,這是一國政治文明發展的必經階段,因而可以說政治的現代化是一種全球化現象。
在當前的國際社會,一個具有現代化政治管理的國家才有資格介入國際事務,才有勇氣去應對全球化帶來的各種挑戰,才有動力去不斷提高國家發展水平,面對未來充滿挑戰與機遇的全球化時代,政治的現代化是國家能夠在未來世界立足的一個重要條件之一。
我國的政治現代化建設是伴隨著經濟現代化發展而進行的,各項工作都在穩步推行之中。在政治能力上,國家已經建立了較為完善的政治系統與社會管理體系,使得政治管理能力與工作效率大幅提升,這也使得國家在政治管理上獲得了權威性。
國家政治系統的有序運行和政治活動的平滑連續性保證了政治管理活動的穩定性、促成了社會生活的安定局面;政治的民主化與法治化是政治現代化的重要標志,目前中國的政治建設基本實現了民主與法治的結合,保障了基本民主制度的施行,使得國家各項管理事務走向了法治化道路;在政治體系的設置上,也分工明確,權責分明,保證了各部門既做到了各司其職又能夠相互配合、共同協作,形成了高效執行的政治體系。
政治文明化是全球化時代中國政治現代化的發展形態。政治文明是人類在不斷的改造社會過程中在政治領域所取得的成果,它體現在人類政治制度的日趨合理與完善以及政治生活的進步等方面,它主要包括政治觀念、政治制度以及政治行為實踐這三個方面的文明。而這三個方面在人類的政治活動中是不可分割、相互影響的:第一,政治觀念是政治制度建構的理論基石,尤其是有關政治的理論與哲學的文明水平關系政治制度是否具有先進性,而且意識對實踐具有指導作用,因而政治觀念有著指導政治行為實踐的作用。
第二,政治制度的高度文明正是政治觀念文明的一個體現,它使得政治主體的政治行為具有了一定的程序化和組織化,讓政治活動更加規范。
第三,政治行為在實踐過程中也體現著一國政治觀念與政治制度的文明程度,而且通過政治行為主體的實踐,政治活動中的雙方都在不斷相互作用,相互提高。人類社會政治文明的每一個進步都是這三個方面共同作用、相互進步的結果。
實現社會主義的政治文明也是當今我國政治文明建設的奮斗目標。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是人類政治文明發展過程中較為高級的社會管理形態,它在文明的主體上推翻了過去少數人充當統治主體的狀況,否定了過去政治文明維護少數統治階級利益的形態,第一次實踐了讓人民當家作主的理想,把大多數民眾納入到政治主體之中,擴大了政治文明的主體性范圍;在政治客體上,一系列政治制度的構建與完善都是以維護人民的利益為出發點,以實現人民當家作主為目標;而在政治文明的價值取向上,它也遵從社會多數人的意愿,使之真正做到民主與為人民服務。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是政治文明發展過程中出現的一種新的形態,它自身也是在不斷發展和變化的,這也保證了社會主義政治文明長久的生命力。
要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要以馬克思主義作為思想先導,用不斷發展著的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來指導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前進;要不斷加強黨的各項建設,完善黨在國家政治領導中的作用,促進執政方式的政治文明;要不斷變革、創新政治制度的文明,使之不斷適應社會的快速發展,保證人民當家作主權利的實現。
此外,政治文明與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也有著密切的關系,三者在內容上相互交叉,在發展上相互促進,因而要進行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也必須同時發展好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
在全球化時代,各國要獲得發展機遇,就必須努力與國際社會接軌,而進入國際社會的通行證便是國家各項建設的現代化,因而中國進行政治的現代化建設也勢在必行,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將是推進我國在國際社會獲得更大發展的積極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