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燕 王 梅
馬克思恩格斯關于城鄉關系的思想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有機組成部分。早在150多年前,馬恩就從當時資本主義社會城鄉分離、城鄉對立的現象著手,開始分析和研究城鄉分離的原因以及城鄉發展的未來走向,提出消滅城鄉對立、實現城鄉融合的思想和理論。這些思想和理論對于我們今天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建設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人類社會城鎮化的歷史同時也是人類探討和研究城鄉關系的歷史,在資本主義歷史條件下馬克思恩格斯就曾經研究了資本主義城鄉關系的由來和未來的走向。他們關于城鄉關系的思想散見于一系列經典著作中,如《共產黨宣言》、《資本論》、《共產主義原理》、《論住宅問題》、《反杜林論》、《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等等。在馬克思、恩格斯看來,城鄉關系與社會分工的發展是聯系在一起的,“第一次大分工,即城市和鄉村的分離,立即使農村人口陷于數千年的愚昧狀態,使城市居民受到各自的專門手藝的奴役”①。同時,由于城鄉的分離所帶來的一系列社會問題造成了城鄉之間的“對立”。在城鄉分離和對立的進程中,城市始終主導并深刻影響著鄉村經濟社會的各個方面。資本主義社會中對資本的頂禮膜拜和科技革命的迅速發展造成了城市的畸形發展,大量積聚于城市的農業人口同時受城市工商金融資本的剝削,從而給農業生產造成更大的影響,更加劇了城鄉之間的差別甚至對立。然而,社會的發展是在一定的矛盾范圍內前進的,城鄉分離、對立甚至沖突是城市化發展過程中的一種特殊的歷史階段。隨著資本主義工業的高度發展,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以及城市中人口、資源的嚴重超載等又為消除城鄉對立創造了物質技術條件。馬克思恩格斯接受了早期空想社會主義的觀點,在對城鄉差異與對立的不合理性進行批判的同時也清楚地認識到消滅城鄉對立、實現城鄉融合的必然性以及具體途徑。“把農業和工業結合起來,促使城鄉對立逐步消滅。”②其實,早在《共產主義原理》一文中,恩格斯就十分明確地提出了“城鄉融合”的思想。他說:“城市和鄉村之間的對立也將消失。從事農業和工業勞動的將是同樣的一些人,而不再是兩個不同的階級。”③在馬克思、恩格斯看來,未來社會的城鄉融合在新的更高生產力發展基礎之上,這種融合的模式將盡可能結合城市和鄉村生活方式的優點而避免兩者的偏頗。
通過以上關于馬恩城鄉關系思想的論述我們不難發現,馬克思恩格斯對于城鄉關系以及人類城市化進程的研究立足于資本主義社會的城鄉對立、城鄉差別,他們在歷史地批判資本主義社會城鄉對立的同時,又明確地肯定了現代化的生產方式向鄉村的擴展以及對鄉村經濟的沖擊具有歷史必然性,城市化發展具有其歷史進步性,在生產力尚未高度發展之前,“它創立了巨大的城市,使城市人口比農村人口大大增加起來,因而使很大一部分居民脫離了鄉村生活的愚昧狀態”④。然而,隨著生產力的發展、新型產業的出現以及“城市病”的蔓延,城鄉分離和對立終將逐步消解,進而實現城鄉之間的融合,其實質內涵即是城鄉一體化的實現。
從生物生存的角度看,存在于自然界的生物需要相互間的“物質變換”來獲取自身所需物質,即通過一系列的化學作用轉化為自身有用的物質,同時在這個過程中也為其他相依賴的生物提供維持生命正常所需要的材料。人是一種存在于自然界而且始終不能脫離自然界的高級生物,馬克思認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產物,是在自己所處的環境中并且和這個環境一起發展起來的。”⑤由此可見,在馬克思那里,自然是人生存的基礎,人類自身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類從來只有在自然界中才能生存,只有靠自然界中的其他生物的物質變換才能提供人類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因此,馬克思認為,自然界是人的無機身體。
從物質變換的角度看,人類城鎮化的進程也是人與自然關系不斷變化的過程。以工業化為動力的近代城鎮化進程改變了人的生存方式,實現了人的存在方式的根本變革。在農業文明為主的鄉村社會,人們在與自然直接的作用過程中獲得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由于農業文明時代人與自然的物質變換比較直接,相互間的作用和反作用的周期也較短。因此,在農業文明時期,人更多地對自然有一種敬畏之情,從而自發地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城市化(城鎮化)預示著人的生存方式的提升,在告別了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的同時獲得了生活質量的改善,使人們通過“物的依賴關系”作為紐帶連接成為社會關系。如果把自然分為“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的話,鄉村社會中的自然更接近自在自然,而城鎮社會中的自然則更多的是人化了的自然。人居住在人化了的自然環境中,使人與自在自然相隔閡,因此人對自然的認知能力也就相應地受到影響。從表面上來看,城鎮化使人與自然的關系間接化了,人類可能不會因為一時違背自然而招致直接的影響。而且,城鎮作為現代工業的中心,現代技術改變了人的生活方式也改變了人的生存環境,人類由此天真地認為自然總是按照人的需要來改造,而且技術進步是無止境的。但這恰恰是人類的短視。因而,城市一方面聚集著社會發展的歷史動力,另一方面也破壞著人與土地之間最原始最淳樸的物質變換,使自然的物質交換鏈條在某種程度上形成斷裂,甚至大量的工業廢物對土地和生態造成了持續性破壞,影響到人類的健康生活。恩格斯很早就提醒過我們,如果人類過分陶醉于對自然界征服的勝利,人類終究會受到自然界的報復。自工業文明以來人類經歷的數次來自自然環境的災難已經深刻地證明了這一點。
城市化進程中人對自然環境的漠視成為城市污染、環境惡化的主觀因素。從1952年的倫敦霧到2012年的北京霾,人類經受了與自然關系不和諧而導致的惡果。如果說城鎮化是現代社會能使人更好地生存和發展的必然階段,那么,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城鎮化戰略是能夠滿足這一要求的前提和基礎。
馬克思、恩格斯認為,社會分工是導致城鄉分離的直接原因,也是推動城鄉關系發展的直接動因,而反過來生產力又是社會分工產生和發展的決定力量,生產力發展水平決定分工的發展程度進而成為城鄉關系發展趨勢和演進方向的決定力量。因此,生產力發展是推動城鎮化發展的根本動力。
首先,生產力發展是社會分工形成和產生的條件。分工的出現是伴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而產生的,它是歷史的產物。歷史上幾次大的社會分工都是生產力發展、科學技術進步的結果。其次,生產力的發展水平決定了社會分工的發展程度和發展階段。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生產力諸要素均獲得了長足的發展,生產工具日益更新,勞動者的素質和能力不斷提高,勞動對象的范圍逐步擴展,這一切又使得分工的不斷擴大和發展成為可能。新的社會分工出現后,在市場機制的作用下,生產資料、勞動力及其他社會資源分配逐漸趨向于生產效率較高的地區或行業,人口也加劇了從以農業產業為主的鄉村向以非農產業為主的城市(城鎮)的遷移,社會的城鎮化率不斷提升。再次,生產力發展的不同狀況也決定了城鄉關系的不同發展面貌。因為每一次新的生產力的獲得,都會使人們改變自己的生產方式。近代城市化的進程與工業化、現代化密切相關,這是自工業革命以來資本主義社會生產力不斷革新、進步的結果。技術進步對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影響深厚而久遠,也是城鎮化發展歸根結底的原動力。無論是產業的集聚或分離,還是產業結構演進、調整,抑或是城市規模或城市規劃的變革,無一不是技術發展的最終體現。但是,盡管馬克思強調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但絕不能認為生產力發展是城鎮化的唯一決定因素,那種認為“隨著生產力的提高、工業化的發展,工業化自然而然就推動了城鎮化”的觀點是完全錯誤的。關于這個問題,恩格斯很早就指出,“根據唯物史觀,歷史過程中的決定性因素歸根到底是現實生活的生產和再生產。無論馬克思或我都從來沒有肯定過比這更多的東西。如果有人在這里加以歪曲,說經濟因素是唯一決定性的因素,那么他就是把這個命題變成毫無內容的、抽象的、荒誕無稽的空話。”⑥很顯然,城市化也會對工業化、現代化起反作用。沒有城市化,資本主義的工業化和現代化也很難在封建母體中孕育。生產力的發展促進了工業化的發展,工業化與現代化、城市化相互影響,工業化推動了城市化,城市化帶了現代化,正是在這有系統的相互促進、相互補充、共同演化的進程中帶來了現代的城市文明。
從根本上說,馬克思主義就是解放人、發展人的學說。馬克思認為人是社會發展的起點,“歷史并不是把人當作達到自己目的的工具來利用的某種特殊的人格。歷史不過是追求著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動而已。”⑦馬克思關于人的思想強調了自然和社會的“屬人性”和以人為中心,把人當成社會歷史的主角,把人的發展作為社會發展的根本目的和最終尺度。人以實踐的方式作用于自然,與一般的動物不同,人既是認識的主體,也是實踐活動的主體,人能夠利用規律達到掌控他物的目的。馬克思的人本思想不僅確立起了人在自然界以及社會歷史中的基礎和主體地位,而且確立了實現每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發展的最高目標。馬克思認為,共產主義社會是人類最美好的社會。在共產主義社會中,人自身的發展將達到這樣一個階段,即人在很高的程度上擺脫了自然界和社會的束縛,每個人的諸方面都得到盡可能地充分發展,即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人與自身高度和諧的社會。
然而,一個人人都能得到全面而自由的發展的自由人聯合體的社會不是想當然就能實現的。在馬克思看來,社會分工直接造成勞動者的片面發展,而恰恰是由于體力和智力的分離導致了社會分工的出現,因而只有消滅這種簡單以體力和智力的不同而進行的分工,將勞動者身心、體腦結合于自身,使其在社會職能、活動方式的轉換中獲得更大的自由,人自身才能獲得更加全面的發展。社會性是人的本質屬性,“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⑧人追求自身的發展不僅要求人通過自己的斗爭從自然的束縛中解放出來,也要求人從社會的剝削、壓迫中解放出來,從禁錮的錯誤觀念中解放出來,使個人的體能、智能、才能等諸方面盡可能地充分發展。城鎮化的實現也正是完成這些解放的途徑之一。城鎮化是人類社會邁向現代文明的必然歷史進程,是人的存在方式的根本變革,也是人的實踐本質的體現。以工業化和市場經濟為動力的城市化進程改變了人的“生存方式與生活方式構成關系的結構”。在農業社會中,人通過與自然的直接作用獲得生活資料與生產資料,生產方式居于主要地位;城市化則預示著告別傳統農業生產方式而使人們的生存方式得以提升,使人們通過“物的依賴關系”作為紐帶連接從而形成社會關系,并構成群體的相對獨立的非依賴的生活方式體系。在馬克思看來,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超越了人對人的依賴,成為社會發展的第二大形態,在這種形態下,普遍的社會物質交換關系以及人的多方面的需求全面建立和爆發。以人的自由性為基礎的個人全面發展階段,是第三大形態,第二形態是第三形態的前提和條件。
可以說,馬克思恩格斯關于社會發展三形態的理論從人的發展的角度經歷了“人的依賴性—人的獨立性—人的自由性”的轉變,從城鄉關系的角度經歷了由“城鄉分離—城鎮化—城鄉融合”的轉變。從本質上說,馬克思主義理論是關于斗爭的學說也是關于人的學說,馬克思關心無產階級的命運,關心人的發展,他認為“以物為本”甚至“金錢至上”的社會終將會被“以人為本”、人的全面發展的社會所代替。
從現實的發展來看,城市化也是人作用于自然的實踐過程的結果,人按照自己的目的進行生產實踐。城市比鄉村給人提供了更好的衣、食、住、行的條件,人類建造和發展城市是為了人自身生活的更方便、更自由、更安全,為了讓人的本性、人的需要、人的情感得到更加充分的張揚、滿足與實現。但是從人類城市化進程的實際來看,人似乎不能得到想要的結果。在現實中,人的物質生活提升了,城市繁華了,人們的精神家園卻越來貧瘠了;城市堆積了眾多的商品和財富,然而環境污染、犯罪、吸毒、疾病、冷漠等現象似乎更加泛濫了。人們力圖通過自己的力量建設屬于人類自己的美麗城市,但結果卻事與愿違,甚至一定程度上城市成為人的異己的力量,出現“城市異化”的現象。這樣的城市不是人類所希望實現的“以人為本”的城鎮化。
近年來,隨著城鄉統籌、城鄉一體化戰略的提出和實施,中國的城鎮化建設日新月異,城鎮化水平不斷提高。然而在城鎮化進程中,由于更多地重視城鎮化的發展速度(依據傳統對城鎮化的理解)導致出現了一系列問題,主要是:重視土地城鎮化忽略人的城鎮化;重視表面的高樓大廈忽視文化建構;重視工業發展忽視生態文明;大城市飽和小村莊空巢并存;現代化的城市文明與拜金、信仰缺失、貧富分化、資源缺失現象共存等等。面對傳統城鎮化過程中已然出現的問題,中國的新型城鎮化戰略必須轉變思路,堅持馬克思主義城鄉統籌、城鄉融合的理念,在實踐中貫徹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的馬克思主義自然觀,統籌城鄉,發展馬克思的人本思想,真正做到“以人為本”,構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人與自身和諧發展的新型城鎮化道路。
【注釋】
①《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42頁。
②⑧《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94頁,第60頁。
③《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371頁。
④《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55頁。
⑤《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第58頁。
⑥《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95~696頁。
⑦《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118~11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