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全信
胡錦濤在黨的十八大報告中強調“要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雹傩罗r村建設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我國當前和今后相當長的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歷史任務,事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大局。長期以來,粗放式發展觀念使我國農業生態環境受到巨大的破壞,嚴重制約了農村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因此,在新農村建設實踐中,生態文明建設就成為新農村建設的一項重要基礎性工程。生態文化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靈魂與根本,對生態文明建設具有導引作用。當前我國廣大農村地區經濟文化發展落后,農民生態意識薄弱,資源環境破壞嚴重,不僅影響了農村生態文明建設,也阻礙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因此,加快推進農村生態文化建設,建設美麗新農村,對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文化是人類存在的基本方式,是一個民族傳承和國家維系的精神支柱,也是促進或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因。當今人類面臨的生態危機實質上是生態文化的危機。生態文化作為人類新的生存方式,是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文化,是人類文化發展的新的階段。②它是一種新型的文化,它秉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價值觀念,摒棄了人類中心主義的“人是自然的主人、主宰者和統治者”的錯誤價值觀,確立了生命和自然有價值的新的文化觀,從而實現文化領域的偉大變革。它為社會提供了一種寬容、和諧、互利的文化理念,也為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提供理論支撐。當前生態危機成為威脅人類生存的全球問題,解決目前的生態危機不僅在于尋求科學、法律手段,而且在于改變人類現有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當然最關鍵是人類自身應樹立正確對待自然的價值觀念。人類要徹底消除生態危機,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就必須加強生態文化建設,使人們在實踐中從根本上確立生態文明理念和養成良好的生態文明行為。
生態文明是以生態文化為基礎的改造自然的積極成果,它積極主張人類對自然的敬重與愛護,強調人與自然的相互依存、互惠互利、共處共融,反對人類對自然資源的毫無節制的盡情“享用”。它表現為人們對生態文化的普遍認同與養成,是一種內涵更豐富、層次更高的社會新文明。生態文化所倡導和弘揚的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的價值觀,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理論支撐和方法論指導。
長期以來,我國農業與工業一樣實行的是粗放型的經濟發展模式,只講發展不講環境,農業生產造成了農業生態環境的嚴重破壞,嚴重制約了農村社會、經濟的協調發展。為了解決“三農”問題,黨中央作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重大決策。優良的生態環境是新農村建設的題中之意和建設美麗鄉村的一個“硬指標”,也是有效推進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必然要求。農村生態文化建設是打造農村優良的生態環境使然,農民傳統的生態倫理價值觀需要生態文化的引導,通過推進生態文化建設,不斷增強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生態意識,培育人們生態文明行為,引導人們養成健康文明、和諧的生產生活方式,促使建立健全保護農村生態環境政策與體制,不斷提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品質。
改革開放以來,面對日益突出的環境問題,我國政府非常重視生態環境保護和生態文化建設,并取得了許多成效。但在農村,由于受文化生態缺失、經濟社會發展模式粗放和農民素質普遍不高等因素制約,農村生態文化建設仍然存在許多問題,需要亟待解決。
宣傳教育不到位。生態文化對人們的行為和思維習慣具有春雨潤物細無聲的“潛移默化”影響作用,要發揮這一作用,宣傳教育和引導至關重要。因此,我們應該通過各種教育方式引導公民樹立生態文明觀,逐步養成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這些年來,面對農村生態破壞日益嚴峻的形勢,各級政府和部門十分重視,組織開展了形式多樣的環保宣傳和教育活動,生態文化建設也取得了許多成效,特別是人們的生態意識得到很大提升。但是,由于一些地方政府認識出現偏差,重視不夠,加上資金短缺,導致生態教育和公益宣傳欠缺,生態文化廣泛傳播和普及不夠,人們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仍較為薄弱,參與生態建設的熱情并不高。在許多農村學校,由于教育的功利化致使教育產生了嚴重的異化,生態教育嚴重缺失,學生的生態保護意識較為淡薄。宣傳和教育的不到位,嚴重地制約了農村生態文化的建設和發展。
生態文化缺失。農村環境污染根本原因在于農村生態文化缺失。農村村民總體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質偏低,同時受傳統道德觀念、小農意識和落后的習俗等的嚴重影響,農民對生存環境的關注度較低,環保知識匱乏,整體環保意識缺乏,這樣導致了環境文化的缺失。在這樣的生態文化缺失境遇下,他們缺乏保護生態的理念,對環境的社會行為就可能沒有約束。由于沒有意識到環境的破壞將會給人類帶來的嚴重影響,有時出于某種習慣或為了自己生活便利,造成對環境的“傷害”,或者有時為了個人微小的經濟利益等而做出危害生態環境的行為。由此可見,生態文化的缺失已成為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制約因素。因此,在廣大農村推進以生態價值觀和生態道德為核心的生態文化建設尤為重要。
過分追求經濟利益,生態文化遭受沖擊。在許多地方,由于發展觀的偏差和誤導,人們過多而瘋狂地追逐短期經濟效益,“一味地向自然索取,以破壞和掠奪自然來求得所謂的發展,最終導致了對生態環境的肆意破壞,造成了今天的生態環境危機?!雹墼谵r村一些地方,有些企業和個人肆意采礦,毀壞大片生態林和植被,地表支離破碎。這種粗放的、無序的、掠奪性的開采,不僅造成的森林植被和景觀破壞、良田毀壞、水土流失等,而且也帶來了一系列如土壤質量下降,生態系統退化,生物多樣性喪失等問題,導致生態環境的急劇惡化,直接破環了人居環境,乃至威脅到人們的生命健康。當代農業生產完全改變了傳統的生產方式,為了提高產量,大量的化肥被施用于土地,大量的農藥用于農業病蟲害防治,造成了大氣、水、土壤的污染和環境的破壞,這不僅給人類健康和生態環境帶來危害,也擾亂了生物的生活方式和改變了農業生產的基礎環境。由此可見,人們為了追逐眼前的經濟利益,忽略了生態環境保護產生長期綜合效益,而肆意放縱自己破環環境的行為,致使生態道德缺場,對生態文化造成了嚴重的沖擊。此外,農村的大多數鄉鎮企業技術設備落后、環保意識薄弱,甚至一些企業為了自身利益,在生產過程中直接將污水、廢氣、廢品不加任何處理而隨意排放和隨處堆放,致使當地自然環境和農村居民的生活環境受到破壞,居民的生命安全也受到威脅。農村自然生態的破壞已成為農村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嚴重障礙。在許多地方,環保部門出于地方保護主義,對這些企業肆意危害環境行為監管不力,甚至視若罔聞,生態環境保護法律、法規形同虛設,不僅危害了當地群眾的切身利益,也打擊了群眾對環保的信心和參與度,直接沖擊和弱化了人們的環保意識,導致生態文化缺失。
監管體制缺位,長效機制不完善。盡管我國出臺了保護環境的相關法律法規,不可否認的是我國的環境保護政策法規還不夠完善,環保工作體制不夠健全。特別是農村的生態文化的管理體制還處于起步階段,管理制度不健全,不能做到有章可循,出了問題有時無所適從。一些環保部門對農村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沒有實施有效地監管,導致環境污染、生態破壞的現象愈演愈烈。另外,生態文化建設需要大量資金投入,然而,農村經濟條件有限,資金匱乏,生態保護團體不能建立,生態教育宣傳無法有效開展,直接影響到公眾保護環境的自覺意識的生成和環保的參與度。
農村生態文化建設直接關系到農村可持續發展的進程和實現程度。因此,我們應采取切實可行的有效措施,解決農村生態文化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全面推進農村生態文化建設,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環境協調發展。
加強生態道德教育,促成生態行為的養成。導致生態危機的根源之一,就是人類缺乏環境資源保護意識。生態文化建設是消除這一危機根源的有效手段。對人們進行生態道德教育、培訓是生態文化建設的最主要的手段方法,人們生態意識的提升和良好的生態行為養成離不開生態教育的引導。生態文化體系建設是一項全民參與的偉大工程,生態文化必須走向群眾,必須成為家喻戶曉的大眾文化。因此,加強生態意識、生態規范、生態素質等方面的教育, 轉變傳統觀念,樹立可持續發展的自然觀、發展觀、科技觀和價值觀,已經成為當今公民尤其是農民道德教育的重要內容。
首先,政府部門要充分利用報刊、廣播、電視、網絡等媒體,積極宣傳生態知識和傳播生態文化。政府部門或社團組織專業人員到廣大農村進行生態保護宣傳,也可以通過設立宣傳欄或舉辦展覽等形式,開展多形式、多層次的生態道德教育,培養農民責任意識和參與意識,深化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文化觀念,營造生態文化建設的良好社會氛圍。在農村,積極倡導綠色健康消費模式,激發農民良好的生態覺悟與環境保護意識,促使他們改變不正確的價值觀念和不恰當的生產生活方式,倡導和鼓勵他們在生活中保護生態、節約資源,并投身于防治環境污染、改善生態環境的行列中來,使建設生態家園成為人人參與的自覺行動,在全社會逐步形成綠色、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
青少年是未來的社會主義建設者,也是新農村建設的主力軍,因此,要突出抓好對農村青少年的生態道德教育,把生態環境教育納入學生的素質教育內容,組織他們參與環境保護與宣傳的社會實踐活動,培養提高他們保護生態環境的自覺性,培育青少年良好的生態道德品質和情操,把他們培養成為具有生態環境保護意識并化為自覺行動的一代新人。
發展生態產業,培育生態文化。發展生態產業(即農業產業的生態化)是改善農村生態環境、消除生態危機的有效途徑。在農村,發展生態產業既包括發展生態農業,也包括發展生態工業、生態文化產業等。生態農業可以實現社會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的協調統一,因此,它是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的必然選擇。發展生態農業必須依托當地資源優勢,把現代農業、旅游觀光等有機地結合起來,形成具有地區優勢的特色農業。有條件的地方,也可以發展技術含量高、資源消耗低的生態工業,與此同時,以生態資源為依托,發展生產性服務業,為生態工業發展提供綠色服務,開辟出一條具有地方特色的綠色發展之路。同時,在發展生態產業過程中,使農民在綠色生態環境中受到生態文化的熏陶,把生態文明的理念滲透到村民的日常行為、意識和習慣中去。
生態文化本身也是一種無形的經濟資源。根植于農村的生態文化產業不僅可以促進人們生態意識的提高,而且能夠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為農村生態文化建設提供堅實的物質基礎。在農村發展生態文化產業,要充分挖掘和整合農村特有的生態文化資源,如手工藝、民俗文化等,把地區獨特的生態資源與當地深厚的文化底蘊結合起來,實現文化與生態的融合,打造具有特色鮮明的生態文化精品,促進旅游業的發展,使其成為農村靚麗的致富風景線。這也有利于幫助農民樹立“綠色、和諧、健康”的生態消費觀,培育綠色生產方式,逐步養成綠色消費習慣和生活方式,構建健康和諧有序生態文化體系,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融。
加強監督管理,建立生態文化建設的長效機制。制度和體制是生態文化建設的保障和支撐。農村政府部門要通過相關制度和各種機制的建立和完善,確保生態文化建設的有力推進。首先, 要建立健全農村生態文化建設機構體系。生態文化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面比較廣,參與的主體也比較多。農村政府主管部門在農村生態文化建設過程中必須發揮其主導作用。政府主管部門要建立健全生態文化建設的管理制度和規范各方面的的管理工作,并結合本地實際制定生態文化建設的長遠規劃和考核標準;要對農村干部進行定期培訓,提高認識及其環保的執行力;同時,加強生態文化宣傳教育和生態保護志愿者隊伍建設,促成人們綠色消費行為的養成;有條件的地方,可以建立綠色示范區,搭建生態文化教育平臺,逐步形成生態文化建設的合力。
其次,完善監督機制。生態文化建設是重要的公共事務,關系到公眾切身利益。生態環境保護必須依靠廣大人民群眾,群眾有權參與和監督,缺乏群眾的參與與有效監督環境保護不可能取得成效。在農村通過開展義務植樹造林活動、生活垃圾的定點分類堆放和志愿者行動等活動,推進民眾保護生態環境的參與度。積極發展民間環保團體和組織,帶動公眾參與環保活動,使之成為生態文化建設的主力軍。新聞媒體應充分發揮其輿論監督作用,對破壞生態、污染環境的行為進行曝光批評,對保護環境先進事例褒揚。建立健全生態文化建設群眾監督制度,鼓勵群眾參與監督,拓寬公民參與環境決策和治理的渠道,提高農村生態文化建設的責任感和參與意識。
第三,建立完善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做到生態保護有法可依。加強環保法律、法規宣傳執法力度,特別是加強對污染企業的管理和整治力度,對違法的企業嚴厲處罰,絕不庇護。通過法律和法規宣傳,提升農民的生態倫理道德水平,逐步形成適應現代化農業發展的生態道德價值觀。運用法律法規規范和約束村民行為,引導農民樹立生態環保護意識,促成他們生態文明行為習慣的養成。
【注釋】
①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39頁。
②余謀昌:《生態文明論》,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0年,第10頁。
③徐麗華:“構建紅河州農村生態文明的彝族生態文化建設”,《畢節學院學報》,2010年第5期,第25頁。